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襄阳“三线”建设工业的遗存】-那些年代的老建筑
“三线建设”对于今天的中国的年轻人而言,可能已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可是,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无论对于决策者和建设者来说,都是一个重压与奋进并行,现实与梦想的大事件!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我国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实际情况,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拉开了军转民、军工企业调迁和战略转移的序幕。
当年,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方针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号召下,数以万计的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怀着一腔热血,满腹豪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鄂西北,为襄樊地区的三线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其中有华中制药厂、建昌机器厂、航天42所、华光器材厂、江华机械厂、襄樊内燃机厂等企业。
襄阳(襄樊)内燃机厂就是在“准备打仗”的时代背景下,为适应襄渝铁路建设的需要,由铁道兵报经国家纪委、建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批准后建设的,最初规划建设一个桥梁厂,一个机械厂,工厂筹建开始于1969年上半年,当年11月破土动工,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工厂得到了上级和地方以及地方群众的大力支援和通力合作,建厂部队、职工、民工一切行动听指挥,在及其艰苦的环境中,两厂合并为一个工厂,即中国人民解放军6618工厂,隶属铁道兵,1984年工厂随铁道兵并入铁道部,1986年进行改扩建,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建起了襄樊市内燃机车厂。
襄阳(襄樊)市作为我国军工单位比较集中的城市、国务院确定的三个军转民试点城市之一,它的军工企业虽然历经沧桑,但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取得的辉煌成绩、所做的贡献不可忘却。
下面是我拍摄的南车集团公司内燃机车厂的一些图片,目的是让大家不要忘记这段特定时期内的特殊企业,在那个年代,他们曾经无比辉煌,他们曾经揣着同样的光荣和梦想,也曾经绽放着夺目的光芒。

【图二 ▲ 襄阳(襄樊)内燃机厂1969年11月7日破土动工:资料图片】

【图三 ▲】

【图四 ▲】

【图五 ▲】

【图六 ▲】

【图七 ▲】

【图八 ▲】

【图九 ▲】

【图十 ▲】

【图十一 ▲】

【图十二 ▲】

【图十三 ▲】

【图十四 ▲】

【图十五 ▲】
【图十六 ▲】
【图十七 ▲】
【图十八
▲】
【图十九 ▲】
【图二十 ▲】
【图二十一 ▲居住在筒子楼里面的邻居至今都是非常和谐地相处着】
【图二十二 ▲】
【图二十三
▲80年代建成的综合商业大楼,这栋大楼在计划经济时代,起着重要的作用】
【图二十四 ▲】
【图二十五 ▲】
【图二十六 ▲】
【图二十七 ▲】
【图二十八 ▲】
【图二十九 ▲】
【图三十 ▲】

【图三十一 ▲】

【图三十二 ▲】

【图三十三 ▲】

【图三十四 ▲】
【图三十五 ▲】
这是一个务实的年代,也是一个现实的年代
三线企业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标本,已经成为了历史,目前还在进行中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某些意义上接替了三线建设。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三线地区传统的资源和工业设施逐渐衰竭,三线地区的工业建筑、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老化,出现功能性的衰退。
更重要的是,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在内外交困的环境下不屈不挠,为国家和民族尊严无私付出的智慧和汗水,记载着一个时代中国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生产和生活,曾经是一个时代社会认同感和归宿感的基础。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这是三线建设时期孕育出来的精神产物,在这物质的时代,这样的道德准则让我们无法置信,可是,这就是中国人真实的精神足迹。
我们无法遗忘,我们理当铭记
喜欢就关注我新浪微博吧,让我们一起来互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