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还有多少课是你愿意听的?
(2011-05-05 21:19:13)
标签:
大学教授授课逃课刘宪权华政杂谈 |
分类: 拍案惊奇(大学篇) |
华政的很多老师,害怕和刘宪权紧挨着教室上课——刘宪权给本科生上课,一个容纳300人的教室会硬生生挤下四五百名学生,没有座位的学生不得不到隔壁教室去拖椅子。谁要是挨着刘宪权的教室上课,谁就要目睹教室里课桌椅被“抢劫”的灾难,这已经成为华政松江校区的奇景。所有在华政读法学的学生,都渴望到这位刑法学教授的课上去坐一坐,否则“大学生活不完整”。(摘自凤凰网)
我在网上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禁大为惊诧: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这年头的大学生逃课都来不及,更遑论像抢购稀缺物品一样跑去抢课堂的座了。
我想任何一个上过大学的人第一反应都会和我一样。大学逃课的现象实在是太严重了,给上过大学的人的印象实在是根深蒂固。
逃课最直接的就是连人都不去,也就是“逃人”。原因有许多,或是熬夜导致起不了床,或是另有“要事”在身,或是自认为课程无趣又无用。于是乎,他们心安理得地连课堂都不去了,还自诩为自己争取了自由的时间,殊不知他们已经把学费扔到了粪坑。
间接的逃课就是逃心了,也就是人到了课堂,心却不在。最常见的不外乎三种,一是点完名后一觉睡到下课,二是抱一小说看到忘我,三是拿一手机玩到忘时。不论是哪种方式,他们都觉得自己选择的方式带给自己的效用和愉悦最大,再没有比上课更无趣的事儿了。
逃课在大学里简直是泛滥成灾,甚至到了“没逃过课,就没上过大学”的境地。
那么逃课的根源何在?我认为有三,一是他们本来就没学习的心思;二是他们有学习的心思但自觉学习的课程无甚大用;三是他们有学习的心思并且承认学习课程有用,但授课老师教学水平差到让人发指。
对于第一点,我想经历高考来上大学的人鲜少是本来就带着这种不学习的心思的,即便有那也是少数。
第二点,这是很多人深以为然的,但事实上大学里安排的课程有用的并不少,关键在于怎么用于实践。人们认为最没用的思想哲学课程可以直接成就一个政党,最没用的历史课可以丰富一个人的阅历和能力,最没用的课程都能有大用,更不用说其他课程了,只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怎么去用而已,就像是一个空有一身绝世武力的小孩却浑然不知怎么发挥。
而第三点,授课老师确确实实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一个老师如果授课水平好,学生们还是会趋之若鹜地,就算他教的是法律这种枯燥的课程,就像这位刘宪权教授一样,他的课学生竟然喜爱到了为了一听不惜坐在地板上听课的程度。对学生而言,授课水平的好坏的评判很简单。第一是老师上课是否把课本上怎么回事讲清楚了,讲生动了,让人听得懂并且乐意听了;第二就是老师上课是否把课本上的那回事在现实生活中怎么使用讲明白了,并且使用现实的例子抛砖引玉。第一点是让学生意识到他是能学得懂知识的,第二点是让学生意识到他学的知识是能派上大用的。但现实却差强人意,能够做到第一点的大学老师实在是屈指可数,同时做到第一点和第二点的老师更是凤毛麟角。更多的大学老师更习惯于照本宣科,在这一点上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和中学老师有所差别的地方。
在教学生动性上,国内的大学老师很有必要和国外多取取经。国内的大学老师往往只是研究型学者,他们的知识水平是达标的,但他们的教学手段却少得可怜。满腹经纶,却是茶壶里煮饺子——道不出,有内才没有外才。
用上述三点原因去评价绝大多数大学的绝大多数课程,能让大学生心甘情愿地坐到教室认真听讲的课程实在是没有多少。刘宪权教授的课正是这稀罕中的稀罕,说实话,虽然不在华政上学,我都有冲动想去华政听他一堂课了。我所在学校的课太缺乏激情了。
若不早日对症下药,大学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前仆后继地对大学失望,甚至绝望,进而蹉跎光阴,虚度年华。
大学老师们,我想弱弱问一句,你们的课,究竟还有多少人愿意听呢?难道你们对着台下一个个的黑脑勺仍旧能够无动于衷地照本宣科吗?难道你们不希望台下对着你们的是一颗颗明亮的眼睛吗?
但愿大学里能多一些“刘宪权”教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