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远的蝴蝶>>赏析

(2013-03-21 09:52:40)
标签:

小说赏析

台湾

陈启佑

天人永隔

文化

分类: 阅读

                《永远的蝴蝶》赏析

原文永远的蝴蝶(台湾 陈启佑)

   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滑落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象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叫我终生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朝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 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赏析:桑胜月文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短到仅522个字。

  但,它的感染力,却没因其短而削减。它在网上赚取了不少网友的感叹与唏嘘,甚而至于是眼泪。

      仔细阅读,发现文章的材料并不新鲜,这是一场出其不意的车祸,夺走了未婚爱人的生命,放眼社会,

      类似的,出其不意的,让人捶胸顿足的意外,太多太多。随手拈来一例—-一对新人在去往婚礼现场的途中,忽遇车祸,新娘命丧轮下,与新郎天人永隔!

      一则并不新鲜的故事何以这般动人心弦呢?首先在于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他的文字传递了主人翁的真情——哀伤、追悔与深深的爱恋。主人翁为了表明樱子的死责任在自己,他一连四处提到“她是要帮我寄信的”,言下之意,如果不是这样,如果是自己亲自过马路去寄,樱子就不会死。这里的反复提及,堪比哀伤的咏叹调的咏叹;作者写男孩的心灵伤痛,有的明写——“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 , 樱子的死“却要叫我终生难忘了”,有的则借用雨和季节来表现:“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 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更大的雨溅在“我的眼镜上”属写实,“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这句里的“雨”便是虚拟的象征了,写出了万分的哀伤与沉重的打击——“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这事发生在春天,但“虽然是春天,好象已是深秋了。”男孩心凉如深秋之寒,读者同样感受不到春天的气息。虚实相间,全为故事服务。

     作者善用比拟表达男孩对樱子的爱。“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这既写了樱子的逝去,又写了樱子的死犹如悄然飞离的蝴蝶。轻盈翻飞的蝴蝶 历来是我们民族的爱物,这个比拟,很容易使人想到了《梁祝》里的化蝶,主人翁把樱子比作蝴蝶许是也有这种愿未婚妻永生的意愿吧?

    作者用舒缓低沉的笔调传递哀伤,故而对樱子之死不作惊恐惨烈的描写,仅一句“一阵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全文的哀婉凄美不至受到破坏。

    这篇微型小说的另一个精妙之处,是它欧.亨利(美国作家)式的结尾:亮出一个你意想不到的,一个让你回看全文而感动得落泪的结尾。例如,他的《麦琪的礼物》即是。作者在这篇里也是如此。在文章的起始,我们不知“我”与樱子的关系,是朋友?是同学?抑或是父女?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只觉得他俩很亲近,我们引发的联想至多是恋人。然而,在结尾,作者不动声色地揭示了谜底:“妈:我打算下个月和樱子结婚!”死去者是“我”的未婚妻!至亲的亲人!至此,我们读者被这冷静的文字引发出的伤痛,犹如决堤的洪水,一泄千里了!

     当然,如果较真一下看此文,它也有瑕疵。请看,爱人躺在湿冷的街面化蝶而去,而此时的“我”“却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这似乎有违常理,怎么可能还茫然站在骑楼下?也许有读者会为那个“我”辩护:他吓呆了,反应不过来了,接着他会扑向他的蝴蝶的。遗憾地是,我们只就所见文字而言,至于以后,那是你的想象,不属此篇小说的内容了。

    也许作者稍有疏忽,第一小节里交代“我”穿的是白色风衣,第七小节里,女孩穿的也是白色的风衣。因为没有铺垫式的交代,读到第七小节,觉得突兀,误以为作者写错了。

    小说,无论是鸿篇巨著,还是一篇微型的,能否打动人,一靠内容,二靠语言,三靠故事的架构,其余,无它。

                                          (完)2013、3、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