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看外滩源去

圆明园路 外滩源就在这里
如果我问自己的上海同胞:喂,你去过外滩吗?他一定白你一眼:朋友,帮帮忙,侬(你)当我戆大(傻瓜)啊?看,他生气了,意思是,外滩,谁没去过!但,如果我换作另一种问法:朋友,你去过外滩源吗?他一定先一怔后反问,什么外滩源?是指黄浦江的源头吗?呵呵,外滩源与黄浦江源头,两个概念,根本不搭界的哟。我说的外滩源是指外滩万国建筑群的源头。那大概是外滩一号喽?错,还要往前数,先有了“源”才依次有了外滩的一号、二号。。。。。。才有了整个外滩建筑的恢宏。
那么,外滩源究竟在哪里呢?4月27日,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们几位好奇心很重且又有大把时间的老人,开始了对外滩源的寻访,请你也跟从着来看看吧,如果你也有兴趣的话。
探访外滩源,自然得走进一条宁静古朴且散发着欧美气息的小马路——圆明园路(这条路你即使没来过,也一定听说过,原《文汇报》社就在此)。它就在外滩的后面。地处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现在是个雅致的步行街,全长276米,宽16米。一侧栽种着高挑美人似的行道树——北美鹅掌楸,一侧则是鳞次栉比的、老上海人耳熟能详的商业金融大楼,如安培洋行、哈密大楼、兰心大楼等。低头看脚下,与你脚底板亲密接触的竟是你在欧洲见惯、早在上海消失殆尽的小方块石子铺就的路面,然而,它毕竟不是阿拉记忆中的棱角太过突出,把你脚磨疼的那种不规则的小黄石子,这里的石子呈深灰色,华贵升格为九龙清花岗岩了(这一节中的数字、树名、石子名,皆为查询得来)!街上行人稀少,我等闲庭信步,优哉游哉!
然,走在这样的街道上,光浏览洋行和大楼的巍峨,欣赏路尽头的尖塔教堂的造型,你依然对“外滩源”一头雾水,何以叫外滩源呢?
正在疑惑中,那真是错打误撞,我们无知无畏的一群,擅自推开了一幢开着一条门缝的花园别墅大门,即见门右首竖着一座铭牌“外滩源33号”(详细内容见下面的照片)!哈哈,踏破铁鞋有觅处啦,这里就是外滩源!放眼望去,正对门一座拱门回廊的二层建筑很有气派,左右环绕的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和细毡似的草坪,我等正细细观赏,忽见制服笔挺的保安出来和颜悦色但态度坚决地谢绝参观。任我门怎样要求,总不肯通融。哈,4月27日,是个有贵人相助的日子,一位此处的负责人走来,挥手让保安退下,说明不能入楼参观的原委,但愿意亲做向导陪同我们参观外滩源的花园,我们频频向这位通情达理亲民的管理者致谢。
他先介绍的就是这座正对园门的两层拱门回廊建筑(这不是它的正面)。说这是咱上海外滩第一座由中国人建造的钢筋水泥楼房,先于外滩的楼群,自后,外滩的楼房才慢慢拔地而起,所以这里是外滩建筑群的源头啊,很值得自豪。他的自豪不由分说感染了我们,我们即刻以此楼为背景让这位外滩源的管理者按下了快门,作为我们探访的见证。此园三座楼房,即是后来的英国领事馆,这个,上海人是熟悉的,它的铭牌则镌刻在中山东一路上。
我们尾随其后走遍整个外滩源。但见园中植有好多棵百年大树,主人说,全上海百年名木有1000多棵,此处居然占了27棵。难怪整座花园蓊郁葱茏啊!
此处的名木、花园和古建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更难以忘怀的是园负责人的一番话,他说,有人认为这街,这洋房,无一不是殖民地文化,不赞成重新修复,他则认为,这是历史的客观遗留,我们不该摈弃,反倒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为我所用。这里今后就是外滩的金融中心,大批的金融俊才与巨子都可汇聚在这里,共商发展大计,繁荣我国的金融。
紧连33号外滩源的,是新天安教堂,外墙由红砖砌成,中间的尖顶塔楼曾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说起来,也令人感慨,新天安教堂,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殆尽,幸好原图纸在伦敦英国博物馆里保存完好,这才得以重建恢复原貌。在教堂与33号外滩源之间是一个不太大的广场,广场中有一个镶嵌了地灯的升降式舞台,白天与地面齐平,晚上将高高升起,可以想象,夜间的圆明园一定一扫白日的幽静而热闹、喜庆、璀璨!
新天安教堂隔路相望的是划船俱乐部,它的留存,也有感人的故事,据说是两位老划船手苦苦与之相伴得以生存的。知道了外滩源一幢幢建筑的身份与经历,我们走动的步子缓了下来,我们不忙着来个华丽转身去膜拜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而更愿意站在它的源头静静思索。

五一节的前夕,我们相聚在这里

安培洋行

哈密大楼

协进大楼

圆明园公寓

在外滩源喜结良缘值得欢呼哦

我们不再年轻,但还是愿意在这扇门前留个影
史金华摄

细读这块铭牌吧

这就是真正的外滩源,外滩第一座由中国人建造的钢筋水泥楼房(背面)

我们在标志性建筑前合个影永作纪念

外滩源内景(1)
史金华摄

外滩源内景(2)
史金华摄

外滩源内景(3)
史金华摄

外滩源内景(4)
史金华摄

外滩源内景(5)
史金华摄

外滩源内景(6)
史金华摄

新天安堂 铭牌

新天安堂 (正面)

新天安堂(背面) 史金华摄

划船俱乐部

向东看,美景之一

向东看,美景之二
(完)
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桑胜月所摄
此文经本人删节后已于2012、5、16 刊登在新民晚报“夜光杯”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