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办学模式探索
(2008-10-19 14:48:01)
标签:
文化 |
养成规范奠定人生,情趣发展成就幸福
——江津区贾嗣祥瑞希望小学农村寄宿制办学模式探索
贾嗣祥瑞希望小学(原贾嗣小学,现简称贾嗣小学)校始建于清光绪21年(1906),迄今有102年的历史。1999年9月以来,学校立足农村实际,满足留守儿童需求,亮出真诚心,为外出务工家长服务;洒下关爱情,为留守儿童创设温馨家园,广泛“养成规范奠定人生”,“情趣发展成就幸福”的主题教育活动,经过近八年的艰苦探索、不断创新,成功建构了“三三一重”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有效解决了当地留守儿童上学难、上好学校难问题,健全了留守儿童人格,全面提高了学校办学质量,寄宿制办学取得了可喜成绩:在校学生人数,从2000年的700余人,发现到目前的1500余人;寄宿生从最初的不到50人,发展到目前的700余人,位列江津区同类学校第一。
一、背景、内容与意义
(一)学校创新寄宿制办学模式的背景
创建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方略。全国政协委员徐永光认为“寄宿制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唯一有效的补救措施。”各地也纷纷付诸实践,如湖南准备两年建设1200所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黄奇帆作客《小崔会客》,承诺重庆2010年前建成两千所寄宿制学校。
贾嗣小学处于江津贾嗣镇,该镇属于农业镇,经济落后,大量的学生家长靠外出务工养家糊口,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十分突出。经过细致的调查,学校发现农村90%以上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孩子的教育出现了大问题,多数家长都有将孩子送到学校长期教育的想法。“为外出打工父母分忧!”基于这种朴实的想法,1999年秋,贾嗣小学迈开探索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的第一步。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寄宿制学校不是冰冷的水泥、钢筋集合体,也不是工业,工业只生产标准件;留守儿童,是儿童,是人,寄宿制学校应该是留守儿童的家,快乐、温馨、成长、成才要在这里体现;应该是农业,是百花齐放、绿色环保的,留守儿童的天性应该在这里得到呵护、情感在这里得到释放、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寄宿制学校的关键词有两个,一是“寄宿”,就要让留守儿童有家的感觉;二是“学校”,就要让留守儿童学到东西,健康成长。它与其它学校的共性,更有其区别其它学校的个性;同样,有与其它学校相同的核心价值,更其区别于其它学校的附加价值。因此,创新、变革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意义深远,必须“早”字当头,即越早探索越好;“实”字当头,即不搞花架子,一定要用行动来说话,做出的成果能实实在在,能起到“三作用”,达到“三满意”,即能作用于留守儿童发展、作用于教师发展、作用于学校发展;令留守儿童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
(二)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探索的主要内容
1.创办的核心价值:养成规范奠定人生,情趣发展成就幸福。
我们认为养成教育是寄宿学校的核心内容;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最缺的是情感,最需要的也是情感,寄宿学校必须重视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因此,学校将养成教育与情感教育作为创办寄宿制的核心价值理念,学校的一切基础建设、教育教学、日常管理与评价都应体现“养成规范奠定人生,情趣发展成就幸福”。
2.创办的口号:亮出真诚心,为孩子服务;洒下关爱情,给孩子一个家。
3.操作上的关键词:服务育人、艺术滋养、成功体验、人本关怀。
4.创办的主要内容:创新办学模式,走内涵发展之路。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三三一重”的办学模式。
第一个“三”指“三功能”,学校将留守儿童的习惯养成、素质发展、特长培养定位为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三大功能。
第二个“三”指“三系统”,与“三功能”对应,建立“新课程系统”,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展课堂教学;建立“新活动系统”,精心开展艺术教育和国学教育活动,以艺术和国学经典滋养高雅情趣、激活幸福人生,培养留守儿童特长,丰富留守儿童健康娱乐;建立“新生活系统”,悉心做好习惯养成、生存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关注留守儿童的终身发展,全面提高留守儿童生活质量。
(三)学校创新寄宿制办学模式的成效与意义
1、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区名列前茅,英语学科、音体美学科特色鲜明。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独立生活能力明显增强。家长由怀疑变为相信,由担心变为放心。
3、教师整体素养得到提升。特别是“服务育人”观念得到了具体体现和落实。
4、学生心理更加健康,特长得到培养和展示。学生在利用富裕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特长活动,为“六一”艺术节、“滨江之夏”、“綦河之春”等重大活动奉献了大量精彩节目,给当地人民送去了精美的文化大餐,为地方的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当地群众说:“看贾嗣小学的‘六一’艺术节目,比看春节联欢晚会还过瘾。”
5、学校整体建设步伐加快。目前,学校建设成为重庆市艺术教育先进学校、重庆市英语实验学校、重庆市国学教育试点校、重庆市卫生示范食堂;江津区示范校、江津区特色校(AA级)、江津区首批德育示范校等等。
2005年8月31日,原中共江津市委书记唐林同志到该校调研时指出:“贾嗣小学的办学经验值得推广!”
2007年1月15日,邓清洲副区长来该校视察工作后指出:“贾嗣小学各方面工作让人耳目一新,亮点纷呈,牌子响亮,思维创新,前锦美好,是一所令人振奋的学校。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对农村教育具有较大的推动性。”
二、创建农村寄宿制“三三一重”办学模式的主要做法
具体而言,学校采取了“七抓”措施。
1.抓科研,提升理念。学校科研立足办学的核心价值“养成奠定人生,情趣成就幸福”,特色非常鲜明,作用明显。特别是近四年来,学校独立承担的全国子课题、重庆市课题就有五个,每个课题都服务于寄宿制办学模式。如“农村小学培养学生成功体验研究”就紧扣“情趣成就幸福”,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研究”就紧扣“养成奠定人生”,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习惯;“重庆市国学教育试点”就紧扣书香型校园建设,用传统文化浸润留守儿童心田,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抓安全,落实责任。办寄宿制小学难度在安全,关键在管理,根本在质量,其中安全重于泰山。学校除广泛宣传安全的重要性,搞好制度建设,特别强调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人人负责、个个有责的安全工作机制。如生活教师、值班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对有需要特殊要求(如起夜、遗尿、特殊病史)的学生登记造册,重点照看;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就近建立定点医疗,开辟留守儿童“绿色就医通道”等,确保学生学得安心,老师教得用心,家长满意放心。
3.抓管理,注重优质。除召开家长、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等常规管理工作外,学校特别注重生活教师的培训提高,组织教师学习儿童心理学、儿童生活管理基本技能,让生活教师不仅从身体上、生活上,更从心理上关爱学生,增强“服务育人”意识。不少家长感慨地说:“学校的老师比这些娃娃的亲爹娘还亲,还细致,还耐烦。”
4.抓艺术,发展特长。学校坚持“用艺术点燃人的生命、塑造人的形象和心灵”,始终追求“生有特长,师有特点,校有特色”的艺术教育理念;依据多元智能和成功教育理论,用艺术点燃师生生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艺术教育为桥梁,激励留守儿童理解美、评价美、创造美、享受美。学校将学生组织起来,创设书法美术、体育健身等12个活动小组供学生自主选择,每天下午用一节课时间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各艺术教育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为社区、村社送去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如主动承担“綦河之春”等宣传、义演任务,接受社会检验,吸纳各方建议,展示留守儿童个性特长,为艺术教育的改进、发展提供可靠依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渲染艺术氛围。着力构建四种文化,即“围墙文化”、“楼道文化”、“黑板文化”、“寝室文化”;重视住校生“甜梦工程”建设,变寝室为“艺术家园”,让艺术之花开放在学校的每寸土地。
5.抓养成,培养能力。养成教育,贵在早。寄宿生一进学校,就尽快地强化培训他们的自理、自律能力,迅速教会这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贵在恒。学校注重日常的渗透教育,采用同伴引领、榜样垂范、教师引导等方式,继续培养、锻炼学生良好的养成习惯。养成教育,贵在规范。学校确定了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对核心内容进行了细目化、规范化、序列化,有利于养成教育的“有的放矢”。如编写“三学会” 歌谣,即“一学说话有礼貌,谈吐得体轻声调;眼望对方面带笑,主动行礼问声好。课上发言声洪亮,小组讨论轻商量;课间活动不叫嚷,安静用餐要提倡。”“二学走路秩序好,避免拥挤不退跑;上下楼梯右边靠,轻声慢步不打闹。教室内,脚步轻,相互礼让免磕碰;坐如钟,站如松,走路抬头要挺胸。”“三学冲厕讲卫生,便后厕所及时冲;厕纸放入纸篓中,手中杂物不乱扔。洗手间里不打闹,便后洗手要做到;学会轻关轻拉门,卫生环境大家保。”形式生动活泼,朗朗上口,便于传诵,已经一点一滴地渗透到留守儿童的头脑中,效果很好。学校参与《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策略》的编写,特别是第四章“留守儿童学校养成教育”二万余字,受到同行好评,该书计划于2009年春正式出版发行。
6.抓情感,以情动人。离开亲人来到学校,没有熟悉环境,大多心里是比较孤单的,这种情感上的空白,要及时地填补进去,让留守儿童尽早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情感的“贫困”发展到情感的“富有”。
学校加强硬件建设,为丰富儿童业余生活打下基础。近三年来,学校购置了电视,接通了闭路,学生可以看新闻,看动画片,看优秀影片;添置体育器材,学生可以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下五子棋、军棋、象棋。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寄宿生活引领学生健康有益地生活,充实学生的心灵,驱走学生心中的孤单与寂寞。
学校建立“心灵家园”,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真实想法,解除学生心理障碍,真正实现“沟通从这里开始”;建立“月月生日卡”,每班每月开一次生日晚会,为孩子们送上大家的“成长祝福”;开辟“寝室图书室”,让学生浸润文化的雨露,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实施“甜梦伴随”,学生在临睡前的童话、轻音乐中香甜入梦;高年级开展“关怀女孩成长”,重点对女生进行青春期卫生教育。
学校开展“两话一书、三话公开”,即学生“亲情电话”,学生每月与家长通话一次以上,谈自己取得的点滴进步;学校“报喜电话”,学生一旦取得进步,如乒乓球比赛获奖了、英语听力全对了,学校、教师主动向学生家长联络,向家长报喜,与家长一起分享学生的成功;中高年级“两地家书”,即中高年级学生每月给家长写一封以上的家书,述说自己的成功故事; “三话公开”,即公开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电话,备好信封、信笺,为家长与学生、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家长搭建传递信息、相互沟通的平台。
7.抓质量,促进发展。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冲着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而来的。要获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提高住读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成绩上升了,生活能力提高了,有一两项特长了,脸上的笑容灿烂了,做家长的,心里自然会认同寄宿制,自然会主动宣传寄宿制的优越性。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学校也就获得自身的发展。
三、探讨的问题
在创建过程中,我们感到需要与大家探讨的问题有很多。如家长、社会对寄宿制的要求更新、更高,家长对学校的依赖性更大,学校应该如何应对;学校教育功能的进一步延伸、扩大,工作强度和难度进一步加大,教师工作量成倍增长,职能部门、主管部门如何认定;农村寄宿制小学面对的是儿童,对学校教师,特别是生活教师的基本要求,如儿童发展心理,问题儿童的心理疏导等知识与技能如何有效提高;与寄宿相配套的建设、实施、设备急需跟上;国家相应的政策如何落实等等,学校势单力薄,单靠学校很不现实,需要各方共同参与,才能最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