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李白――古诗研讨课课堂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这位诗人的一些诗,现在我想请你们先谈谈,平时对李白这位诗人陌生吗?
生:不陌生。
师:你都知道李白哪些方面的知识?你说。
生:他在唐朝以前被人们称为“诗仙”。
师:不是在唐朝以前,而是在唐朝以后被人们称为“诗仙”。
生:他的诗写得非常好!
师:哦,诗写得好!
生:他爱喝酒。
师:哦,爱喝酒。看来你了解的真不少啊!
生:他经常用夸张的手法写诗。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他写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还有吗?他写的……
学生齐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好。同学们,想更深入地了解李白吗?
生:想。
(课件出示五首古诗的题目)
师:自由读读这五首古诗的题目。
学生自由读
师:这五首诗都是李白写的,你们自由猜猜看,哪首诗是最先写的?哪首是第二首?接下去又是哪首?然后呢?最后呢?大胆猜想。
生:《静夜思》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是第二首,《秋浦歌》是第三首,《赠汪伦》第四首,《峨眉山月歌》第五首。
师:最后是《峨眉山月歌》,有不同的猜测吗?
生:《秋浦歌》第一首,《赠汪伦》第二首,《峨眉山月歌》第三首,《独坐敬亭山》第四首,最后一首是《静夜思》。
师:我看也蛮有道理的,看来大家猜测得不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不妨请大家拿出陈老师送给大家的锦囊A,研究研究里面的资料,看谁能最快又最正确地得出结论,好吗?开始自由研究。
(学生自由研究)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你是怎么排的。
(指名学生排序,老师随即板书诗名)
生:《峨眉山月歌》是第一首,《静夜思》是第二首,第三首是《秋浦歌》,第四首是《独坐敬亭山》,第五首是《赠汪伦》。
师:对他这种说法你们有异议吗?
生:没有。
师:那谁能说说看为什么要这么排啊?你从哪里读懂的?刚才是猜,现在要找出根据来。
生:按照时间来分的。
师:你找找根据。从哪部分资料看出来《峨眉山月歌》是第一首?
生:《峨眉山月歌》是李白26岁初离四川时的作品。
师:也就是他第一次离开故乡,那第二首?
生:《静夜思》是李白离开家后,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冷清的明月勾起他对故乡的思念,写下的作品。
师:如果他没离开故乡会写这首诗吗?
生:不会。
师:《秋浦歌》是在公元753年春李白路过秋浦这里而写的,《秋浦歌》共有1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第十五首。
师:还有补充吗?
生:当时诗人已经五十岁了,在26的时候写了《峨眉山月歌》,五十多岁了才写了《秋浦歌》,所以《秋浦歌》应该是第三首。
生:《独坐敬亭山》也是公元753年写的,但是要比《秋浦歌》迟一个季节,是在公元753年的秋天写的,所以排在第四位。最后一首《赠汪伦》是在公元755年写的,所以应该排在最后。
师:对这种排列大家还有什么异议吗?
生:没有。
师:那么排好五首诗的顺序之后,我们先来学学李白初次离开四川时所作的《峨眉山月歌》。好吗?
生:好。
(课件出示古诗,师范读古诗《峨眉山月歌》)
(学生自由读古诗)
师:读了之后有没有哪个句子或词语不理解的?
生:“渝州”。
生:“平羌”。
生:“半轮秋”。
生:整首诗我都不理解。
师:我们经常说诸葛亮有“锦囊妙计”,你不妨打开第二个锦囊,好好研究这首诗的意思。看看这里面有没有你所需要的资料。自由读读资料,然后研究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读,思考理解诗意)
师:你读完之后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师:同学们,诗的意思理解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先说说刚才提出的“渝州”这几个词的意思,把这几个拦路虎解决掉。
生:“平羌”是指平羌江,是一条河流。“渝州”是一个地方,就是现在的重庆。
师:也就是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那谁能说说整首诗是什么意思吗?
生:这首诗的意思是峨眉山顶刚刚冒出半轮秋月,月影映入平羌江,照着我的小船随江水流淌。我是连夜从清溪出发到三峡去的。我思念故乡的亲人们,但是亲人的背景渐渐远去,只得带着恋恋不舍的情思顺流而下去渝州了。
师:诗人26岁时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渴望到外面去闯一番事业。那你们想想,在码头,诗人会对自己的家人,对自己深爱着的故乡的山山水水说些什么?
生:再见了,我现在去渝州,可是以后我会回来的。
生:爸爸,你以后不要思念我。这首诗留给你当作纪念,每当你想看到这首诗时,你就会想起我。
师:多么体贴人心的孩子呀!李白的父亲如果听到你这番话,他肯定很放心让李白去闯天下的。
生:亲爱的父母,你们不要难受,我出去闯事业,以后还会回来看你们的。你们一定要保重身体。
生:你们放心,我一定会发挥自己的才华,为祖国做出贡献。
师:做出奉献,闯下事业,为你们争光。
生:他会说,虽然峨眉山这里的风景很美,可是比不上我们一家人的感情。
师:对家乡的山山水水的不舍其实也正凝聚着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一种依恋。还有很多同学想说,不妨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就像李白把他的千言万语都凝聚成了这首诗。
(学生有感情齐读诗歌)
师:读了这首诗,说了这首诗的意思,我们也读懂李白的依依惜别之情。我们来回顾一下,是怎么读懂这首诗的。
(师生总结学习方法:首先是读,接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再来更好的读好这首诗。)
(学生自由读学习方法)
师:接下去请你在剩下的四首诗中选择一首好好研究,先自己反复地读,研究出成果之后找合作伙伴共同研究。好吗?
(学生自由读,合作学习)
(汇报交流:)
师:看到大家在热火朝天地讨论,我实在不忍心打断你们。看你们多像一个小小科学家在研究问题,将来必定大有前途。但是科学家们坐在一起,还是要共同研究解决一些问题的。现在我们一起来把问题一个个突破,好吗?
生:好。
师:哪一小组是研究《静夜思》的?你们来汇报一下,你们从这首诗读懂了什么,你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生:我读懂了这首诗是李白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时候写的。
生:“床前明月光”的意思是李白躺在床上,望着明亮的月亮。“疑是地上霜”的意思是月亮照在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举头望明月”的意思是抬头望着月亮。“低头思故乡”的意思是低下头来想起自己的家乡。
师:这位同学的解释你们都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还有研究不同方面的吗?或者有什么疑问的?
生:李白为什么会思念家乡呢?
师:谁知道李白为什么会思念?
生:因为他远离家乡,很想念自己的父母。
生:因为他很关心自己的父母。
生:因为那个时候正好是圆月,圆月特别勾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生:因为他小的时候都跟父母住在一起,有很深刻的感情,现在离去了就更加的思念。
师:是呀,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离家在外的游子总会格外思念自己的家乡。出门在外时,看到天上的圆月,想起自己的家人,总会有无限的感慨。
(学生深情诵读)
师:离开自己的故乡,渴望在外面闯一番事业的李白,为什么会写下这首《秋浦歌》呢?哪些同学是研究《秋浦歌》的,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第一句“白发三千丈”的意思是因为心中有太多的哀愁。“缘愁似个长”的意思是头上的白发好像有三千丈那么长。
师:对他的解释有异议吗?
生:有
师:对,这两句话的意思反了。谁能帮他说正确?
生:第一句的意思是的头上的白发好像有三千丈那么长。第二句意思是因为心中有太多的哀愁。“不知明镜里”意思是看了镜中的自己。“何处得秋霜”意思是不知道这一头白发是什么时候长出来的。
师:其他同学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听了他们的解释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
(学生自由读)
师: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疑问或者你对他们的解释有什么疑问,想来讨教。
生:“白发三千丈”是不是用了夸张的手法?
师: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白发三千丈”是用了夸张的手法,他把头夸张得三千丈那么长。
师:还有什么疑问要讨教?
生:为什么他写下这首诗而不写其他的诗?
师:能结合锦囊A来说说吗?
生: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经五十多年了,他已经老了,没有什么事情可干。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李白觉得自己五十多岁了还是一事无成,本来就已经很愁了,再加上看到自己更老了,白发都这么长了,更不可能干什么大事了,所以愁上加愁。
生:我帮他补充为什么再加上一个愁。学第一首诗的时候我们知道李白已经对父亲许下了诺言,可现在到了五十多岁了还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想到自己将如何来回报家乡的亲人,如何来回报家乡的父母,怎能不愁上加愁。
师:那怎么才能读好这首诗?
(一位学生朗读)
师:我似乎真的体会到了李白的那种忧愁。能让我表达表达心中的体会吗?
(老师范读)
师:听了我的朗读,你似乎看见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生:白发苍苍的李白。
生:李白站在船上忧愁地看着海。
生:烦恼的李白。
生:被困难打倒的李白。
生:非常惭愧的李白。
生:这里还有一个比喻句,“不知明镜里”是把大海比做镜子。
生:“何处得秋霜”是把发白的头发比做霜。
师:是啊,为什么李白的头发像染上一层霜那样发白呢?是因为他为自己的事业愁。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走近李白。
(学生齐读)
师:五十多岁的老人啊,此时为自己迷惘的前途愁白了头发。但是不能老是愁啊,如何来排解心中忧愁呢?我们不妨来听听研究《独坐敬亭山》的这一组同学的看法,看看李白是如何排解忧愁的。请你们这一组选个代表组织全班同学来学习这首诗。
生:请全组同学跟我一起来读这首诗。
(小组齐读)
师:你安排的第二个环节是什么?
生:我安排的第二个环节是听我们这组的夏浩亮同学解释整首诗的意思。
师:听了他们的朗读再来听听他们是如何解释的。你说。
生:“众鸟高飞尽”的意思是几只小鸟高飞远去,都不见踪影。“孤云独去闲”的意思是天空中的白云也不愿停留,越飘越远。“相看两不厌”的意思是李白凝视着这里的敬亭山。“只有敬亭山”的意思是能够理解我寂寞心情的,恐怕也只有这里的敬亭山了。
师:解释得透彻了吗?你们能初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生:能
师:好,让我们用掌声来谢谢这位同学的解释。(掌声)组长,你还有没有安排其他的环节啊?
生:下面听我来给大家背诵这首诗。(背诵,其余学生为他鼓掌。)
师:听了之后,有什么想说的?
生:这首诗写了李白很孤独。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
生:“独坐敬亭山”就是说他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
师:孤独地坐在敬亭山上。还有什么补充?
生:“众鸟高飞尽”是说敬亭山上没有一只鸟,“孤云独去闲”是说连天上的白云都没有在敬亭山上停留,现在的敬亭山和李白一样孤独。
师:说得真不错!此时的敬亭山犹如孤零零的李白。
生“孤云独去闲”这句话还有另一个用处。如果孤云还在的话,就还有李白、敬亭山、孤云三人。而现在孤云走了,也只有敬亭山能理解李白了。“相看两不厌”是说敬亭山看李白,李白看敬亭山,再也不会感觉到什么烦恼。
师:当李白坐在敬亭山前,看着和他一样孤独的敬亭山时,他此时便消除了一丝孤独。那么,五十多岁的李白独自一人坐在敬亭山上,你想对他些什么?当一个孤苦老人只能面对青山绿水来排解心中忧愁时,你想为他排忧解难吗?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会说,李白,假如说这样能减去你心中的一丝忧愁,那你就尽情地看吧!
师:你真能体谅李白。
生:李白,你这么孤单还不如回家乡呢?
师:可是他一事无成,没脸回去,无颜回去见江东父老呀!
生:李白啊,你一定要再站起来。
师:从哪儿倒下就从哪儿站起来。
生:李白啊,你别看这些景色了,你也去干一番大事业吧!
师:你还这么激励他,可见老将的雄心壮志犹存哪!
生:李白,你不要独自坐在这里,还不如去找找你的朋友。
师:你们心中有千言万语要对他说,就让我们读出李白心中的孤独,读出我们为李白排忧解难的那份热情,好吗?
(学生齐读)
师:当李白孤独绝望的时候,是他的朋友带给他一丝希望,是他的朋友真正为他排忧解难。下面我们请研究《赠汪伦》这首诗的同学来为我们表演他们排练的小品。
(学生上台表演小品)
师:如果下次能脱离课本去排练就更好了。听了他们的朗读,你们想自由去读读这首诗吗?
生:想。
师:自由读,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学生自由读)
师: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我们说读书不能像喝白开水一样,你认为应该读出什么呢?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李白对汪伦的感激。
师:真不错!
生:应该读出李白要离开刚认识的朋友时的依情。
师:不是依情,而是依依惜别之情。
生:应该读出像《峨眉山月歌》那样的激情。因为李白刚认识汪伦没几天,可是他们却好象有了几十年的感情了。
生:应该读出李白对汪伦的感谢之情。
师:那你能读读看吗?
(学生朗读)
师:读出每个人的不同感受吧!
(学生齐读)
师:我们这节课不仅解读了李白这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更从他的诗歌中体会到了李白的那份才情,还从他的诗歌中解读到了人间的真情。下面,我想请大家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五首诗,让我们一起配上音乐来读好这首诗来当做这节课的结束,好吗?
生:好!
(配乐齐读,老师导语连接。)
师:26岁的李白带着满腔的热情,带着报效社会的雄心壮志,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写下了这首……
学生齐读《峨眉山月歌》
师:每逢夜深人静的时候,离家在外的游子总会特别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一个月圆的深夜,李白写下了……
学生齐读《静夜思》
师:壮志未酬的李白此时已经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了,回想往日心中的理想,如今,已然破灭,怎能不愁白了头呢?
学生齐读《独坐敬亭山》
师:当诗人孤独绝望之时,是浓厚的乡情给了他真正的抚慰,是亲切的友情给了他生活的希望与快乐。让我们读出李白对友人的感激,读出汪伦对李白的祝福,读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吧!
学生齐读《赠汪伦》
评 课(评课稿根据现场录音整理而成)
俞国平:这学期我们安排一节研讨课,尝试课。早上传敏老师上的古诗课给大家很多的启发,现在我们在这里对这节课进行评点。
陈传敏:首先是在选材方面,说实话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去选。当时脑子里蹦出两个字“朋友”,我觉得应该让小孩子,特别是我们这种寄宿制学校的小孩子,了解到朋友的可贵。一些家长也说小孩子在学校里有同学一起玩,到了家里和邻居却很难相处,所以我就想让小孩子体会到朋友的珍贵。定下之后,本来是想让学生去各种古诗中去找有关朋友的诗,但是这样很难找,词海茫茫。后来想到了李白,我觉得李白是最具有古典诗人气质的,所以就根据自己脑子中已有的印象在李白的诗集中选了几首下来。但是,刚开始觉得这五首诗无很难串联起来。后来参照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终于有了后来展示的教学设计。第一首诗歌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这由我“扶”着小孩子去读懂这首诗。从质疑到解疑,再体会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来读好这首诗歌。后面几首先让学生选择一首读一读,有所感悟之后再来寻求合作研究。这样让学生有想法再进行合作,可能对学生自身帮助更大一些。在合作探究后进行汇报交流,汇报时侧重点有所不同。《静夜思》只要学生能体会到简单的思念之情,读一读就好了,这是比较浅显的层面。《秋浦歌》比较难,重点体会一个“愁”字。在学生汇报时让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质疑,或对他们的说法提出异议,这样就有所区别。《独坐敬亭山》是安排一个组长领着他们去研究,先由组长安排各种形式读,让他们有了感悟之后谈谈自己的看法,再一起读。最后一首《赠汪伦》就安排了小品的演练形式,一方面可以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一种表演的能力,这就是形式上的区别。这些就是我简单的设计理念,而这节课定的教学目标就是(1)初步了解这五首诗的意义;(2)增进对李白的了解;从一开始学生谈李白到最后对李白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他一生怀才不遇,生活坎坷,有初层次的感悟。(3)通过汪伦李白之间的故事,及小品的演绎感受朋友间的真诚。这才是主要目的。这节课真正的目的就是感受当一个人在孤独寂寞时最需要的还是朋友,感受这人间真情。这是我的设想,当然在上课中还有很多不足,希望各位老师多给我一些养料,让我来充实自己。
项伟飞:引用俞老师说的话,我听了之后如沐春风,如浴甘霖,醍醐灌顶。
俞国平:情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一个灵魂。有句话叫“水尝无华,相荡始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有了师生间这种心与心的对话,心灵的撞击,这种情感的火花就会迸发出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长久下去,学生的情感会更浓郁。
钟玮俏:听了之后,我想说――陈老师你非常可爱,你的学生也非常可爱。首先最精彩的就是在出示课题的时候让学生猜测是怎么排列的,这样引导学生用上锦囊A去了解作者的背景,然后对诗有了大概的了解。后面部分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合作学习,通过体会诗的意思来初步感受。他采用的锦囊的形式比较新颖,也帮助学生去理解古诗。其次,是在悟诗境的时候,老师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朗读感梁了学生,感染了在坐的每一位老师,这样学生的情感也被激发出来了。因此,学生在体会诗意的时候也特别有感触,有个学生就说到‘这一轮圆月勾起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我想:他已经走进了这首诗,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与诗人产生了共鸣。这样,为下面的诵读诗文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我想学生能有这样的表现也离不开老师平时的指导。
项桂云:这一课的特点主要是第一容量大,第二是学生体会很深,第三步形式多样。我们听了都赞不绝口的。陈老师从接到任务开始就马上训练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上来当小老师,一首一首的落实下去。今天上课学生学得也很好,讲得也好。我想到一点就是这节课一共有五首诗,如果学生把五首诗都理解了、体会了,我们课外花的时间相对较多,平常上课时是达不到这么多容量的。这节课给我最大的遗憾是学生读的太少。如果学生课外没有读,只有这两三遍的自由读,学生是根本不会读的。
俞国平:诗歌讲究的是一种吟诵,讲究的是一种积累。当然,这堂课老师课外花的时间很多,展现在课内,积累在课外,所谓厚积而薄成。项老师讲得有道理,作为平时上课就要对自己的目标定位非常清楚,如果目标是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掌握,熟读成诵的,那是比较困难的。
项桂云:我的意思是重点了解一首诗,理解其他诗,这样更容易落实,更容易做到。
李艳君:我不同意项老师的观点。这节课是通过这五首诗来了解李白的,了解李白的一生的思想变化状况的,这种形式是很好的。但是在最后学生表演《赠汪伦》时说到“忽闻岸上踏歌声”,为什么不让学生唱出来呢?
徐雪松: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容量。听课时我就在想这节课目的何在?与其说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五首古诗,不如说他是通过这五首古诗让学生对李白这个人有个立体的了解。想想我们五年下来学生学的都是孤零零的几首古诗,如果让学生谈谈李白,谈谈杜甫这些伟人,学生就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几乎是零。这样一节课让学生对李白的生平有了整体的了解,这是我听了之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而且老师把这五首诗串联得很好,学生也能结合起来理解,这样就对李白这个人有了综合的了解,这是很好的。
项耀:我觉得这节课如果目标定位在诵读上是比较到位的。作为诵读,没有必要深入理解,这样串联起来是让学生感受到李白的一生。我们平常说李白是非常潇洒的,但今天我们看到了李白个性的另一面,就是他的忧愁。
俞国平:首先这节课反映了新课程标准下一个新的理念――致力于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建设。这是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目标。所谓“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就涉及到课程资源的问题,其实就是大阅读,大语文观的问题。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刚才提到的容量问题。从李白一生的生活轨迹,从李白另一个性格层面来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走近李白。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五首诗的教学,其中还有两个锦囊起到很好的辅助性教学的作用,同时也是拓展性的资料。了解锦囊很自然地帮助学生扫清了字词、以及词义理解上的难题,同时对诗的意境的初步体会认识也起到一个辅助性的作用。“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当然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主,另外还有一些辅助性和材料,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培养学生的综合的语文素养。今天的朗读没有长期的积累是读不出来的。另外一个是说,“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这是很烦恼的李白”“这是白发苍苍的李白”“这是对事业感到惭愧的李白”“这是被困难打倒的李白”“这是唉专叹气的李白”……这些都让我们感觉到小孩子能量的巨大。我觉得这样的一节课激起了学生对古诗文、古文化的热爱,是一种人文的渗透。这是一条非常新的理念,第二条是“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我觉得这个合作是有效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是充分的。我们说:“自主是前提,合作要高效,探究要适当”。“自主是前提,合作是条件,探究是目的。”今天走近李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究李白人生轨迹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是充分的,合作是有效的。探究是比较精到的。第三点我要说的是目标,就是我们说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节课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位在了解。过程与方法上,包括学习古诗的过程,课前学生做的准备,课后起到的效益,学生可能去搜寻有关李白的更多的古诗,所带来的一种整体的效益。探究的过程,从课内辐射到课外这个过程是充分展开的。方法上,老师将学古诗的方法很好的加以揭示和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更不用说了,整堂课老师激情饱满。态度与价值观上,形成了学生对古文化的热爱,对古诗的喜爱。这就是从目标角度来谈这节课所带来的一种效益。另外,这个课件设计比较合理,营造了适宜的环境,散发着一种古朴的味道,无论是画面,还是文字都做得非常精美。如果再把音乐处理好,和诗的内容结合得更贴切,将带给学生无限美的享受。我还想提一点意见,就是这节课对于好的学生当然是很好的一次提升,但是对于中差生能不能课外多给他们一些机会,课堂上能不能多一些改变自己的机会呢?这种层次性的要求是我们要思考的。这节课我们看到的也是几个优秀学生“打天下”,这当然是难免的,但我们设计时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主体的发展。另外,动态生成的这节课体现得比较好。比如说:老师让学生读完《静夜思》后提出疑问,有的孩子就问“李白为什么思念家乡呢?”有的孩子说“勾起对家乡的思念,想起家乡的父母”。在这些地方老师用语言进行补白,补得很好,也体现了动态生成。但是,我们还可以加上一些课外的李白的诗,顺口吟诵两句,增加一些信息量。整堂课预设得比较成功,生成的也比较多,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不错。但是学生间的互动,除了小组间的合作外,其他方面的互动略显不足。如果从完美的课堂来看,孩子间的互动可以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