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工不会上网买票”说起

近几天,最忧心忡忡的得数农民工了:不会上网买票难回家啊!
往年到这个时候,为买票,农民兄弟姐妹也愁,也累,但只要排个队,至多排个通宵,回乡的票总还能到手。如今不同了,不开设大棚、体育场馆轰轰烈烈地卖票了,转而改为网上购票。这对文化人来说,小菜一碟,轻点鼠标,进入购票系统,秒杀就可完成,再也不受排队的冻馁之苦。
这一举措,让大部分农民工傻了眼!咱电脑虽然见过,可连摸也没摸过啊,这玩意儿,咋鼓捣啊?!阿拉小区的清洁工道出了心中的苦衷:“没文化苦啊!”
我说:“儿女不都在上海吗?让他们帮你上网啊!他们可是读过书的呢。”
“嘿,听起来,他们也是初中毕业,但天晓得读了些什么。”
这使我想起了许多:
03年我摔伤后,曾接触过两个保姆,一个二十来岁,读过二年书,孩子倒是有了两个,现在唯一会的是写自己的名字,尚且歪歪扭扭;另一个高中毕业,我很欣喜,常与她唠嗑。但一些原该是高中生知道的常识,她常常张冠李戴地令我啼笑皆非。如,她把新疆顽固地说成是外国(不得了了,把国土也分裂了出去),把俄国说成是我国,她说“俄”就是“我”的意思(看,又侵吞了别国的领土),把电灯的发亮说成是化学现象
……
我现在的钟点工,我替她家掰手指算算,几乎是四代文盲了:她外婆(连同婆婆公公)、妈妈(连同他爸)、她自己(连同丈夫)、她女儿儿子。照理儿子女儿不该算进去,但小学、初中读得是有名无实的差呢。42岁的她已经做了外婆。我说,该让孩子多读读书,晚点结婚,话音未落,她即刻给出了答案:“书读得多有啥用,我家孩子和老公不照样拿两三千块!”噎得我没了声儿。我嫌她连名字也写不像样,她笑着反驳:“你看看小区的清洁工有几个能把名字写顺溜的?”哎呀,真的!一件事猛然跳将出来:小区里有位C姓农民工,人人说他厚道,干活麻利勤快,从不挑三拣四。一天我与他们的总管谈起他来,总管说,小C做事堪做其他人的榜样,几次想让他做小组长,无奈他连花名册上清洁工的名字都读不下来,怎么管理别人?我替他可惜。
上面随手拈来的例子,按说都是个案,然而与我的朋友同事们一通气,似乎所遇者雷同:农民朋友以及他们的子女文化都很低。后果是,局限了他们在城市里的上升空间,无法与城里人竞争,致使无法获得同酬,只能做城市人不屑一做的苦累活计。这样看来,“个案”不“个”,如果不怕被网友指为“以偏概全”的话,农村的文化普及(不敢说提高哦)令人堪忧!
农村人口占全国的八、九十,而且尚有提高之势,君不见,你身边的农民工姐妹,至少都有两个孩子,有的甚至三四个娃娃?这些娃娃有的不读书,有的也只读到小学,至多初中,接着便滚雪球般一个连一个地被领到城市做护工、打零工、做保姆。到城市赚钱,是农村父母对孩子设计的最大目标。至于有没有文化,无碍人生大局。因没文化无法上网买火车票,那只是困难时刻一闪念的后悔,过后,至于还会不会碰到因没文化而造成的困难时刻,不去想它了;有文化,没文化,又变得无所谓了。
按照现在农村早已形成了许多空巢村落,只剩黄发垂髫,不见农业现代化的规划实施,看不到高科技农业发展的前景,蹲在农村喝西北风学文化那是傻瓜,大字不识几个跑城市会赚钱那是能人。这种局面的形成,别责怪他们的目光短浅,责任不在农民,在政府的农村政策。
一个国家,农村富,国家富;一个国家,农村落后,国家落后。同样是不是也可以说,一个国家,农村没文化,国家也不会有文化,也不会变得越来越文明?!
制定发展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引导农民学文化,甚至强制性普及农村教育某某年,是时候了。然而,绝不仅仅是为了能让农民会上网购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