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扬《东西相遇》——德国和中国(组图)

(2014-07-27 09:03:19)
标签:

东西相遇

分类: 【J:凯子视野】

刘扬《东西相遇》——德国和中国(组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264540100q13y.html

的作者刘扬,生于北京,13岁时随父母迁居德国,后考入柏林艺术大学。毕业后刘扬游历于伦敦、纽约等地,2004年起在柏林成个人设计工作室。多年在东西社会以及不同文化中的生活经历,让她对文化差异有特别深的感受以及自己独到的看法。

刘扬以前的作品多次获奖,并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画廊展出。然而,直到这组表现中国人和德国人文化差异的红色和蓝色图标2007年5月在柏林的联邦德国外交部首次展出,她才由于展览的成功而大获声誉。
这组名为“东西相遇”的作品同时以书籍的形式出版。在这组作品中,刘扬以简单而又极富表现力的方式,对中德两种文化中不同的行为方式进行了对照,这些对于她来说特别鲜明的差异,来自于她对自己13年北京生活和13年柏林生活的感悟和提炼。比如说:中国人和德国人如何处理问题?他们在旅行中或者肚子疼时如何表现?退休的人怎样生活?孩子在家庭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有些对比令观者一目了然,还有一些,会让人在片刻的玩味后豁然开朗,表示赞许,并发出感叹。从展览观众的脸上,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领会的过程。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两方喝彩
“东西相遇”获了的无一例外的好评。无论是德国人还是中国人,都在这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刘扬说:“只有一个人跟我说,我可能过于从德国人的视角出发了”。看来,有些有关中德文化差异的老生常谈,例如“德国人很准时”或“亚洲人总是在微笑”,并非是空穴来风。
中国观众主要是在表现日常生活的一些图片中——例如“周日在街上”——找到了共鸣,而德国人特别赞赏的图片设计主要有:“处理问题”、“领导的地位”、“人际关系”,或者从中国的情况来说更应叫做“人际关系网”。有争议的似乎是有关自我的问题。至少从德国人的感觉来说,中国人中也有张扬自我的人。而且为什么只是德国人的心情依赖于天气的变化? “我也不知道。反正我以前在中国没有感觉到这一点。下雨的时候我们总是特别高兴,因为之后空气就变得干净了。”
在柏林外交部展出以后,这些图片又在2007年8月底以德国为主宾国的北京国际图书展上并在2007年10月“德国大道”文化艺术节期间展出。这组作品在今年初被部分发送到互联网上,并且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迅速传播。这并不是事先计划好的,无论如何,刘洋的知名度因此而大大提高。令刘扬不悦的是,有些人冒用该作品,佯称自己“没费什么时间”就设计了这组图片。刘扬说:“说到底我也花了3年来做这件事”。

富有创意的头脑 — 冲破一切成见

通过对典型的行为方式和文化特征进行富有创意的艺术处理,刘扬一举成名。而她自己则完全突破了人们的一些文化偏见。第一次见到刘扬是在她的第二故乡柏林的一家太极餐馆。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夜,她姗姗来迟,我和我的同事
易文两个人已经吃过了。如果不是知道她要来,我们可能根本就不会注意到她:突然间她就毫不起眼地站在了我们面前。刘扬个子不高,穿着印花图案的裙子,看起来就像个中学生。大多数第一次见到她的人,都会直接或不直接地试图了解她的年龄。然而她给人第一印象颇具欺骗性,因为她其实并不是个羞怯的小姑娘。饭菜端上桌后,她吃得十分香甜,没有丝毫客套,也毫不显得拘谨。
这平常的外表下,隐藏着极其独立和要强的个性。刘扬13岁与父母一起从北京来到德国。由于没有德语基础,她先是进了一所将上职业学校的中学。14岁时,她就开始向班主任打听怎样能在德国上大学。老师的回答并不给人太大的希望。尽管如此,她还是在无人知情的情况下,开始独立准备申请艺术高校的材料。“为此我几乎没花一分钱。所用的纸张是从一个印刷厂得到的,他们把剩余的纸攒起来给了我。”
15岁的时候,独生女刘扬就从家里搬了出去。她的父母同意她这么做。这也是不太符合中国传统观念中保护型的家庭形象。“我父母很早就开始培养我的独立自主性。8岁时我就自己一个人坐车穿过整个北京城”,刘扬告诉我们。用来独立生活的钱是她自己挣的,其中包括给一个画家的插图作品上色。16岁时,她通过了比勒费尔德高等专科学校的“特殊艺术才能”考试,但是要想在那里上大学,还得等到18岁。她不想等那么长时间,于是,在她17岁时,没有招生年龄限制的柏林艺术学院(Hochschule der Künste Berlin)录取了她。大学毕业后,刘扬在新加坡,纽约、伦敦和柏林工作过,现在她在柏林有一家自己的公司。除了设计师工作以外,刘扬还时常受聘去学校里讲课,比如在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以及在
瑞士荷兰、苏格兰和土耳其等国家。

多文化语境中的教书理念

在柏林的那个夏天的夜晚,我们也谈到了她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授课的感受。她跟我们讲了她27岁那年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第一次去授课的经历。为了显得成熟,她特地穿了一身套装,还带上一副眼镜,然而学生还是过了好一阵儿才发现她就是来上课的老师。又过了几周,大家才完全接受了她。“在中国,老师要和学生保持距离,这样才能保证老师的权威。在土耳其差不多也是这样。”刘扬在教书时,时时以她在柏林艺术学院的老师为榜样。这位老师总是准备得十分充分,对学生也十分公正。而在刘扬看来,中国学生和西方学生的另一个明显区别就是:“中国人一般对内的要求——也就是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而西方学生则对外的要求比较高,比如说对学校、对老师。”
如今的刘扬将自己的生活一分为三,分别放在柏林、北京和纽约。“这挺不容易的,因为这三个城市相互之间离得那么远。”目前她正忙于一个新的项目。在北京书展上,刘扬对我说:“这意味着,我2008年将会常常来北京。但是现在我只能透露这么多。”她的脸上露出一丝歉意的微笑。下一个惊喜是什么?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文:马雅 (Maja Linnemann)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漫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