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村里的“阿庆嫂”
(我和热情的龙井村"阿庆嫂"朱阿姨)

(这就是朱阿姨的三层别墅,绿色遮阳棚下是宽大的阳台)

(从朱阿姨家阳台看出去)
我和兔子从九溪十八涧一路跌跌撞撞地走出,猛抬头,一片柳暗花明,龙井村到也。
是该找家茶馆喝喝茶,歇歇脚了。何况是到了饮茶胜地“龙井村”。放眼望去,路两边,簇新的别墅僮僮,醒目的店招旗幡飘飘,殷勤店主的招呼声,此起彼落,进哪家好呢?正踌躇间,一句“那阿是上海人客,到我此地来吃茶伐”的沪语乡音从二楼阳台飘然落下。哈哈,就是这家了!龙井村264号。
虽然杭州上海是近邻,但毕竟是到了异地,这就有了老乡见老乡,心里喜洋洋之感。女老板立即沏上来两杯上好龙井茶,我俩不及啜上一口,竟像古书上写的,他乡遇故知,互报出处与名姓起来。这才知道店主姓朱名永倩。我呼之朱老板。原住上海南市区,77年嫁到龙井村。
“喝茶喝茶,歇歇再说。”朱老板将两杯已经洇得碧绿生青的香茶一一递与我们手中。而兔子却先关照起她那因失足溪涧而湿得瘩瘩滴的旅游鞋来,朱老板见状,马上从屋内拿出了新拖鞋,递来了干毛巾,又将湿鞋翻出鞋舌拉出鞋垫放进了阳光里。我感激地说:“朱老板,这可是你的份外事了。”朱老板笑得欢:“叫朱阿姨好唻!出门在外,难免会遇到难处,相帮一下,没关系的。”朱阿姨随手拖来张椅子在我俩桌边坐下,给我们讲起了“相帮”他人的故事:“前两年,那天忽然一阵阵头雨,呼啦啦一群外国人涌到我家雨棚下躲雨,我把他们让到屋里,免费每人手里递上一杯热茶。他们是德国人。因为感动,还与我和先生拍了好几张照片。临走说,下次再来。”我问:“后来来了吗?”朱阿姨将椅子朝前拖了拖:“几个月后,他们将照片寄来了,还相约第二年春暖花开时来呢!哈哈。。。。。。”
大概朱阿姨怕我们不信,登登登跑进屋,拿来的是一张用透明塑封纸封好的旧报纸:“看,这就是春暖花开他们来后,记者写的文章呢。”我俩忙凑近来看,原来上的是《杭州日报》的“城市新闻版”。一个醒目的标题跳将了出来——《去年一杯龙井茶,引来德国回头客”。文中还配有德国人在朱阿姨丈夫陪同下采茶的照片。哇,整整半个版,可以想见,当时朱阿姨家引起的轰动不会小。朱阿姨说,因为常有外宾来喝茶,他的丈夫还自学了英语呢。他能用英语给外宾讲解、演示炒茶的“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压、磨”十大功夫呢。
可惜今天男老板不在家,不然也想看看他的功夫。喝着浸润着茶农功夫的上好茶,望着眼前的滴翠青山和崭新的别墅群,我佩服朱阿姨的眼光:“你嫁到这里是嫁对了,好有福气!”
想不到此话引来朱阿姨一番感慨,她告诉我们,她17岁哭着去了黑龙江建设兵团,那个想家啊。后来为了离上海爷娘近点,就投奔亲眷嫁到了龙井村。结婚时,只有两间小草房。“三十年了,三十年间,我家三次翻建房子,现在的别墅,过去做梦也想不到啊!”朱阿姨说着拉上我俩就进她的屋参观。呵,她的家,已经不能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来形容了,城里人有的,她哪样没有?她家有的,我们却未必有。像匾啊,像篓啊,像炒茶的大锅啊,像每层都有的转弯大阳台啊,像专给采茶临时工住的大房间啊。。。。。。。
临别,她给了我一张名片,右书:尝农家饭,左题:喝龙井茶,中间是她的大名:朱永倩。
这次到杭州,不虚此行,因为认识了一位新型的“阿庆嫂”。
(此文经我大修改后刊在新民晚报"夜光杯"版,2009/5/2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