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二

标签:
转载 |
古玉通透立体玉质的表现形式
概念上的通透其表现为全透,半透,不透(这个标准以1厘米为单位,能比较清晰看到背面物体的为全透,看上去模糊不清的为半透,一点也看不到的为不透)三种形式。这与玉质的受沁和白化以及钙化有关。我们在一些保存较好的古玉中,往往在“开窗见地”处可以明显地观察和找到玉质的通透和立体感觉。古玉因玉体净化质变油腻滋润而出现玉质通透的立体状态,此为出土古玉的特有征状之一。此现象与古瓷釉面的“糠玻透晰”现象极相似;这种通透立体状甚至有水晶般质感,内中杂质及质变结晶历历在目。这种现象的玉质汉代以前较为常见。
一、边料、原生色与土沁色:前者有单色与多色两种,是在玉石成矿时形成,性质非常稳定,无沁门;而后者是入土后的次生变化,有沁门,且在沁色与原玉色间多有明显的过渡扩散晕现象;
二、留皮、带糖与沁色、糖沁:留皮多在器物雕刻表现的突出点上,原玉带糖部分也与雕刻所要表现的主题有关;而沁色、糖沁系入土后自然形成,分布不依刻工意志为转移,不仅仅在突出点上受沁,其他部位也是如此,且入沁过渡现象。
http://s10/middle/50a1c751g8821f45ae069&690
商代圆雕玉龙;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浅褐色沁。玉器表面呈多种沁色其过渡和分布极为自然和谐
http://s12/middle/50a1c751g8821f4794fcb&690
商代玉龙形佩;照片充分展示了玉质通透的特性。
http://s4/middle/50a1c751g8821fae48e93&690
浅灰玉质质感通透莹润,有一点像冰糖块,应是玉质晶体间所含杂质较少,是一块上乘玉料。一面有较大片的白土沁色,其它三面沁色较为涣散,白土沁色边较为整齐,与玉质色形成对比非常鲜明,同时也充分展示了玉质的立体感。
http://s2/middle/50a1c751g8821fec59661&690
http://s2/middle/50a1c751g8821fee415f1&690
http://s12/middle/50a1c751g8821fef35e9b&690
http://s10/middle/50a1c751g8821ff4efc19&690
http://s9/middle/50a1c751g8821ff6d68e8&690
http://s13/middle/50a1c751g8821ff8c0c2c&690
以上一组相片是台北故宫的藏玉,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古玉的特征
http://s7/middle/50a1c751g8821fe4b9176&690典型的"黑漆古"
http://s1/middle/50a1c751g74036722edf0&690
这把精美绝伦的玉扇其保存之完好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