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RGB三基色按比例可混配出各种单色光视觉效果,依据不同单色光对应的RGB三基色混配比例生成色彩混配曲线,也
即“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曲线”。马赛克CCD感光元有RGB三类,三类感光元间的差别就是外加的滤色器特性不
同,红色感光元的滤色器特性对应混色曲线中红基色混色曲线,绿色感光元的滤色器特性对应混色曲线中绿基色混色曲
线,蓝色感光元的滤色器特性对应混色曲线中蓝基色混色曲线。由于各感光元的滤色器是外加的,可单独设计,容易分
离设计实现滤色特性与配色曲线一致,即彩色匹配曲线能人为决定。当某色彩的物像覆盖住相邻的三类感光元时,不同
类的感光元按各自的滤色特性透射入射光进入感光元,每个感光元生成像素值时,每个像数中包含三个基色RGB信息,其
中一个基色值为本身的记录值,另二类基色值通过相邻对应基色类的感光元进行插补。(生成的像素中三基色比例可复
现原入射单色光的视觉色彩效果,像素值可反映亮度的大小)
换一方式来说,马赛克CCD一个象素点只能采集到该点的一种颜色(红或绿或蓝)的明度信息。其它信息要通过参照周
围象素点的不完整信息来进行推算。这个推算过程,就是插值的过程。不仅有明度信息的插值,也有色度信息的插值。
因此它无法准确地还原该点真正的灰度和色彩。当感光元密度很高或相邻感光元间画面内容相似时,能比较准确记录画
面内容(即使是后面要谈的X3也是将感光元上的内容平均,不可能记录单纯的一个点)。
每一像素中均有一分色被准确记录,另二分色取自相邻对应色块的插值。我们知道,标准D6500白光中三基色的亮度比为
R:G:B=0.222:0.701:0.07,即绿基色在其中占主导地位,基于这一点考虑,提高G的记录准确度,可显著提高分辨率,故使能
准确记录G的像元数量是R及B的2倍,虽然G占的比例大,但通过插值运算后,每个像元最终还是形成包含三基色的像素。只
是照顾了G记录的准确性。
2、Foveon
X3芯片中各色光透过硅晶体随着深度递减,不同的波长穿透深度不同,在同一位置做出三层感光单元,同时
获取红、绿、蓝三原色信息。R可以透过1-2层进入第3层,G可以透过第1层进入第2层不能进入第3层,B只能进入第1层
不能进入2-3层。依据物理透光特性经简单的数学处理便可获得分离的BGR三分色。但由于受硅材料的限制,无法在硅材
料上各对应层上设计出相应的彩色匹配曲线滤色效果,而且层间的滤色相互影响。造成色彩偏移,而且方向不确定,使
得较色非常困难。但由于生成像素时是在同一位置获取红、绿、蓝三基色信息,因此对于细微的过渡表现具有明显优势 。
3、由于马赛克CCD每一像素中只有一基色被准确记录,另外二基色取自相邻对应色块的插值.因此马赛克CCD的分辨力至
少是相同感光元密度的Foveon X3的1/3。如果相邻像元的图像差异不大,则取自相邻感光元的插值二基色与原本应在本
感光元点记录的二基色差异不大,只含有少量的只有相邻像元中才有的信息,因此一般马赛克CCD的分辨力大于相同感 光元密度的Foveon
X3的1/3。在特殊情况下如画面色彩是一种纯基色时,只有一种感光元记录了相应的色彩,另二类为零
,此时马赛克CCD的分辨力基本只有X3的1/3。当为黑白图像时,无单色现象发生,此时的分辨力较高,如果同时图像过渡平
缓,则分辨力更高,有可能达到或超过X3的2/3,所以坛子中有这个观点:“对于黑白标板分辨率X3只能是马赛克的2倍左
右---甚至可能不见得达到两倍,但在彩色标板面前,马赛克一塌糊涂,一败涂地”。
转:http://forum.xitek.com/showarchives.php?threadid=43269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