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均培训时数,就是参与培训人数*培训时数/部门总人数。这个指标是针对部门进行考核的。
提问者:我们公司以此作为考核指标已经好几年了,指标从原来的人均培训时数15H,递增到现在的25H,但培训越来越多,效果却逐步下降,很多部门变成为了指标而做培训,不知道大家的公司是怎样做的?
提问者:我们公司以此作为考核指标已经好几年了,指标从原来的人均培训时数15H,递增到现在的25H,但培训越来越多,效果却逐步下降,很多部门变成为了指标而做培训,不知道大家的公司是怎样做的?
水手:
所谓人均培训时数,一般是用来整体评价你所在的企业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的,也就是从培训所覆盖的范围的大小来评定企业培训工作的投入量。
但是这只是最初级的工作,单纯以这个标准是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的,还要在后续的制度建设上加强,人均时间的增加也许从数量上让人很欣慰,但是我想提醒一下,我们开展培训工作的初衷是什么?好象不是时间上的简单增加吧,所以我建议:
首先,根据职位的职责不同,合理而有区别的安排培训内容和时数,关注培训的内容和针对性。
其次,在追求公平的时候兼顾效率,在重要岗位的培训时数可以适当增加,次要岗位的培训可以适当减少,但是要始终铭记的就是:要让安排的培训有目标导向,不要为了追求时间上的简单增长,这是形式,不是工作应该追求的目标。
最后,考核标准上,应该是人均培训时数(广度)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设计(深度)结合来看,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细化到具体岗位,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和人才支持以及储备战略,有区别的对不同的职位和不同的人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这么做是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和人力资源的支持的,这是培训工作的终极目标,是我们在工作的始终不能遗忘的,也是指导我们开展培训工作的“最高指示”。
但是这只是最初级的工作,单纯以这个标准是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的,还要在后续的制度建设上加强,人均时间的增加也许从数量上让人很欣慰,但是我想提醒一下,我们开展培训工作的初衷是什么?好象不是时间上的简单增加吧,所以我建议:
首先,根据职位的职责不同,合理而有区别的安排培训内容和时数,关注培训的内容和针对性。
其次,在追求公平的时候兼顾效率,在重要岗位的培训时数可以适当增加,次要岗位的培训可以适当减少,但是要始终铭记的就是:要让安排的培训有目标导向,不要为了追求时间上的简单增长,这是形式,不是工作应该追求的目标。
最后,考核标准上,应该是人均培训时数(广度)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设计(深度)结合来看,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细化到具体岗位,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和人才支持以及储备战略,有区别的对不同的职位和不同的人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这么做是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和人力资源的支持的,这是培训工作的终极目标,是我们在工作的始终不能遗忘的,也是指导我们开展培训工作的“最高指示”。
提问者:同意楼上的意见,我也和一些同行沟通过这个问题,
但是关于考核我们现在都要尽可能的把他转成可量化的指标。
但是关于考核我们现在都要尽可能的把他转成可量化的指标。
水手:
尽可能的把考核指标量化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这样可以便于实际操作。
我的想法是:我们的考核制度的设计应该按照广度,深度和针对性三个方面进行,也可以避免单一考核其中的一个方面导致片面化的结果。
量化是工具,所以我们要首先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武器”,才可以上阵施展。
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培训工作最大程度上支持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提供人才支持。
我的想法是:我们的考核制度的设计应该按照广度,深度和针对性三个方面进行,也可以避免单一考核其中的一个方面导致片面化的结果。
量化是工具,所以我们要首先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武器”,才可以上阵施展。
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培训工作最大程度上支持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提供人才支持。
如果在全面的制度设计上不好操作的话。可以考虑在关键岗位和关键培训项目的考核上尽可能的采用从以上几个方面考核的办法。
关键岗位指的是对企业本身有很大贡献和影响的岗位和人员。
关键培训项目指的是涉及重要的业务开展或转型工作,新工艺新制度出台之前的培训。
关键岗位指的是对企业本身有很大贡献和影响的岗位和人员。
关键培训项目指的是涉及重要的业务开展或转型工作,新工艺新制度出台之前的培训。
这个可以参考下:
1、培训规划达成率:培训规划的项目数÷实际实施的培训项目数×100%
2、培训效果满意度:根据培训效果调查表的总分÷参加调查的人数×100%(效果满意度包括培训师、培训组织后勤支持等项目的评估)
3、培训出勤率≥85%:培训学员的实际出勤÷应出勤人数×100%
2、培训效果满意度:根据培训效果调查表的总分÷参加调查的人数×100%(效果满意度包括培训师、培训组织后勤支持等项目的评估)
3、培训出勤率≥85%:培训学员的实际出勤÷应出勤人数×100%
前一篇:某企业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
后一篇:到底什么是咨询式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