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全面公示商业网点规划
【江苏商报报道】 从今年12月12日开始,根据加入WTO的承诺,我国将开放外资商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在这种形势下,政府需制定规划规范市场,避免过度竞争。另一方面,随着南京城市的快速扩张,城市新区以及城市便民型和食品安全卫生等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网点需要进一步在用地上落实。为此,市政府责成市商贸局,市规划局联合编制《南京市商业网点规划》。
据介绍,本次规划范围为南京市城区,重点研究范围为主城和三个新市区。规划对象主要是环绕以上的商业网点进行规划布局,对于社区便民型的网点提出规划布局原则和控制建议,主要包括:营业面积大于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商业零售网点;2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农贸市场;大于300米以上的商业特色街、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还有粮油网点、生猪屠宰场、牛羊屠宰场、旧货交易市场、废旧物资回收点等。
目前过度集中业态过于传统
南京市的经济发展在长三角地区和省内属于较高的水平,但是在全国范围对比仍显不足。2003年,南京市GDP为157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第三产业GDP为706.72亿元,增长12.5%,占全市GDP的44.8%。
现阶段,南京市消费品市场迅速增长,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龙头企业发展迅猛,连锁经营和超市等新业态保持高速增长,商业网点建设档次提升,商业网点对外辐射力大大增强。
由于商业网点零散度较低,应大力发展中小便民网点;大型商业网点过度竞争,应引导大型网点合理发展;商业网点过度集中于中心区,应引导网点往新市区、新城发展;传统百货等业态所占比重偏高,调整业态结构,要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商业网点县分布不均,推动郊区、县城商业网点建设。
商业将成南京支柱产业
依托南京特有的经济、交通、区位和商贸基础较好的优势,发展现代化商业的零售和批发体系、形成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传统商业业态和现代商业业态相融合、商业空间布局合理、市场规划检查、管理手段科学的高档次综合商贸流通中心,将南京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具活力的、有着较强凝聚和辐射功能的现代化商业中心以及南京都市圈的商贸流通核心城市。
南京市商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将商业作为南京市重要的支柱性产业。空间布局上向多中心、集中和分散组结合总体均衡的方向引导。发挥商业网点的促进和支撑作用,引导大型商业网点向新市区、新城发展。引导传统业态向新型业态发展,同时重视共生共存。严格大型商业网点的准入制度,加强便懈服务型的中小型商业网点建设,保持合理的商业网点规模结构。
3年后零售总额达1000亿
到2007年,南京市商业网点的配置基本实现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商业服务水平,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00亿元,总营业面积816万平方米,人均营业面积1.2平方米,连锁企业年销售额7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70%,中小商业网点占全市商业网点营业面积比重达35%。
规划改造提升新街口市级商业中心和湖南路、夫子庙市级商业副中心,新建河西市级商业中心和火车南站、江宁、仙林市级商业副中心。地区级商业中心达12个。
大中型商业网点达到440处,营业面积达到590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大中型商业网点营业面积0.87平方米。大型商业网点243处,其中规划新建50处,新增150万平方米,营业面积达530万平方米。
按照3万人规模配置社区商业服务设施,每千人拥有社区商业服务设施达400平方米。大部分社区商业网点初步实现400~500米范围内,可基本满足社区居民购物、餐饮、修理、家政服务等基本生活需求。
6年后零售总额达1500亿
到2010年,南京市商业网点的配置达到西方中等发达国家2000年的水平,市场繁荣、消费便利、生活丰富。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0亿元,总营业面积920万平方米,人均营业面积1.3平方米,连锁企业年销售额108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75%,中小型商业网点占全市商业网点营业面积比重达40%。
规划进一步改造完善新街口和河西市级商业中心和湖南路、夫子庙市级商业副中心、继续建设火车南站、江宁、仙林市级商业副中心。地区级商业中心达19个。
大中型商业网点达到510处,营业面积达到630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大中型商业网点营业面积0.89平方米。其中,大型商业网点规划新建10处,新增20万平方米,营业面积达550万平方米。
按照3万人规模配置社区商业服务设施,每千人拥有社区商业服务设施500~800平方米。大部分社区实现400~500米范围内基本满足社区居民购物、餐饮、修理、家政服务等基本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