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季到来,学校都要开运动会。这可是一件大事儿,从学校领导到年级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重视。有比赛项目的同学在运动会上可是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在能赛出好成绩甭提场下的同班同学们多欢呼自豪呢。
机场小学并不大,用砖砌的围墙将东西南北的一溜儿平房教室围成一个校园。校园中央是主操场,坐西向东有一个用水泥砌成的“主席台”也可以叫“舞台”,每逢全校开大会或演节目都少不了用这个台子。我曾经在这个台上不止一次跳过舞剧《红色娘子军》片段呢。那个年代不论是学校还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全国上下都在轰轰烈烈地普及革命样板戏,对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熟的不得了,随便来个唱段儿谁都行。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也是当时最热门的学演节目。我所在的学校当时有几个老师不仅有能力也有实力编排这两个舞剧中的精彩片段。因此,学校成立了一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从高年级选了一些貌似有文艺细胞和外貌体型条件较好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老师编排的舞剧《红色娘子军》,我当时是跳斗笠舞的。校宣传队不仅在校内演,还去附近的部队里给解放军叔叔慰问演出。回想起那时候的校园生活还是蛮喜欢的,下了课去练功、排演节目,时不时的去演出身为小女孩儿的我自然很得意也很快乐......
在校园外还有一片大空场,实际上是一片没有农作物的土地。学校利用这片土地建了一个大操场,有足球场那么大。还用白石灰画上了跑道,既可以用来进行田径比赛又可以踢足球,学校每年都在那里举行运动会。
我上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年级教室的南面还有一个小操场,主要是满足五年级学生用来活动和上体育课的。小操场中间有一个看似不大的沙坑,坑是老师带着男同学们挖的,长方形有半米深,里面却没有沙子。沙坑没有沙子说来挺好笑的吧,其实,那时候还真不知道学校想找沙子有那么难。没辙,学校穷又没有资金去买,上哪去找那么多沙子填沙坑啊?穷则思变,还是老师们有办法,想出来一个既不花钱又能得到大量沙子的好主意。
在首都机场通往城里(东直门)的路上,
有一条横贯南北的大河叫温榆河。河两边的堤岸上“盛产”着大量的细沙,想要多少有多少。这取之不尽的天然资源足以满足学校建一个小小沙坑的愿望了,能不让老师们兴奋吗!可如何将沙子运到学校却成了当时最大的问题。也许你不能理解,这有什么难的,找辆大货车拉一趟,总共路程不过10公里,20分钟就搞定了。可那时候却没这么简单,真的,不知是没钱租车,还是没关系找车,还是活学活用毛主席“人定胜天”的语录要落实在行动上的诸多原因,反正学校决定让学生们迈开两条腿大踏步进军温榆河,用我们上学装书本用的书包装沙子,背回学校直至把沙坑填满。
5月的北京,天气已经很温暖了,我穿着一件小花布的长袖衫,一条蓝色卡其布长裤,穿一双妈妈做的墨绿色条绒面布鞋,梳着两条长长的大辫子,背上空书包到学校集合。我们整个年级在各班老师的带领下出发,去大河背沙子了。
从学校步行去温榆河感觉走了好远好远才走到。稍加休息之后,大家便开始往各自的书包里装沙子。沙子很细腻还略带点潮湿,装满书包后还要用手拍打拍打尽量让书包装的“磁实”点儿,以免在行走时遗撒出来。同学们的书包都装满了,老师们便集合整队向学校返回。
那时候的书包不像现在有单肩背的、双肩背的,品种繁多、款式新颖、色彩亮丽,既好看又实用。我们用的书包多数是家里给做的,有些是家长们发的“军挎”(部队发的军用帆布挎包),极少数是从合作社(商店)里买的。特别是家里做的那种书包很简易,全部都是一根带子连接着布兜儿很像现在木工师傅干活用的工具袋,只能“斜挎”或单肩背着。这种书包装书还可以,装沙子圆鼓鼓、沉甸甸的斜挎在肩上,一走一晃的很不得劲儿。开始时大家还边走边说笑着觉得背沙子挺好玩儿,可越走就越觉着书包沉,直往下坠。我眼瞧着有的同学的书包带崩断了,砂子洒了一地。这些同学也没别的办法,只能把遗撒的沙子再捧回书包里,两手抱着书包走。
我背的是“军挎”还算结实,开始斜背着,慢慢的越走越累,脸被晒得通红还淌着汗,书包也感觉越来越沉。后来索性把书包带跨在脖子上书包顺势垂在胸前(就像带金牌那样),再用双手托抱着装满沙子的书包咬牙坚持着往回走。为了省点劲儿,身体不得不向后有些倾斜着,两条大辫子随着“步奏”一左一右晃动着、摇摆着。我自己根本就顾不上啥“走姿”,爱咋地咋地吧。不知过了多久,走在我后面的大华子同学说:“看,红的两条大辫子一走一摇,很有节凑,就像故意甩辫子似地,特有意思”。说真的,我还真不是故意来回摇晃我的大辫子。你想啊,回学校的路还远着呢,怀里抱着一大书包沉甸甸的沙子,越走越沉,越走越累,我哪有心思向同学“展示”辫子啊?虽然那时我的辫子很长……
那时候的孩子真单纯,脑子真简单,背沙子本来就是一件辛苦的事,只听大人们说过“路远无轻担”,早知现在当初装沙子时偷点懒少装点呢?但是当时我好像没想起来,也忘了那么做。其实,即便想偷懒也没敢。
一路上没喝水,没吃东西(那时候根本就没准备这些)。去的时候书包是空的,回来时每个人的书包里都装满了沉甸甸的细沙。我们没有怨言或者有怨言也不敢说,那时候比的就是谁能吃苦、谁能受累、谁的表现最好。我敢说,当时绝对不是我一人在想:恨不能快点走回学校把这该死的沙子狠狠的扔到沙坑里,在去声讨出这馊主意的人,我们可还是未成年的孩子呢。
不知走了多久,默默无声的队伍(累得大家都没了声音)终于走回了学校。同学们把书包里的沙子一包一包的倒在沙坑里,沙坑被逐渐的填满、填实。当时就有同学兴奋得往沙坑里蹦啊、跳啊.....多天真可爱的孩子啊!我们不过才是小学五年级。
有了沙坑,运动会的跳远项目就不发愁了。我还在学校运动会女子跳远项目比赛中荣获第三名。爆料:据当时裁判“现场消息”,参加跳远比赛的总共有4个人,其中一个同学起跳时总是犯规,结果跳了三次成绩都无效,其实她跳得比我远多了,很无奈她还是被淘汰掉,我真为她可惜。我虽然跳得不远,动作也不好看,但是很幸运得了个第三名,那奖状一拿觉得太容易了!说句气人的话:这是运气,想不要都不成。
后来,我们上体育课时还用沙坑当保护,玩上了“跳箱”和“跳山羊”。说到“跳箱”我特惭愧,白长一个大个子,长胳膊长腿的,愣是跨不过去,如骑马一般坐“跳箱”。比我矮一头的叶同学跳得那叫一个好,只见(一溜儿)短距离助跑后,飞身起跳、分腿腾跃,“嗖”的一下子从“跳箱”上越过,稳稳得落在沙坑里,着实让我羡慕不已!
再后来,我长大了。沙坑只是用作跳远,“跳箱”和“跳山羊”有了专用运动垫子,又软、又安全、又干净,我们再也不用跳一次就脱鞋倒一回沙子了。
直到现在,每次去机场看望父母路过温榆河,我就回忆起童年那次背沙子的经历,相信我的同学也还记得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