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月十五:柳位高跷影像志

(2012-02-06 19:44:33)
标签:

米格智

柳位高跷

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月十五

杂谈

分类: 用照片说话

                        正月十五:柳位高跷影像志

      柳位高跷发源于卫辉市庞寨镇柳位村而得名,流行于卫辉市东北部,它的产生唐代柳毅有关。传说柳毅为治理黄河殉职,被唐高宗封为河神,家乡人为纪念他成立了高跷队。

      柳位高跷的表演队伍非常庞大,一般需要人员七、八十人。其中场上演员二十多人、音乐伴奏二十多人,此外还需要护架及其他服务人员若干人。表演时演员分别扮演公子、小姐、老太、书生、瞎子、丫鬟、小丑等,在音乐伴奏下演员进行各种舞蹈和演唱表演。表演内容分文场和武场。文场表演以模仿各种人物的动作为主,舞蹈节奏由慢到快,并走出各种阵式和花样。常走的阵式有:老龙大摆尾、珍珠倒卷帘、行弦、牵象、抬花轿等。唱曲穿插于文场之中,所唱均为民间小调,曲调悠扬,别有特色。武场表演常以穿插着惊险动作的舞蹈来叙述故事。常演的故事有扑蝴蝶、打鱼杀家、小双玉私访、湘子三渡林英、刘二姐栓娃娃、断桥、伍大郎观天书、呼圣僧进京、瞎子望灯、石愣赶脚、刘海砍樵等十几出戏。武场常常表演一些高难度的惊险动作,如上桌、跳桌、翻跟头、仰叉、盘叉、单叉等。

     柳位高跷的演出主要在庙会、春节等重要的节日进行。表演的场地就是庙前的广场或农村的大街。

     2011年柳位高跷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2年2月6日,农历正月十五,我用相机记录了柳位高跷从化妆、热身到表演游街的全过程。

     先发照片,文字以后整理。

正月十五:柳位高跷影像志

正月十五:柳位高跷影像志

正月十五:柳位高跷影像志

正月十五:柳位高跷影像志

正月十五:柳位高跷影像志

正月十五:柳位高跷影像志

正月十五:柳位高跷影像志

正月十五:柳位高跷影像志

正月十五:柳位高跷影像志

正月十五:柳位高跷影像志

正月十五:柳位高跷影像志

正月十五:柳位高跷影像志

正月十五:柳位高跷影像志

正月十五:柳位高跷影像志

正月十五:柳位高跷影像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怀念父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