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谈天说地教育课改时事杂评 |
金庸武侠小说《雪山飞狐》替掉《阿Q正传》,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替掉《陈焕生进城》,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替掉《孔雀东南飞》……
不懂得该怎么评论这事.
老实说,我觉得这不过是一个无聊的课改,甚至,极端地说,这是一个失败的课改。更极端地说,不论是怎样的课改,在没有改到根基的前提下,都是失败的。
先声明一点,我不是一个保守派。说起来,我是不喜欢教材里的文章。说句难听的,教材能够把即使是很有趣的文章也变得索然无味。也就是,教材就是一样教人把精品裁成庸物的东西。因为现在奉行的教育讲究的标准答案让文章读来味同嚼蜡。虽说现在提倡什么素质教育,什么发掘学生潜质,在我看来,教育出的素质是你拿分的本事,发掘出的是你找标准答案的潜质。
先不说其他的,就拿这次北京市这一课改来说。原本,对于学生来说,课本上的文章早就让人给设好了什么思想感情、表达技巧、语言特色之类的,你去读,不过是去找人家早就给你准备好的答案。找对了,人说你读透了,找错了,人说你有问题。这就象猎人设陷阱猎狐狸,中套的狐狸,猎人心想:真听话的狐狸。其实不过是一个笨蛋东西。没中套或者就快中套的时候却逃脱了,猎人肯定会说,狡猾的东西。不狡猾的狐狸只能完蛋。
因此,学生课余的修闲活动不过是读读没有任何套套的书,自个儿乐一乐。但现在好了,人家把你课余乐的东西都给揪课堂里试卷里去了,让你就算要乐也要在课堂上了。你课余能读的书,就是那些被套套固定的书,也就是你之前认为无聊的东西
。再然后,课堂上你原本认为有趣的文章又被用套给挤得汁液四溢,滋味全失。没准等你在课余终于找到了好东西,人家又嚷嚷着与时具进,把你刚找到的好东西变成白开水,然后扔一堆没有味道的垃圾东西给你。
文学作品这东西,是用来品的,不是用来吞的。有味道的东西,人家才会细细品尝,没味道的东西逼着人吃下去,只怕真的是“狼吞虎咽”了吧。
我以为,课改,不过是拿来忽悠人的幌子。有一句俗话叫做,换汤不换药。怎么着不都得为考试服务吗?不都得为标准答案服务吗?你再怎么改,不都那么个理儿吗?根基不好好改改,在这表面上放烟雾弹,我看哪,要改的是人的思想。在考试机制未改之前,没必要三天两头地搞课改。评定机制可以灵活一些,反正负责评定的不都是人吗?
一家之言,爱听就听,不爱听也没人逼你。
PS:其实,我是蛮喜欢余华和金庸的作品的。我看过余华的《活着》,很有感触,那种感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表达得很。现在正准备看他的《许三观卖血记》。金庸的作品就更不用说了,从小就看着他的电视剧长大。对于他们的作品入选语文教材,我觉得很不幸。目前而言,是这么觉得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