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威尼斯双年展 一

(2008-11-29 20:08:46)
标签:

威尼斯双年展

杂谈

旅游

分类: 人在异乡

威尼斯双年展 <wbr>一 威尼斯双年展 <wbr>一

 

说实话如果不是为了看双年展,这个季节到威尼斯来还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正赶上阴雨天多晴天少的时节,下午4点刚过,天就基本快全黑了,户外能进行的时间实在太短,而剩余时间的消费行为又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做保障的。

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冲着这个双年展的鼻祖去的,今年的主题是OUT THEREArchitecture Beyond Building,寓意是为了摆脱对建筑的单纯审美追求,面对社会问题,从建筑的角度寻找并思考建筑的意义与价值,并探寻建筑的表现和实现方式。共有65个国家的建筑师和建筑展,总共大大小小150多个展场,没有足够的精力、体力和耐力是很难打好这场视觉、感官、意识和体验持久战的。

 

从哪说起呢?!还是从我们血浓于水的中国馆开始吧,虽然早就有思想准备还是免不了的有些失望。

之前没有足够的经验教训,所以第一天看得比较随性和散漫,虽然看的是个小区,可是以我们老驴拉破车的速度居然直到快闭馆的时间才匆匆赶到展区末端的中国馆。

由于天已净黑,室外的展场空空如也,比起其他展场的人头攒动,这里显得格外的寂寥和冷清。

看不清的就不说了,看得些许清的多少说几句吧。

 

默默

威尼斯双年展 <wbr>一

艺术家或建筑师一厢情愿的表达着自己,幻想着观众或参观者能够与他们一起获得心有灵犀不点就通的默契。其实即便是在我看完英文解释后仍然是一头雾水,只能怪自己外语水平太差,回来查了下中文的介绍,哦!恍然无悟!这就只能怪自己的领悟力太低了。不过,我相信他们也一定高估了类我的其他观众。就其中文释义来说,艺术家希望表达的内容太多,寓意可谓是丰富又多彩,就好像我们壮观豪气的奥运开幕式一样,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经济危机,能源枯竭。。。。。。什么话都让你这三五见方的艺术作品说光了让人家其他还没来得及发言的艺术家都喝西北风去吗?!这样可不好,总得留点话让别人说吧?

默默,呵,还真是哈,艺术家自己本身就是在默默的低声细语,别人听懂了,是还不够艺术,别人都听不懂那才是真艺术呢!谁说艺术源于生活来着?艺术家在乎并需要强调的还是艺术它高于生活吧!

 

红色住宅/北京街巷

威尼斯双年展 <wbr>一 

只能说这是个很有时代性的作品,因为60后的摄影家想要表现并深刻记录的确实是这些具有特定时代感和意识背景的建筑和生活场景,展出陈列所用的书桌和日光吊灯也都是与这些红色建筑唇齿相依的红色书桌和红色吊灯。

照片所拍摄的更多的不仅仅是摄影家的个人成长记忆,而是60后那一代人的成长记忆。可是现在这些记忆地标已经变成了城市建设者眼中惟恐拆之不及、除之不快的青春痘印。

可是奇怪的是土生土长的70后北京人万一显然并没有在这些图片中找到多少共鸣,这就很难期望更多的走马观花的外国观众能够体会到摄影家希望表达的东西了。

所以,每个时代的人总是对自己生活的时代倾注最多的感情,苦也好,乐也罢。

 

再生砖

威尼斯双年展 <wbr>一

这不是一个为展览而做的装置,而是一个正在灾区重建中积极推广的材料生产项目。

建筑师的构想是用震区破碎后的废墟材料作为骨料,掺和切断的麦秸作纤维,加入水泥等,由灾区当地原有的制砖厂制成轻质砌块,用作灾区重建材料。它既是废弃材料在物质方面的“再生”,又是灾后重建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再生”。

记得本科毕业刚到成都设计院时,院里的小丘同志曾经把刘家琨评价为土安藤。不知道是不是出于校友、老乡、没同过的事的原因,让我对这位来自祖国西南的本土建筑师有种格外的亲切感,看待他的作品时多少会觉得是自家人而提前给出比较好的印象分和感情分。

再生砖的初衷和寓意都是蛮不错的,可是如果不是我们对其的特殊关注,根本不会有足够的耐心停步留意到地上那很不起眼的一小片小小的英文解释,大部分参观者只会在这片短短的土墙旁边插身而过,甚至很少会在大脑皮层的临时储存区给它留出丁点的位置。这让我开始检讨自己对其他那些看似毫不起眼,也没有炫目的色彩和夺人眼球的形式,也许背后却潜藏着巨大信息和能量的质朴展场走马观花匆匆而过的愧疚。

 

其实这就是展出对展品所提出的要求吧,在这个各种信息集中、爆炸的展示场里,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将想要表达的信息最大化的呈现给观众,最佳的是并让观众能有所反馈。我们自身作为观众的参观经验是具有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展场通常能够留给我们更深的印象,也能够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威尼斯双年展 <wbr>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