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周易与道家管理文化及现代意义
第9期总第107期2000年9月 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
王仲尧(杭州商学院公共管理系,浙江杭州 310035)
内容提要:道家常说“无为而无不为”,道家管理文化则强调根据“道”之原则,实行独到的管理之“术”。但是“道”是绝对“无为”的,而管理之“术”必须是“有为”的,看起来似乎有矛盾。这种“矛盾”,成为历来人们对道家思想和道家管理文化难以确切诠释的关键所在。本文认为,道家管理文化中关于“道”与“术”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无为”和“有为”的关系,道家管理文化要谛在于,通过“无为”的方式,取得“有为”的实际效果。本文主要结合《周易》和道家经典《黄帝阴符经》,探讨道家管理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道家管理;黄帝阴符经;周易;无为;有为中图分类号:B223;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0)09-0059-04
道家管理文化一向是令人感兴趣的话题。本文主要结合《周易》和道家经典《黄帝阴符经》为主,探讨道家管理文化及其现代意义。一、道家管理文化之意蕴(一)道家思想是中国管理文化源头活水历史上对道家思想视作一种管理文化,并明确地作出了深刻概括和总结的,首推司马迁。他指出: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适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1唐代司马承贞在《史记索隐》中解释这段话的意思说,“圣人不朽,时变是守”,就是“圣人”有不变的原则,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则以顺应时势而灵活变化。唐代张守节作《史记正义》解释这段话的意思也说,此意是谓:“言圣人教迹不朽灭者,顺时变化”。意思也相同。司马迁概括道家管理文化的基本思想原则是:“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基本管理方法论原则是:“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虚无”,是“大道”的存在形态,“因循”,也就是要求“顺时变化”。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审时度势”,认清当前局面,顺应时势,做事不勉强。这也就是“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于是才能成为“万物之主”。其中的关键,就是在于“无成执,无常形”,“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换句话,也就是要因时、因地、因势变化,并且要适度。至于“有法无法”,“有度无度”,即法则如何制定,如何应用,要根据是否能“因时为业”,“因物与合”,也是要根据客观情况,顺应时势,因势利导。中国历史上另一位重要思想家班固,概括道家管理文化是这样说的:(道家之术)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王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谦谦,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2唐代颜师古注“合于尧之克攘”句曰:“《虞书·尧典》称尧之德曰‘允恭克让’,言其信恭能让也”。又注“易之谦谦,一谦而四益”句曰:“四益,谓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好盈而好谦也。此《谦卦·彖词》。”3意思是引用《周易·谦卦·彖词》中的思想,指出道家的“道”,最深刻的本意在于,它是君王“南面之术”,即天下治理(国家和社会管理)之术。班固说,其中的诀窍在于:“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一谦而四益”,也就是说,在坚持基本原则(秉要执本)的前提下,要善于“清虚自守”,以“卑弱”的姿态出现,总之要懂得一个字“谦”的道理。这就是一种管理之“术”,或曰方法、方式。“谦”之术,益莫大焉。司马迁和班固对于道家管理文化的基本原则的看法一致,“其术以虚无为本”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的意思是相近的,但是在具体的管理思想方法上,又有不同,细加体会,意味深长。根据这样的思想,我们看到道家管理文化中,深刻地寓含着“有无”、“阴阳”、“刚柔”、“虚实”、“动静”等“对立统一”的方法论原则,以及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中,所关注的侧重点,包涵以下独到的思想方法:1、于有无对立中,特别注意无的地位和作用;2、于阴阳对立中,特别注意阴的地位与作用;3、于刚柔对立中,特别注意柔的地位与作用;4、于虚实对立中,特别注意虚的地位和作用;5、于动静对立中,特别注意静的地位与作用。这种思想方法,构成道家管理文化的独有特色。它是中国管理文化的源头活水。(二)“道”与“术”:“无为”与“有为”道家管理文化所强调的,是根据“道”之原则,实行其独到的管理之“术”。所以,这个“术”,必须从“道”的角度,才能把握理解。“道”乃“无为”,而管理必须“有为”,看起来是一个大矛盾。“术”乃“有为”,而道家又强调“无为”,看起来也是一个大矛盾。正是因为这两个大矛盾,成为历来人们对道家管理思想,乃至道家本身在理解上、把握上,觉得难度较大的关键所在,也是历来对道家思想和道家管理文化难以确切诠释的原因所在。“道”与“术”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无为”和“有为”的关系。历代各家各派,对“道”的理解和解释并不一样。东晋道家大师葛洪认为,黄老学派,可以算是从根本上掌握道之“本”;儒家与墨家,只是掌握了道之“末”。为了昭示“道”的本体意义以及各家对道认识的区别,葛洪引用《周易》中的有关思想和具体说法,曾特别指出,“道”,所关注的,是关于天下治理的问题,是关于“天”(“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地”(“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人”(“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三者,以及三者关系的大问题。4或者说,就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问题。在《周易》中,立天、立地、立人之道合称“三才”之道,《易经》以八卦重为六十四卦,每卦均具天地人“三才”的象征意义,标明其宗旨是在于“顺性命之理”,而有“圣人之道四焉”。四条“圣人之道”,就是《周易》中的“辞;变;象;占”四个基本的应用方面:“辞”,即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是指文辞精义中包含的一些基本思想原则;“变”,即易卦易理的变化规律,用来指导人的具体行为要合乎“时”势;“象”,即卦爻、卦象的象征意义,用来指导人对于现实事物和具体过程的把握;“占”,即占筮,用来占卜决疑,侦知吉凶,是管理决策的辅助手段。对这四方面的幽深“道”理,探研穷究,融汇贯通,可能如《易传》中所说的“感而通天下之故”,即穷通万物之理,有所遵照实行。所谓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其中深意,也只能从此中领会。上引葛洪之语,是援用《周易》的《说卦传》和《系辞上传》中的有关说法。他的用意是表明道家管理文化的涵意的深刻性和多向度性认为所有“有为”的阴阳两仪到天下万物,都是从“无为”的“道”之所出,因此反本归根,才能真正掌握这个“道”。道家常说“无为而无不为”,“道”是绝对“无为”的,而“术”是绝对“有为”的。作为道家管理,要谛也就在于,通过“无为”的表现形式,取得“有为”的实际结果。无为,道也,有为,术也。道家管理文化,要义在此。二、《黄帝阴符经》对道家管理文化的阐释:道、法、术《黄帝阴符经》(以下简称《阴符经》)是一部综合《周易》和老子《道德经》(以下简称《老子》)思想结构,以阐释管理大“道”之理的中国古代管理文化文献,值得重视。从管理文化角度看,《阴符经》充分体现了道与术的关系,在道与术的结合中,相得益彰,是道家管理文化的精妙之作。此书之谓“阴符”,唐代李筌解释说:“阴,暗也;符,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5“阴符”,也就是与《周易》和《老子》之理暗中符合,结合《易》《老》,论证人们的实践行为如何与“天道自然”运行法则相符。在《阴符经》最后一段,《强兵战胜演术章》中,揭示这种用意说:“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然进乎象矣。”也就是说,就象《周易》中《乾》、《坤》两卦的《彖辞》一样,包含了六十四卦的基本的思想旨趣。前人有谓,《阴符经》这一段话,可以视作《周易》、《乾》、《坤》之《彖辞》。《乾》、《坤》两卦,在《周易》中是众卦之父母卦,所以内含众卦宗旨。当然,这也并不是说《阴符经》内的每一句话都与《易经》的每一卦对应或具体应用了哪一卦的卦义,它主要是与《周易》的义理“暗中”吻合。《黄帝阴符经》以《易》通《老》,演述“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其中所包含的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清虚无为之“道”:基本原则,决策依据《阴符经》化用《周易》之“阴阳对立统一”之理,以论管理之“道”:统一修“道”、治“国”、用兵之“术”三者之“道”理。《阴符经·神仙抱一演道章》中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观天之道”的说法,出于《周易·说卦传》。《说卦传》以“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的“天地人”“三才之道”,建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结构。唐代李鼎柞在《周易集解》中引崔憬之语解释《易》论三才的思想说:此明一卦六爻,有三才二体(阴阳)之义。故先明天道既立阴阳,地道又立刚柔,人道亦立仁义,以明之也。何则?在天虽刚,亦有柔德;在地虽柔,亦有刚德,故《书》曰:“沈潜刚克,高明柔克”。人禀天地,岂可不兼仁义乎?所以《易》道兼之矣。崔憬的意思说,“人禀天地”,就是人承受天地德性。天地有阴阳刚柔,人亦有之。落实到社会人际关系上,阴阳、刚柔关系,具体表现为“仁义”关系。这是人与人的一种基本的关系准则。“仁义”的关系准则,体现在管理的具体行为过程中,也就是结果应该做到“天地人”三者互利。这种互利,应该成为所有管理决策行为的一个基本前提。中国传统文化的“天地”范畴,“天行健,自强不息”,代表刚强奋进之德,地“坤厚载物”,代表宽厚柔顺之德。把天地同人自身联系,“天地人”关系也就是“天人”关系。推而广之,《周易》以八卦六十四卦的思想结构图式,代表宇宙秩序的和谐关系,同时又象征了“人”的行为在其中的作用,也就是说,把大自然乃至整个宇宙,与人对应起来。这是对“天人合一”的深刻的哲理和文化思考。《阴符经》所谓“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正是宇宙的阴阳盛衰都在人的身上反映出来,宇宙的千变万化也在人的身上体现出来之意。《周易》中的五行观念,是深刻地内涵阴阳与五行统一的宏大宇宙观的,在《周易》的思想结构中,宇宙万物生化运动和阴阳五行天人运动,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这种互动关系,尤其是十篇《易传》里面,表现得更为显著。五行相生相克,本质上也是阴阳的对立而又统一。阴阳的对立统一,在管理具体操作层面,也就是积极进取与谦退自守的对立统一。我们也知道,《周易》的阴阳五行统一论,于人体生命科学,如经脉脏腑结构的关系,也是深刻适用的。在这种统一论中,阴阳已不是指具体的北面或南面之阴与阳的概念,五行也早已不是《尚书·洪范》中所讲的那种具体的五种物态的具体存在;它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符号。中国管理文化的基本思想结构,以五行化成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构成六十甲子的循环,这也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一种运动模式。6这种内蕴而非彰显的阴阳对立统一的运动模式,其表现只能是清虚无为的,但它是所有管理决策的根本依据。(二)顺时而行之“法”:制度变革,组织保障《阴符经》化用《周易》“适时变革”思想,以论管理之“法”:强调管理观念、管理法度、管理中的一切具体规章制度,必须时而行,顺时变革,作为管理的组织保障。《周易》大义不但在于揭示宇宙的运动规律和万物的复杂关系,而且特别看重事物内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激发冲突,发生变革。事物是处于运动发展过程中,由卑弱而刚健,由微末至雄壮,由渺小到强大,然而,这个趋势不是固定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偶然因素的作用,原行顺利的发展趋势,也可能会向对立面转化。这种思想,在《周易》中有许多精彩发挥。《易·彖传》说: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己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享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这是从《革》卦的象征意义上,说明变革的依据和表现,火相克;所以谓之“水火相息”,息者,灭也,即水火相克,意味着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再则,《革》卦的上下二经卦,《离》为中女,《兑》为少女,两卦皆阴,同性相斥,阴阳不能会通,所谓“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就是从《离》《兑》二卦的本来性质而言。而且,《彖传》还举商汤灭夏,周武王灭殷纣王的历史事件,论说应时变革的意义,指出,顺时变革,好比天地之间阴阳升降,凉暑寒温交替,本是上顺天道而下应人心之事。也就是说,当变革的时机和条件成熟之际,变革就一定会发生;这种时候,只能顺应规律,助成变革。这种变革也一定能取得成功。对此,《阴符经》作者深有感触地指出:“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机。”7这里所说的“杀机”,历来都解释为“生杀之机”,其实未必。它应该是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力量消长,发展到某一关节点时,引起大变革的一种意义。这种大变革,就是《阴符经》之所谓“移星易宿”,无论是对天、地,还是人(社会),都意义莫大焉。天其如此,地亦如是。除去四季春夏秋冬,昼夜阴晴雨雪之类变化外,还会有地震火山,天动至令潜伏于深深地下的虫蛇之类亦蜂涌而出,奋起作为。这就是《阴符经》之所谓“地发杀机,龙蛇起陆”。由天地而人类社会,一个社会在其建立发展的初期,总是生机勃勃,可是随着机制老化,各种弊端,便会渐渐显露,这些弊端,正如河流之中,日久而沉滓泛起,可能就会堵住河床,使之否闭不通,于是河水高涨,甚至泛滥成灾,地气不能上升,天气不能下降,阴阳相违,而成《否》卦。这也就是“天地反复”的深意所在。面对大变革,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来对待?《阴符经》坚定指出,必须顺应天地自然,实行变革,这也就是“天地合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这也就是“万化定机”。天地自然,五气更替,从而显示出阶段性来;后一个阶段代替前一个阶段,这就是变革。当然,若从特定意义上说,这种变革,对于旧事物的确也就是“杀机”出现。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还是一个企业或机构,经过变革之后,结构才能获得有序的调整,于是才能出现安定的环境,焕发出崭新的生机。这即《阴符经》化用《周易》思想所阐发的顺时变革,组织保障之意。(三)积极有为之“术”:实践手段,行为方式《阴符经》化用《周易》“辩证矛盾”思想,以论管理之“术”:强调管理行为中人的实践作用、人才观,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适度问题。《阴符经》强调养生、治国、用兵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但是也不否认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相反,《阴符经》揭示天地运行之道,正是为发挥人的能动性。《阴符经》运用《周易》中的天、地、人“三才”辩证统一的思想,而且大大地发展。《阴符经》中出现的“天地”“万物”和“人”,各自构成独立的系统,有“分”的一面,因此可相互对应;但是三者又是绝对不能分离的。万物必须要从天地获得阴阳五行之气,才能生成,而人又必须从万物中撷取营养,才能治养,因此又有合的一面,是从这个意义上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当然,这种发挥,有一个掌握分寸的问题。药能治病,使用适度,就是良药,使用过量,就成毒药。如果不加节制,益就可能转化为害。《阴符经》告诫人们,“宜”,即适度的重要性。 《阴符经》对《周易》矛盾对立的辩证思想的化用,是为了能发挥使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道理。《阴符经·强兵战胜演术章》中说,“是故圣人知自然之不可为,因以制之。”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违背,人只能顺之而行。但又要在了解自然的同时,存以“制”之大志。这里的“制”,既有“制伏”之意,又有“节制”之思。实际上,自然是不可能被人所“制伏”的,就象一个再高明,再强有力的管理者,也绝对不可能“制伏”市场一样。人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在此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努力赢得成功。同样,在市场活动中,也要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去“战胜”市场。这就意味着,人的实践行动中,必须保持“节制”,即谦退自守的原则,否则,就会反过来为自然或为市场所伤。三、简短结语《阴符经》短短三百言,深刻化用《周易》大义,以论管理之“道”、“法”、“术”。“道”、“法”、“术”三者,也正是道家管理文化上的三个不同层面。约而言之,也还是两个层次,“道”,是一个层次,“法”与“术”,合起来就是“法术”,即“术”,是一个层次,也即道与术。仍然就是“无为”与“有为”的关系。参考文献:[1]司马迁.太史公自序[A].史记(卷一百七十)[M].[2]班固.艺文志(第十)[A].汉书(卷三十)[M].[3]李筌.黄帝阴符经疏序[A].道藏(第4册)[M].[4]王仲尧.周易与中国管理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0.[5]黄帝阴符经集解(卷上)[A].道藏(第4册)[M].(编辑李怀政 校对李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