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名称设计难,企业名称核准也难。各种在先权利、相关法律以及行政规范极大的束缚了设计者的思路,也约束了企业文化创新的能力。贾近道多年的企业名称设计核准经验,解开看似缥缈却非常现实的企业名称设计核准“秘密武器”——文化与法规的融合。
笔者长期从事企业名称设计核准服务工作,不少企业反映名称核准难尤其是好名称核准更难。目前,北京以及上海等大中城市的企业已经到了建议使用四个字的名称的地步了,每天在工商局进行名称核准的企业人满为患。有一位马总甚至为了核准一个好的企业名称让人跑遍了北京的城八区工商局,结果还是找到了我,经过分析我认为关键在于对名称的理解,可以在名称核准的时候适当的引导工作人员的思路和想法,后来这个企业得到了自己满意的企业名称,马总和我成了朋友。
笔者接触了大量企业发现:名称核准难的企业普遍存在字号含义不真实、搭车、擦边球、文化理念与社会舆论倡导方向差异、理解混乱。个别企业的短期行为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等问题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形象,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企业名称设计“含义不真实”表现有哪些?
由于整个社会名称与品牌管理机制不健全、政策朝令夕改、又管理者本身对文化以及文字的理解具有个人差异,只知道这个企业名称好,至于为什么好,怎么好,好到什么程度,如何引导别人正确的认识并且完整的接纳这个企业名称以及这个企业名称所指向的文化背静则根本没有想过,认为企业名称一经核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是的,企业名称设计难,企业名称核准难,由企业名称到品牌甚至到名牌的过程更是不容易,和任何一个行业一样,企业名称专业性特别强,执业者不但需要研究法律法规、把握政策走向,正确理解并完全解析客户所要求的文化层次以及背景深度,更要考虑客户想不到的诸如:企业名称与品牌、企业名称与产品、企业名称与领导人性格、企业名称与地方文化、企业名称与区域文化、企业名称与民(种)族文化、企业名称与使用习惯等等相关问题。
造成企业名称含义不真实,剔除恶意行为外,善良的经营者的表现有哪些呢?
1、混淆概念,强占市场
有的企业注册时为了将来使用方便些,想办法与知名企业的名称联系起来,甚至于和驰名商标联系起来(这在八九十年代还行,我在96年甚至帮助河北的一个小酒厂在北京核准了“北京秦池酒业有限公司”和“北京秦池王酒业有限公司”等名称并用于生产中档白酒)。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并不一定最好,我本人认为搭别人的车总不会比这辆车车还快,仿冒别人的品牌带来的收入肯定不会超过你所仿冒的品牌的收入,但是当你合法的利用这种方法作为你的组合策略之一的时候,就另当别论了。
2、字号错误导向
如最近有一个企业长期得不到名称核准,来找我求助。我一看,帮不了,为什么,全称“财政投资有限公司”国家局无区域的,这肯定不行,字号不合理,有可能产生误解,这在前两年还勉强可以通过,因为那时企业数量较少,企业名称的管理没有现在这么严格。后来我建议这个企业考虑其他的字号。我们必须明白,我们的企业名称设计一定要逻辑清楚、指向性一定要强,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有极强的文化征服力度,征服受众是企业名称的基本责任。
3、字号理解混乱
有一家企业设计了一个非常好的企业名称,可是核准不了,我认为不应该,结果等对方介绍完了当时的情况,我明白了,他自己根本不了解自己的企业名称的含义,自然解释不清了,企业名称核不准就可想而知了。
4、文化空壳
有不少企业名称过于空乏,泛泛如无物,字号不但达不到建立和支撑企业文化系统的程度,相反反倒削弱了受众对企业的来自于常规的认知程度,而这些往往企业还“水之将沸而游鱼不知”。
5、字号修饰行业
比如“北京等离子电视机有限公司”因为等离子电视机是公众都知道的新技术产品,如果“北京等离子电视机有限公司”销售非等离子电视机则有误导消费的嫌疑。
6、行业用语不规范
比如最近有几个朋友托我核准“健康管理公司”,这是一种舶来品,反映了健康概念的深入人心,可是我们国家的医疗体制的瓶颈问题太多,没有一个独立于医疗之外的健康行业管理机构,也就是说这个行业在名称领域非法,经营肯定没有问题,属于咨询大类,我想,这种情况近期会有所改善。
7、文字非法
使用了国家标准文字之外的字符,不能够被公众正确的识别和传播。
8、行业包含面太宽
比如“XX有限公司”,因为没有行业特点,文字简短,字号显得大器,有力度。可是因为占用了多个行业,必须全行业查名,相对名称的使用率也就不会太高了。
一般来讲,企业名称核准主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合法性
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2、独创性
能够区别与一般的同类企业,并且能够有一套基于企业名称文化理念。
3.协调性
企业名称核准是一个人为的工作,只有积极协调好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才可能获得一个好的企业名称。
4、时间性
因为企业名称核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工作,不同的企业名称在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