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这首传唱了60多年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可谓家喻户晓,旋律悠扬的叙事民歌,讲述了一段真实、动人的故事,不知感染了多少代的青少年......
这段动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涞源南部的狼牙口村。五一假期,躲开了众多景区的喧嚣与繁杂,独自行百里,来到涞源,看看昔日杀敌的战场,也看望和凭吊我们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王二小,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年仅13岁的王二小流浪来到狼牙口村,成为了村里的儿童团团员。这里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凶残地杀害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埋伏的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鬼子。
从河北涞源县的黄土岭村向南向西,过银坊、川里、倒马关、走马驿,再折向南往阜平方向,可到达狼牙口村-王二小牺牲的地方,这里位于河北省的最西部,向西翻过那道山梁就进入山西境内。
村口的山坡上是村里的小学-狼牙口完小,来的时候正好是五一,孩子们都放假了,没有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生活的很苦,学校条件很是简陋。很多来访狼牙口村看望王二小的人们每次来时,他们都会带些学习用品。其实我们应该经常来看看这些需要我们帮助的孩子们的。他们真的很苦......
穿过村子,向西进入谷地。曲折狭窄的村中街道,崎岖、坑洼不平、乱石遍地的谷地和不断需要涉过的横流溪水,应该是对驾驶技术的一种考验吧......

进入谷地向西艰难行驶大约三公里后,可见到一个山口,当地叫做“西北沟”,两山夹一沟,十分险要左侧的山坡上,建立了一座白色碑亭,那就是刚刚落成的王二小纪念碑,
当年王二小就是从这个“西北沟”把前来扫荡的鬼子向里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的.... 
1942年10月25日早上,天刚蒙蒙亮,一中队日军悄悄摸进山沟“扫荡”。分驻各村的八路军紧急集合队伍,组织群众迅速转移。日军到狼牙口村扑了空,沿着山沟摸进李家台村,没有发现八路军,又往西追去。西边的山沟里隐蔽着八路军的后方机关,还有不少乡亲们,万一日军摸进那条山沟,不仅八路军的后方机关受损失,乡亲们也将在劫难逃。
发现敌情后,八路军的3个骑兵排中的一个排掩护伤员沿西沟向西经刀把沟往南从石岭子山梁上撤往山西灵丘。其余两个排西北沟内的“石湖旮旯”山梁上准备伏击日寇。而乡亲们往西北方向转移。
据村里老人说,起早放牛的王二小此时正在西坡上放牛,所以八路军伤员、骑兵排及乡亲们转移的去向,王二小看得一清二楚。当时王二小没有跟着一起撤退,他不想把东家的牛丢了。因为没有人当场看到,所以并不知道王二小是如何被鬼子发现的,反正他牵着一头牛把鬼子引到了八路军在沟里的埋伏圈。
沿着清澈的溪水,顺着二小的足迹,继续向“西北沟”转弯深处走去。转过弯,眼前是一个小盆地,叫做“石湖旮旯”。

这里就是八路军两个排设伏的地方,这是个三面悬崖绝壁的死沟头,有半个足球场大小,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当时两旁的坡顶上就埋伏着我们的部队,监视着脚下山谷里的动静。两侧立崖高达数十米,直上直下如同刀劈,在军事上这里却是一个死地,只有进口,却没有出口,正是机智英勇的王二小为掩护部队和乡亲,把鬼子们带到了这个绝地。“石湖旮旯”的内部是个死口,大约只有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这里成为了鬼子兵的葬身之地。
从“石湖旮旯”透过唯一的进出口向外望
据当地老人讲:当时埋伏在崖顶的八路军战士,透过灌木林看着敌人进了沟,而且马上就明白了王二小要叫敌人中埋伏的计谋。但是开始时战士们没有开枪,怕伤了带路的王二小”。
就在战士们左右为难的时候,王二小大喊了一声“快开枪”后就向沟头的灌木丛跑去。日军终于明白上了这个放牛娃的当,打头的日本兵恼羞成怒哇呀呀端着刺刀猛扑过来,王二小没来得及攀上崖去,便摔倒在这块大青石旁,一个日本兵恶狠狠地把刺刀刺进王二小的胸膛,王二小用左手紧紧攥住日本兵的刺刀,他的4个手左指被刺刀斩断。日本兵第二刀又刺进了王二小的胸膛,猛地用力一挑,把王二小重重地摔在这块大青石上。
这时,埋伏的八路军一齐开火了,密集的手榴弹在日军堆儿里开了花,炸得日军人仰马翻,乱成一团。没被炸死的日本兵抱头鼠窜,刚跑出石湖旮旯,就被埋伏在沟口上的八路军打死一片。只一袋烟的工夫就全歼了这股日军。
站在沟口边的悬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王二小当年就是从下面的路将鬼子引入到“口袋阵”内,并在这里被凶狠的鬼子残忍杀害。

清清的溪水流过这块大青石边,彷佛还在为几十年前小英雄的事迹吟唱颂歌......
战斗结束后,几个战士冲向二小,当时他还活着,迅速把二小和另外两名受伤八路军战士送到刘家庄,可惜伤重无治,为国牺牲,王二小和三位战士永远长眠在刘家庄的深山老峪里。
据村里老人回忆:王二小牺牲几天后,为了避开敌人耳目,县里组织群众在一个隐蔽的山沟里为王二小举行了追悼会,那次去的乡亲有1000多人。“王二小的坟以前是和两个八路军战士在一起的,几年前才迁出来。”
1997年中共涞源县委、县政府在这里旁边树立了“王二小纪念碑”一座,请原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肖克将军亲笔题词:“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纪念碑”。同时将建一座大型的“王二小纪念馆”,纪念这个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的小英雄。




至今被很多书籍引用的小英雄王二小的画像

1942年,年仅13岁的王二小在反“扫荡”中,故意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被敌人杀害的英勇事迹,被当时的《晋察冀日报》报道。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故事深深感动,根据报道,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很快在边区,直至全国传唱开来,这一唱就是60多年。这首歌和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流传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今天,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一切归于平静。望着山坡上悠闲吃草的牛儿,我彷佛看到了王二小的身影,涌上了一抹已经久违的感动。前事不忘,愿我们在歌声中永远记住十三岁的放牛娃-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掩护着几千老乡.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敌人快要走到山口,
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
我们那十三岁的王二小,可怜牺牲在山间。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间,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他的血染红了蓝的天.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他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
每一个村庄都含着眼泪,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