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痖弦作品《秋歌——给暖暖》赏析

(2007-08-09 22:58:54)
标签:

文学/原创

分类: 孤山诗话(随笔)

■按
 
今天看见论坛中有诗友转贴出痖弦的代表作之一《秋歌》,而痖弦是我比较欣赏的早期现代诗人之一。故试作解读,也算做是对诗人的一种推介。
 
■原作
 
□秋歌
——给暖暖
 
作者:痖弦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
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诗了
暖暖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琴石赏析:
  
    痖弦的诗歌作品,美在用词,美在节奏,美在优雅,美在情景交融。痖弦在谈诗创作技艺时说:“无论表现手法怎样变化,诗为情之歌,情为诗之魂,这才是诗歌的支点。” 这首诗是诗人对这个观点的很好印证。
    “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带给人奇妙的感觉。有时音韵本身就是意义,就是内容。”这首诗的用词很是讲究,让汉语言的特色得到了充分发挥。如“暖暖”这个称呼,首先,在汉语的发音中是很柔软的词,加上有甜美温和的语义,能让人产生对勾勒“暖暖”的形象之美。而“暖暖”是谁?这并不重要,和一些诗人在诗作中称呼的“姐姐”(海子)等一样,是不确定的倾诉对象,是带着母性的温暖和异性的幻美的形象。谁都会忽然间感动于这样的昵称;其次,“秋”之凉与“暖”之间本身构成了感知上的距离和心理落差,这也决定了这首诗歌的基调,就像听一曲蓝调的音乐,清柔的呼唤中带着深沉的离伤。这也能从诗人的用词中得到充分印证,“落叶”、“荻花”、“雁子”、“落花”、“琴韵”都是即逝的意象,以及“远”、“辽夐”、“南国”、“北方”等对“距离”的强调,形成了诗歌广阔的空间感,仿佛诗人包含巨大悲悯的胸怀。
   就诗歌技巧而言,无疑,诗人对于诗歌的结构把握得非常精到,有着现代汉语诗歌创作比较典型的起承转合。因此,诗歌的力量无疑就在诗歌的最后一节了。“没留下”—“只留下”-“都留下”,正是诗人从视觉到知觉的自我否定和肯定,构成了诗歌表达的高潮;诗歌也因此并没有停留在文字表面所表达的情感上,转而升华为“秋”之赞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警示教育
后一篇:■窗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