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与父辈书评原创阎连科文化 |
分类: 文艺青年 |
父辈?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语。
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年代,因为某些原因,在我们诞生之初,我们与父辈之间早已存在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与父辈在鸿沟的两岸看得见彼此,彼此的手却始终无法触及,无法真正走入彼此的内心。
因了这,父辈成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语。
那日,在书店里看到了《我与父辈》一书,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父辈”由我的眼直直地探入了我的内心,在我的第一眼就留下了厚重的痕迹。那书塑封着,封面朴素简约,灰色的封皮上只有“我与父辈”几个字,没有花俏的配图。封套上写着:锥心泣血的文字。至于其他商业性的宣传我倒是没太在意,也没记清楚。第一感觉良好,就给买下了。
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拆封并读了部分内容之后才知道这书原来不是我所以为的小说,而是一部纪实的散文集。于我而言,我倒还是第一次读到这种类型的书,不禁兴趣大增。
书的主体内容分为四部分:我,我的父亲,我的大伯,我的四叔。
我刻意克制着阅读速度,把原本半天功夫就可以搞定的书读成了两天半时间。读一部分,浮想联翩;再读一部分,再浮想联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书里的一些内容引起了我的共鸣。
在第一部分“我的那年代”中,作者写的他想逃离土地和我想离家独立有着相像之处---都是少不更事的血性和闯劲。然而起因却是不大一样——作者是被贫穷以及城乡那越来越大的差距这等时代因素所迫,至于我,则是妄想特立独行,成功就名这种烂俗的理由。作者也写了他的少年经历,像是去当车站搬运工啊,去水泥厂啊,去参军啊,为了他的逃离,他历经了诸多事儿。这让我想起了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塑造的孙少平这个形象,作者和孙少平,不论是性格还是经历,相似度都极其地高。相较之下,我就只有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了。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还写了因为他的逃离而导致的他父亲的早逝,当然,这是他所认为的。我们总是在亲人远去之后或多或少地把亲人的逝世当成是自己的罪过。这种感觉,我也曾体会过。爷爷去世的那一周,我一直在想如果我给爷爷挂个电话说我就要回去了,也许他就能多活几天甚至几年。因此我就有了犯罪感,我的懒惰提前结束了爷爷的阳寿,我成了刽子手!不过,这也只是我们太过于想让亲人留在世间,留在身边的念头使然。
在后面三部分中,作者叙述了他的父亲,大伯,四叔的人生经历。他们都是有着吃苦耐劳、关爱子女的品性。其实细细想想,我们的爷爷,爸爸以及其他长辈亲人,经历也是大同小异,品性中也有着吃苦耐劳、关爱子女,只是所处的时代不同罢了。在阅读完全书的那一个瞬间,我突然在想将来哪天我也写一部这样的长篇纪实散文记录下我的长辈在这个世间存在的痕迹。
我发现,作者的这三个至亲都秉持着同一个信念:建房,让子女成家立业。他们都花费了大半生的心血为房子奔波,为的就是让子女们成家时有个拿得出手的资本。起初我还没多大注意这个细节,但是这个细节在后面的三个部分重复地出现,只是执行的方式不同,想忽略也不行。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父辈们没读过多少书,他们对于子女的爱更多的是体现在物质上,很粗俗,然而却很高贵。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的爸爸在房子被强制拆迁之后还执意要重新建造一幢比原来更好更漂亮的房子,我知道,为了这个,他甚至可以不惜倾家荡产。那个时候,心里乍然流过一股暖流。
由此而生,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察觉并剖析起我们与父母的关系。用一句话说就是,此去经年,此生难报三春晖。我们穷其一生,也报不了他们的恩。他们十数年如一日地给予我们他们所有的爱,我们吮吸着他们的血液茁壮成长。我们为自己的成长和茁壮沾沾自喜,却忽略了父母那悄然的衰老。待到我们察觉到时,父母已经是老态龙钟,风烛残年,即将离开我们步入另一个世界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诚哉斯言。
全书读完,父辈一词的陌生感消失了,我感觉我的手已经越过了鸿沟,或者说鸿沟正在消失。
读完《我与父辈》,再回过头来看看封腰上的“锥心泣血”,觉得言过其实了。我觉得改成“平实朴素,荡气回肠”会更好些。
我一直觉得,一本书的好坏是因人而异的,关键就在于它是否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是否让读者从中得到了什么。《我与父辈》一书,于我而言,就是一本这样的难得的好书。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读过这样的能让我动容,写下这洋洋洒洒的书评的书了。
简而言之,读《我与父辈》,不虚此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