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散文:“伪言语”本能综合症

(2011-04-28 22:15:31)
标签:

散文

虚伪

人性

吃羊

文化

分类: 文字战争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媒体上在报道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的时候,总是大肆渲染其小时候家境多么艰难,上学多么困难,学习成绩因此非常不理想。但是由于他天赋异禀,凭借着过人的胆识,超群的智慧终于获得了成功。总之,报道的重点就是要让人意识到该成功人士天生就拥有成为成功人士的素质。

而另一方面,媒体特别喜欢一边大肆炒作高考状元,大谈特谈高分捷径,另一方面却在大谈教育弊端,甚至为了证明弊端确实存在,不惜耗费大力去对高考状元的后续道路进行追踪,不论是古时还是今日,统统掘地三尺,最后得出结论,状元通常混得比曾经的差生差很多,这说明现在的教育是存在弊端的。

作为舆论平台的媒体,这种两面都不拉的风格让人有时候都分不清楚到底导向是怎样的。就比如说上面的教育问题,到底是做尖子生好还是做差生好?媒体给出的答案很太极,两样都好。只要你是个人,你总能混出头的,时日早晚而已,有的人在学校里出头了,有的人却要熬到社会里才能出头。

有着“舆论喉舌”之称的媒体尚且如此,更遑论芸芸众生了。一张嘴愣是能讲出两种话,今天还是姓鸡名婆,明天就姓鸭名公了。说好听了,这是随机应变,与时俱进。说难听了,这是见风使舵,口蜜腹剑。

只会说真话的人,活得憋屈。只会说假话的人,活得也憋屈。只有那些既会说真话又会说假话,甚至已经到了真假不分的人才能活得如鱼得水。圣人孔夫子也是如此,他的因材施教用粗俗的话来解释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追根溯源,这种又说真话又说假话的本事甚至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婴儿在摇篮里就已经会无意识地开始讨好父母,五六岁的小孩已经会在父母和老师面前编造拙劣的谎言以满足自己的吃喝玩乐,十几岁的青年已经会在一堆人之中左右逢源言辞闪烁。商场、官场上更是到了口蜜腹剑,言辞里忽东忽西,话只能听三分,七分要靠猜。

说两种话是一种本能,所谓本能是在“适者生存”的淘汰法则下淘出来的金科玉律,只会说一种话的人总是过得不如意的原因是他们抛弃了本能,自我退化了。这种本能,姑且就命名为“伪言语”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要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要争取,真话假话的混合使用是守秘密、争利益的一种工具,很多人在感慨人心不古,我却以为人心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只是古时候三纲五常束缚着,而现在出了牢笼而已。

至于如何把握真话假话的度,让人总是以为你说的就是真话,这就是所谓的说话的艺术了。这个度把握得越好,混得自然越好。

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最真实的时候,有人说白天带着面具做人,晚上摘了面具哭泣,诚哉斯言。一个人在夜晚对自己诉说着各种心里话,惊恐自己在白天是那么虚伪和做作,痛恨自己活得累,活得假。但是过了夜晚,带上面具,仍然继续亦真亦假。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活得累活得假总好过活得不像人活得不如意的好。

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在这个度上往往把握不好,他们在说谎的时候总会心虚而显得不自然,因而总是在人际关系上吃亏。等到他们完全适应了社会,他们已经连自己都分不清自己是在说假话还是真话了。

对家人报喜不报忧,对同事推心不置腹,对客户说好不说坏,这些都是“伪言语”本能的体现。

虚伪吗?不,很真实,因为这是本能,这就是人。

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人对“伪言语”这种本能既爱又恨了,已经记不得有多少人因为“伪言语”对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失望透顶了。我想说,“伪言语”就像变色龙的自我保护一样,只是一种让自己活得更好的工具,这种工具就像是让自己获得财富的各种金融手段,没有任何理由抱怨这种工具。

不是每一只狮子生来都想吃羊,但上天注定它只能吃羊,不吃的话它只能等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