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有学问
——西峡县生态经济良性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 2001年11月1日
河南农村报)
编者按:西峡县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10月10日,省委书记陈奎元在一份文件中作出重要批示:西峡“已经走上了从本地特点出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路途。在发展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科技引导、市场服务、小城镇建设等方面都有特色。……此种典型应多总结、多介绍、多交流。”
10月20日,本报记者来到西峡,感受了特色经济给西峡带来的新景象。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发表记者采写的“西峡县生态经济良性发展系列报道”,介绍西峡县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小城镇和开发旅游方面的经验。
西峡县42万人口中有38万农民,3454平方公里区域面积中80%是山坡,全县每人平均只有0.7亩土地。然而,2000年,西峡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创造了南阳市的3个第一。
西峡成了全省闻名的经济强县。
西峡经济发展的依靠是什么?
靠山吃山,西峡靠的是山。
“八山一水零点七分田”的西峡,值得骄傲的就是横亘在它境内的伏牛山:全县453万亩山坡到处郁郁葱葱,全县每人平均占有山林7.8亩,是全省人均面积的18倍。猕猴桃、山茱萸、油桐、生漆、核桃、银杏、板栗等数十种天然经济树种漫山遍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92种中草药,西峡有1328种;吃山上的草和树叶、树皮长大的“伏牛山大白羊”体大肉嫩,长得快,皮质好;石墨、金红石、红柱石、花岗岩、磁铁等5大类38种品位高、储量大、容易开采的地下矿藏,使西峡的山成了金山银山……
人们说,山上的很多种资源都能让西峡人吃得满嘴流油。
但是,西峡人吃山很有学问。
10年前,他们吃过金红石,吃过花岗岩,吃过石墨……因为采石开矿毁山,他们调整了;5年前,他们吃过木材,吃过伏牛山大白羊……因为木材加工和养殖业毁草毁林,他们放弃了;
现在,他们吃的是食用菌、猕猴桃和中药材。
食用菌、猕猴桃和中药材是西峡县成功发展的三大特色产业。它们像三张名片,让西峡从山沟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也让我们知道了西峡人吃山的学问就是对山的爱护。
西峡的山上长着很多桦栎树。桦栎树木质坚硬,长出的香菇、木耳好看好吃。因此,30多年前西峡人就开始人工种植黑木耳和香菇。农业结构调整中,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把食用菌扶持成了一个大产业。2000年,全县食用菌的生产总量超过了5200万袋,西峡成了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县,种植食用菌成了西峡农民鼓起钱袋子的当家门路,但是,西峡山上的桦栎树没有减少。过去,西峡人是把香菇、木耳种在桦栎树锯成的木段上。县委、县政府从决定发展食用菌那天起就制定措施,把食用菌的段木栽培改为利用粉碎后的树枝和锯末装在塑料袋中的袋料栽培。以前,西峡人做饭取暖烧的都是木材。为了把烧火用的木材节省下来发展食用菌,县委、县政府下大力气推行了液化气工程,连陈阳坪乡和太平镇乡那样的深山区,农户液化气的普及率也达到了50%。为了满足食用菌发展需要,县委、县政府还狠抓人工植树,仅2000年,西峡就在山上人工种植生长迅速的杨树2000万棵。西峡县发展食用菌领导办公室的同志说,他们正在引导推广的白灵菇等食用菌新品种用的是植物秸秆和棉籽壳,一点木头也不用。
“世界的猕猴桃看中国,中国的猕猴桃看西峡。”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全国惟一的一个猕猴桃研究所在西峡,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加工企业在西峡,全国最大的猕猴桃交易市场也在西峡。截至目前,西峡县的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了7.5万亩,已经挂果的超过了1.5万亩,年产猕猴桃800万公斤,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发展猕猴桃,西峡县的领导付出了大量心血。西峡的山上有15.4万亩野生猕猴桃资源。果熟的时候,农民们争先恐后上山摘果,破坏了野生资源。同时,因为品种杂乱,商品性差,也卖不上好价钱。于是,猕猴桃人工栽培成了西峡县的又一个主导产业。农业科研人员从数十种野生资源中选择培育了“华美”系列和“华光”系列优秀品种,这些品种耐储运、维生素含量高,不用化学激素就能长得果形和品质都是全国一流。猕猴桃树进入盛果期后能连续结果50年。
按2000年的果价和粮价计算,种1亩猕猴桃挣的钱抵上种20亩小麦和玉米。猕猴桃大发展,保护了野生资源,还增加了森林覆盖面积。现在,假如你驱车在312国道上,进入西峡,猕猴桃树造就的绿色就会扑面而来。一片连着一片的猕猴桃林为大山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以前,远在北京的电影电视工作者都知道跑到西峡拍摄药农挖药的镜头。山上药材多,到山上挖药的人就多,山上的植被破坏得也厉害。农业结构调整中,西峡县委、县政府在把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种植确定为第三大支柱产业的同时,伏牛山的植被保护措施也开始实施了。现在,种植中药材致富的人多了,上山挖药为生的人少了,山上植被保护得自然更好了。西峡是山茱萸的最佳适生区,全国最大的山茱萸用户宛西制药厂也在西峡。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相结合,使西峡县的中药材生产发展迅猛。2000年,全县山茱萸产量超过80万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山茱萸一年栽种,百年受益。太平镇乡的细辛村、上口村和回龙寺村的统计表明,仅种植山茱萸一项,这三个村2000年家庭收入超过5万元的达到70%,超过10万元的达到40%,超过20万元的达到20%。农民们说,山茱萸就是摇钱树,我们守着摇钱树就能赚大钱,谁还会上山挖那小钱?!山茱萸,成了伏牛山上的常青树。
西峡人靠山吃山爱护山,山也给了西峡人丰厚的回报。
河南省把食用菌作为主导产业的不只西峡一个县,近两年市场价格下滑,很多县的食用菌生产走下坡路,西峡的食用菌却蒸蒸日上。为什么?西峡环境好,食用菌产品无公害,人们喜欢。全国第一个发展猕猴桃的不是西峡县,种植面积和挂果面积最大的也不是西峡县,但是,西峡县的猕猴桃最有名气,今年的猕猴桃刚摘下来就被外地客商抢购一空,以至于全县16座冷库无货可藏。为什么?西峡县的猕猴桃不打药,吃着放心。回车镇乡石梯村农民张超到北京销售猕猴桃,仅2000年一年他就卖出了600吨。张超说,西峡的猕猴桃,好卖!米坪镇、西坪镇的山茱萸交易市场和天麻交易市场闻名遐迩,中药材市场行情中有个西峡价格,西峡的中药材成了药材交易中质量与价格的参照。因生产“六味地黄丸”享誉全国的宛西制药厂对药材原料要求苛刻,“六味地黄丸”的主要成分山茱萸他们非西峡的不用。“绝不是因为我们厂在西峡,”宛西制药厂的技术人员说,“西峡的药材确实地
道,好的生态环境是长出好药材的重要原因。”
西峡县县委书记刘朝瑞说:“我们不仅要让今天的西峡人民富裕,还要让西峡的子孙后代永远富裕!”2001年8月,省委书记陈奎元到西峡视察,评价西峡“山清水秀,经济发展”。这是对西峡的肯定,也是对全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