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会募捐遇冷拉响了公信力危机的警报
(2013-04-23 08:30:00)
标签:
雅安红会募捐滚公信力杂谈 |
分类: 文字战争 |
08年汶川地震,中国红十字会(以下简称红会)总共募得了199亿元的善款;在13年4月20日的雅安地震之后,红十字会的网络募款公告得到的是满屏的“滚”字回应,其深圳分会的现场募捐活动也是冷清收场,深圳市民见红会而绕道。据红会的官方微博所说,红会此次募得善款14万元。
如此鲜明的对比足以看出红会的公信力下降到了怎样的程度。追根溯源,郭美美事件后的红会形象严重受损。红会在民众心目中成了一个打着公益旗号诱使普通百姓捐款,供其工作人员享乐的骗子协会。然而红会当时的反应却只是不痛不痒的几个回应便不了了之,根本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修补它那在民众心目中残破的形象。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12年红会又卷入了关于它资金账目不透明、善款流向不透明的诸多质疑之中,有网友对红会的帐表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疑点,而红会的回应依然只是简单的一个声明了事,而没有给出一个有数据分析和帐表解答的有力自辩。红会的形象在民众心目中彻底地千疮百孔了。
事情就这么又波澜不惊地过去了,网络上每天都会有新的热点新闻,民众的注意力很快就会转移到其他地方去。红会大抵也是这么想的,想着过了这风头一切就又恢复原样了,还自以为自己的形象依然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殊不知在民众的心目中它已是一尊过江的泥菩萨了。
新闻确实是每天都在发生,热点也确实是每天都在转移,民众们没几个有那么好的记忆力去记住每一个热点的细枝末节,但他们对于每一个热点以及热点中涉及的人事物都会有自己的评判和印象,这种评判和印象一旦形成便会随着时间根深蒂固。倘若时间太久,大多数人也许会忘掉当时的热点事件本身,独独只记得自己的评判和印象。
红会“过了风头一切便都安好”的想法没有错,时隔这么久,没多少人还会记得当时郭美美究竟是怎样地奢侈、当时的红会账目又是为什么会引发质疑的细节,但人们却仍然记得“红会就是个骗子组织”、“红会不靠谱”这样的评断和印象。
这种评断和印象在平常对红会是没什么影响,但一旦遇上需要红会发挥其职能的天灾人祸的时候,这种评断和印象的负面作用就非常恐怖了。这一次雅安地震中红会遭遇的“无米可炊”的境地就是铁证。
民众的评断和印象形成是短期迅速的,但却是长期存在的,要更正民众的印象最好的时机便是在印象形成的那段时期。红会错就错在当丑闻发生之后,它却听之任之,没有采取有效的能够修补自身在民众心中印象的措施。
这一次的红会“埋头干”的回应是对的,但它怎么埋头干、它的埋头干是否有用这些信息都是应该让民众知晓的,这是一次很好地修补红会形象的机会。
由红会想到政府部门,想到其他的公权力组织,它们在出现丑闻时候的应对无一例外都是发一则“撇清”声明(有一段时间,“临时工”频频出现在报端),这种“撇清干系等着风头过”的心态是不可取的,这种想着“风头过后一切照旧美好”的想法是愚蠢之极的,因为一切平静的表象之下是激烈的暗流涌动,一旦到了需要借助民众力量来实行自身的公共职能的时候,汹涌的暗流可能会掀起可怕的海浪,把这些自以为良好的公权力组织拍得晕头转向。
公权力组织最最重要的立身之本就是他们的公信力,而不是他们引以为傲的福泽四方的社会职能,如果这种公信力不断遭到蚕食,这些组织也就越来越濒临瘫痪,直到根本无法执行社会职能为止。越是公权力组织,越是要注重通过公关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公信力,放任公信力被蚕食,就等于在自取灭亡,就像一台从不保养、年久失修的机器最终会变成一堆锈迹斑斑的破铜烂铁。
希望红会能够在这次雅安地震中超额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帮助抗震救灾,重塑自身形象,更要持之以恒,在灾后依然能够注意维护自己的公信力,让善款流向更加透明,能够更好地。发挥帮助社会、帮助民众的职能
在文末,祝福雅安人民,也希望所有人能够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没钱没力地就出祝福,众志成城,帮助雅安人民渡过难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