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承父业?拼爹竟成转专业缘由!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字战争 |
据说,“爸妈是金融单位的”,成为一些大学生转学金融学专业的理由。因为他爸他妈是金融行业的,只要有文凭,作为金融单位的子弟将来能安排就业。
我真的不愿去看待和评价这样一个事实: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填报高校选择专业的时候,知名度、专业热门与否、就业率、就业质量成为影响我们决策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兴趣和专业本身不知沦落到次要因素的哪一个不起眼的旮旯里。
换而言之,我们上大学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日后能谋求一份高薪酬而又体面的光鲜工作。从这个层面上说,不论是本一、本二还是本三亦或是高职高专,于我们而言都是一个样,只要它能为我们日后所期望的工作提供方便之门。也就是说,现在的大学,十所有九所是入职培训的技校。
大学,首先是一个培训所,然后才是一个学校。
记得在11月2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5周年纪念大会上,该校校长纪宝成在发言时指出,实用主义在相当程度上遮蔽了大学精神的光芒。纪宝成表示,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的现象。
就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超现实主义,让大学的工具性越来越凸显,甚至于让大学直接跌落神坛降级为技校。这就好比一个人做什么事儿都用左手,吃什么东西都只用左边牙齿,这样的结果是这个人发育畸形,左边奇壮硕,右边奇瘦弱。
在“爸妈是金融单位”的离奇理由下的转专业,正是实用主义的典型体现。不论你是什么什么专业,只要能够最好最快最稳妥地带来预期回报的,那么这个专业就是热门,就是好专业。假若你爸妈正从事着这个专业所属的行业,那更好,一毕业就就业,而且还是工作专业特对口。这么好的事儿,即便再盖个“我祖爷我爷爷我爸我妈我全家都是金融单位的”的离奇理由都不足为奇,因为总会有人削尖了脑袋往绳套里钻。
我不否认,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并且提高生存质量始终是重中之重,若是连温饱性命都无法保证,那其他一切什么雄心壮志都是浮云罢了。但我不喜欢,这个世界上有的地方挂着羊头卖狗肉的虚伪行径,虽然这个招牌上的“大学”二字貌似神圣无比。
在这些地方,不知道有多少临时加设的院系年复一年地向着涉世未深的我们传授着厚黑学、成功学、赚钱学、暴富学。我们所学,只为日后的名或利,当然倘若是名利双收那更是一件美事。
我强烈建议这些挂着“大学”招牌的地方,招牌改成“培训所”或者“技校”罢了,毕竟你的功能也就如此而已,挂着“大学”的名义招摇撞骗实在是无耻。
我一直觉得,大学里该有的应该是一种厚重朴实纯净澄澈的人文质感,而不是喧嚣浮华利益和商业。与名利、功利、势利无关,它不教你怎么捞钱,它只教你怎么成为一个纯粹的自己。
我只希望,我的记忆里能有一段无华的大学年华。
不妨逆向假设一下,倘若在大学里“爸妈是金融单位的”能成为转专业缘由的话,那么那些“爸妈不是金融单位”的人又该作何感想?他们没这样有后台的爸妈,为了和那些有后台爸妈的一较高下,他们只能更努力地去学那些实用性超高、见效度极速的东西,因为他们的起步已经比人家慢了许多,他们只能打兴奋剂让自己超水平发挥。
这样的大学,是你想要的吗?你会用“我爸妈是金融单位的”这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转专业吗?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