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柳永之词之雅俗

(2007-06-21 20:58:18)
标签:

柳永

雅俗

文学

历史

分类: 四页资料
 

      

 

摘要∶宋以后中国文学从“雅”向“俗”的转向,究其源流,北宋之世是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柳永词正标志北宋发展的一个转折,起词以通俗流利著称,有一些受文人士大夫叹赏的雅体词,可“俗”又是柳词的重要特色。从柳永词开始,词作便有了雅词和俚词的区别。

 

关键词∶柳永   雅  俗  雅俗合一

 

柳永是中国词史上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对宋代及后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身仕宦世家,幼小聪颖,谙识音律,擅为歌词。多次科考失败后,出入烟花柳巷,与歌妓乐工相往返,颇具浪子风范。①起词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词律谐婉,情真意切;情景交融,委曲尽致;善于白描,层层铺叙;语言通俗,明白如话。还加之大胆的开拓创新,引进了新的题材,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在当世流传极为甚广,在今天也深受人们的欢迎。但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尤其是浪迹京城,栖身于烟花柳巷的柳永不可能没有低俗的作品,其词也就相应具有“俗”的烙印。

雅俗之辩,作为文艺理论价值标准之重要美学理念,在有宋一代词论中尤为显眼。而柳词作为北宋雅俗文学交替时期的文化载体,其在文学领域究竟属雅还是属俗,则又备受争议。在正式展开对柳词的雅俗分析前,必须对历代各家论柳词之评议有清楚的了解。

柳永在词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故自宋以来,论词者无不以柳永词为评点之中心。宋代之《碧鸡漫志》、《能改斋漫录》、《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指迷》、《词源》;明代之《艺苑厄言;清代之《古今词话》、《词苑萃编》、《词论》、《白雨斋词话》,以至近人王国维之《人间词话》等近一百处,皆对柳词各就一端,或褒或贬,或扬或仰,意见掺杂。

一∶对柳词“俗”之评议

缘于雅俗观念的截然分野,历来论者对柳词之雅俗往往各持一端。其主流意见,则以柳词为“浅近卑俗”一类,这以南渡初王灼的批评最为突出,谓:

柳耆卿《乐章集》,世多爱赏该洽,序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惟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②

虽然肯定柳词叙事技巧之娴熟与声律之谐美,却将其整体风格定为卑俗一体。

又如李清照《词论》谓:

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陈思道《后山诗话》、黄晟《花庵词选》等等,都指出了柳词之俗。③

骄者淫逸,浮华享乐,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共有的特征。北宋王朝当然也不可能逃脱这一共同特征。到了柳永所生活的时代,统一后的北宋王朝,在经济文化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他们便认为可以高枕无忧,尽情享乐,欢歌燕舞。这样一来,他们便需要有人为他歌颂升平,点缀安泰,作祝寿庆功之词。

在柳词的全部词作中也有不少这类的作品。如《御街行》、《圣寿》等。这些歌颂功德,粉饰太平,为求官职而迎合统治者的作品,正是那些封建官僚所需要、所欢迎的,所以这些歌词也得以流传。

柳永作品中还存在不少艳情的词作。此类作品多虽现出庸俗之态,主要表现在意俗,毫不避讳地描写情场生活,而主题又多与歌妓相关,着力刻画她们的声貌容态,其中不乏猥亵香艳之作,对女性充满色相的、世俗化的描画,如《斗百花》其三∶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柳双鬓。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缸,却道你但先睡。

很明显,这是一首极写色情之作。这样的东西,自然适合于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日无所事事的无聊贵族公子的口味,因此,它便得以在这些人中广为流传。徐度曾记柳事说:“其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之人喜道之。”

虽然这一类的东西,我们今天要给以否定,评判,但是,它在当世流传于歌榭舞台、花间柳巷,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应该指出,柳词此类作品无论是从其思想或格调言之,皆为《乐章集》之劣品。论者鄙夷柳词之俗,如果是指向以上所举的一些范畴外,那是理所当然。但是却必须指出,不能据此而把柳词归为“俗”一类。

二∶对柳词“雅”之评议

“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④,尽管把杜诗和柳词相提并论值得商榷,然而,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柳词在词这一文学领域中“别是一家”的特色。平心而论,柳词确实有其过人之处,若从其曲折委婉,铺叙展衍,确足冠全群;若从其声腔,柳实能手;从其造句,高处不让唐人专美。⑤

回到雅问题,有必要对重要学者关于柳永词作的评价进行一番回顾。

如夏敬观《庵词评》指出:

耆卿词,当分雅、俚二类,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

又宋翔凤《乐府余论》:

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

郑文焯《与人论词遗礼》:

    其高浑处不减清真。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绰之声。⑥

凡此,皆中肯地道出柳词“雅”的一面。

柳永一生的遭遇,可谓极之颠簸漂泊,在他身上,同时昭示着失意文人的典型心态,且在词作中有充分的反映。如其《轮台子》:

雾潋澄江,烟消蓝光碧。彤霞衬遥天,掩映端续,半空残月。孤村望处人寂寞,闻钓叟。甚处一声羌笛,九凝山畔才雨过,斑竹作血痕添色。感行客。翻思故国,恨因循阻隔。路久沉消息。    正老松枯柏情如织。闻野猿啼,愁得听。见钓舟初出,芙蓉渡头,鸳鸯滩侧。干名利禄终无益,念岁岁间阻,迢迢紫陌。翠娥娇艳,从别后经今,花开柳拆伤魂魄。利名牵役。又争忍、把光景抛掷

从其本质观之,该词折射出作者的空具用世之志而无行践的文人“雅志”。因而,物入眼帘,尽着上黯淡的色调:或“残”月或“孤”村,或“老”松或“怨”笛……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角度烘托,既“翻思故国”,又恨“利名牵役”,这也正是柳词凄凉之情的促动原因。

其它如《凤归云》、《满江红》、《八声甘洲》等等,也可知柳词“雅”的一面。应该认识到,柳永这种虚幻无奈的感慨是深沉的,造成他轻视和厌倦功名的前提,并不是柳永自己本意,更多的是仕途上无情的打击所造成的。

在柳永身上,也还反映了他与正统文人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一致的人格旨趣。

三∶对柳词“雅俗结合”之评议

为论述清晰起见,上面分别从雅俗分述柳词的两个不同特点。实际上除了一部分作品可以截然区别开来分析外,柳词并非一味的或雅或俗,而是俗中有雅,雅不避俗,乃词史上第一位真正做到雅俗共赏的作家。

所谓“凡有井水饮处,既能歌柳词”⑦,只说出了柳词在市民阶层的广泛影响。陈辅之《词旨叙“谓夫〈柳〉词亦难言矣,正取近雅,而又不远俗”,确实的见,高雅与通俗本非非此即彼,柳词中雅俗两者调和一体是很好的证明。雅俗共冶一炉的作品在《乐章集》中是相当普遍的,现以《望远行》一词为例:

长空降瑞,寒风翦,淅淅瑶花初下。乱飘僧舍,密洒歌楼,迤逦渐迷鸳瓦。好是渔人,披得一蓑归去,江上晚来堪画。满长安,高却旗价。     幽雅。乘兴最宜访戴,泛小棹、越溪潇洒。皓鹤夺鲜,白鹇失素,千里广铺寒野。须信幽兰歌断,彤云收尽,别有瑶台琼榭。放一轮明月,交光清夜。

词用“赋”之笔法,写雪景雪情,层层渲染,就其总体风格而言,通俗之中不乏雅致。其境界开阔,层次分明,写空间则从城里写致郊外,从江头写致旷野;写人则渔夫、酒徒、文士、幽人,雅俗皆可入为题材;又或僧舍、歌楼、瑶台仙境,兼而不弃。

综上所述,关于柳词长期以来的雅俗之辩,我们应该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其一,用雅俗二分法去分析柳永的词作是不符合柳词的实际风格。

其二,就其雅俗杂融的作品而言, 柳永的《乐章集》代表了最高的艺术成就。

其三,要用雅俗相结合的观点去客观、公正的看待柳永的词作。

 

注释∶

①郭兴良 周建忠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4月第1版 第22页

②《荀子·儒效》:“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

③杜若鸿《柳永及其词之论衡》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年2月第1版120页

④张端义:《贵耳集》卷上

⑤赵令畴:《侯鲭录》卷七

⑥杜若鸿《柳永及其词之论衡》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年2月第1版126页

⑦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

 

参考文献∶

杜若鸿《柳永及其词之论衡》   浙江出版社 2004年2月第1版

  《学生毕业论文选评》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年9月第1版

  【日】宇野直人  《柳永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12月第1版

  唐圭璋《全宋词》    中华书局   19977年11月第1版

  郭兴良 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 2000年4月第1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时代的无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