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词汇可以出现在生活中,但不允许出现在高考作文卷上,即使是“给力”、“神马”、“伤不起”、“有木有”等“耳熟能详”的网络热词都会被当作错别字扣分,笑脸、哭脸等网络符号在阅卷老师手下也将“一视同仁”。(东方网20110603,转自搜狐网)
网络时代的高考生们小心了,千万不要在作文卷上出现给力、神马、伤不起、有木有等网络词汇,否则,以错别字论,扣分处罚——扣多少?一个错别字一分,共三分,扣完为止。
才三分,吓谁啊!
就算全部扣掉又如何?你们以为还是十年前?分毫必争,一分就要刷掉几千考生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啦。
听说,现在只要参加了高考,基本都是有大学读的,只要有钱,没有学校会拒绝你的。多少名校开设的二级学院三级学院什么的,不就是圈钱的么?因此,所谓扣三分者云,估计也只对书呆子有用,对绝大多数考生是起不到恐吓作用的。
倒是不许网络热词出现在作文里这一禁令本身,比这道禁令能使多少学生本想用网络词而因此不用更有探讨价值。
不许用网络热词,就同教育部想要把颇有些桀骜不驯的南科大关进自己造的笼子一样,是古板腐朽思想害怕新思想新作法的集中体现。其出发点,就是一以贯之,限制学生的思想的维度,规规矩矩写出能得高分的连自己看着都搞笑的新八股文。
网络本是生活之一部分,网络热词不能用在作文里,如此分割网络与生活的作法,不啻在红果果地宣布“性与爱是可以分离的,只要你心里爱着你老婆老公,在外面乱搞都是没有神马关系的”。
发出如此禁令的人,相信对于文字与语言是极为陌生的。非此,不会下这等无水准之禁令。词汇之产生,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词汇如生命,每天都有很多新词诞生,亦有很多旧词死去。新词之产生,有的是根据语言的固有规律而被创造,有的只是某人在写文章时一时手误,却因某种原因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从而出现在了词库里。
黄遵宪有诗云: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文章贵出乎心,文采贵出乎妙。生动形象恰到好处的某个网络词,无疑会给文章增色不少,使阅卷老师发出会心的微笑。语文教育之目的,一个重要之处,难道不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语言文字的用法吗?既然题材都可以不限,为何还要限定网络热词的表达呢?与其担心网络热词对作文可能的不利影响,还不如担心很多学生读了十几年书,连个句子都写不通更有现实意义。
也许,醉翁之竟不在酒,明里禁的是神马给力有木有,实际上是不希望学生的作文里出现河蟹等等让人难堪的网络词汇,客观上就是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进行自我查审,不要越过了一条又一条的红线。
所以,想以新奇取胜的学生还是忍一忍吧,好好写一篇立意正确用词准确规规矩矩的记叙文,过了高考这个店,哪样给力玩哪样,进了大学,万事大吉,万不可一时手快,把不该用的词用在了作文里。某本英国人写的书告诉我们,词汇越少,生活越幸福越简单,某些单位越不用操心。
不要跟禁令发出者斗霸,你们伤不起。不论是在考场上还是生活上,都一样。否则,他们会让你知道,你的那坨肉,不过是浮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