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推荐读《三字经》看“保姆式”教育
标签:
三字经教育学校山东杂谈 |
分类: 文字战争 |
新闻:山东省教育厅29日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前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语文教材风波余温未了,这会儿又出现了一起关于中小学教育的重磅新闻:不得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三字经》,原因是《三字经》里不全是精华,也有着糟粕。
说实话,这实在是很无厘头,就好比有人在你饥饿的时候给了你一碗饭,然后在吃之前跟你说米粒没洗干净,里面有沙子,他要先帮你把沙子拣出来,等他拣完沙子再把那碗饭给你的时候,先不说你是否饿晕过去了,就说那晚被反复拨弄过的、吃相不怎么样的米饭你又是否还能下咽?我想比起吃一碗被别人动过手脚的饭,你更愿意自己一口口吃下没被动过的那碗饭,然后自己把里边的沙子吐出来吧。别人说是捡过沙粒了,但你又如何放心他是否捡得干净,是否把米粒误当成沙子给扔了呢?
在小学,这碗饭就是原来的《三字经》,被捡过沙子的米饭就是被“人为”去除糟粕的《三字经》。
在中学,这碗饭就是林林总总的世界名著,被捡过沙子的米饭就是推荐阅读并且要考试的那部分名著
在大学,这碗饭就是原本厚厚的课本,被捡过沙子的米饭就是被整理出重点的薄薄的几页纸。
这碗饭就是……
在小学,年纪尚小,没什么分辨力,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让背什么就是什么。
在中学,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有了一定分辨力,想要阅读自己喜欢的名著,推荐的那部分名著自己不喜欢。但形势比人强,推荐的那部分名著要考试的,影响分数的,于是只能抱着抵制心理读那些要考试的名著。
在大学,人是长大了,但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教育模式把人给教懒了,一条舌头上的味蕾集体阵亡,分不清沙子和米饭了,期末考之前老师仍然是尽职尽责地帮忙勾画重点,减轻复习压力。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我们自打进入了学校,开始接受教育,我们便成了教育里富家子弟。老师们很尽职地化身保姆,把米饭和沙子分干净了再端到学生面前,然后指着他们认为的米饭告诉学生说,这些都是精华,都是考试要考的,其他的不考的东西你们就不要去碰了。至于米饭为什么是米饭,沙子为什么是沙子,老师们认为这种问题很愚蠢,不予解答。
自始自终,学生的脑子根本没必要动,只要记清老师的给的精华,便万事大吉了。
这种看似贴心的“保姆式”教育很好地响应了教育部门“减负”的口号,很好地促进了教育一条龙的应试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问题是,离了老师,离了保姆,学生们怎么知道什么是沙,什么是米饭呢?不知道的后果只能是乱吃,导致吃出毛病。
出现的问题显而易见,从最初一直贯彻到最后的“保姆式”教育在一开始就剥夺并且绑架了学生的选择权,老师们代为行使了,这可比腾讯QQ和360安全卫士抢占桌面更可恶,后者起码还给你点选择权,让你看着挑,前者直接帮你选完了,你挑都没得挑。
从小学开始,选择权便被架空,以至于学生们甚至连怎么进行的选择的判断力和能力都没有,到得最后的结果便是,他们的决断力彻底崩溃——看看现在大学生们能把鬼都给吓跑的自学能力就知道了。
我觉得,现在的症结不在于《三字经》里有多少是精华多少糟粕,而是要让小学生们慢慢地自己去知道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慢慢地让他们学会判断。他们的味蕾应该时刻保持警醒,会辨别吃到嘴里的是沙子还是米饭,而不是味蕾退化,只知道吃别人说是米饭的米饭。
至于教育部门,适当的干预是必要,但多余的干预是狗拿耗子,尤其是这些多余的干预很多都是通过直接剥夺并且绑架学生的选择权来实行的,这更没必要。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部门不可能一辈子伺候学生们吃饭吧?
-
0(0%)
-
0(0%)
-
0(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