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往事·小说连载之十五
标签:
京师官道天津码头成兴信局民间信差文化 |
拾伍
从李鸿章的私人官邸出来,赫德一刻也没有松懈。他立即赶回到总税务司署,按照总理事务衙门传递的信息,当即起草了一系列文件。
此次出行欧洲,赫德须经天津这个码头出关,因而也必须在津海关作短暂停留。他决定要借此机会在那里宣布一项重要的人事安排。他在心里头默默作着自己的设想——这样的举动,这样的结果,即使邮务事宜不成,也总算是出了他内心憋糗多日的一口闷气。
厢车在并不平坦的官道上行驶着。出了京师,官道虽然还是那官道,而处于荒郊四野的官道,便没有了皇城车水马龙制造的那种氛围与气派。从车窗向外张望,这条道上偶尔有商家运送货品的马车或小贩的推辇不时掠过,无太大的热闹可看,这就不免让座厢里的人徒生寂寥之心情,加之几天来的劳顿,于是那驱之不尽的睡意,便开始在厢车内那不大的空间里弥漫开来。[紫禁城全景]
成兴信局?他猛然想起,这名字好像从德璀琳前些时候写给总税务司署的报告中见到过。不过,那只是写在纸上的东西。当时他看到那几个字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注意。而刚才那瞬间而过的场面,以及那“沓沓”声脆的马蹄,分明是在向人们昭示——那报告上的文字已被注入某种活力,进而变成一种真实的存在了。这种存在的本身,或许已开始对他的邮务预案构成了某种威胁,如果再不加紧采取措施,自己的努力非前功尽弃不可。想到此,赫德心里怦然一动,跟着便陷入久久的沉思。
近些时日以来,民间那些关于“老先生”的传闻,也断断续续传到了京师,传到了赫德的耳朵里。这好像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由此看来,民间信局在地方势力的支持下已经有所动作了。相比之下,海关这头儿反倒比民间慢了半拍,这真让人有点不可思议。多亏朝廷上的李鸿章们一向对洋务情有独钟,否则,我操持多年的邮务计划,到头来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真是太可怕了。
当然啦,在这些所谓的民间信局的背后,也极可能有“老先生”之类的人物在操纵,这些人虽然表面上不露声色,但往往却是众人推崇的灵魂。不过有一点倒是值得放心,一般民间信局所网罗的人,不过都是些乌合之众而已,只要海关这头加快进程,真的把这事搞起来让它先形成事实,加之抓紧与朝廷方面的联结,然后再以条约形式对民间信局的活动加以限制,料他们也不会闹成什么大气候。想到这儿,赫德似乎又有些放心了。
题外话:不知不觉间,小说已经写到第一章的第十五节。
在这段时间里,网络好像时时在提醒我:该贴新的了。还好,自打第一节连载开始,我基本没有食言,即按我的公告中所言——“如果条件允许,争取一天发一节到两节……”我基本上做到了。
在这期间,得到诸位朋友的关注与支持,特别是新浪文化版原创·连载驻站博导丰木色子女士,曾两次将我的这个小说在新浪网热情地作了推荐。今天又特别接到通知,说“您发表的文章(地址)已经通过审核进入到博论坛『文化漫谈』,欢迎进入参与讨论。如果遇到问题可与博论坛版主联系……”这个连载同样也引起了中国网的关注,供职在中国网的我的一位朋友专门打来电话,询问创作进度。可见新浪网影响之大。朋友在电话中对我说,网络连载最怕是虎头蛇尾,如果没弄清底细或者说不了解作者的创作实力,一般是先不会在专栏中推荐的。我想,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网络写作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些时候,有些网络写手一时心血来潮,摆出的架势很是唬人,可是十天过后再看,则“打酱油”去了,甚至连做“俯卧撑”的力气都没了。呵呵,所以我在公告中也实事求是地说了这样的话:“这部小说,现写现发,到底能连载多久,目前也还是一个未知数,总归是写到哪儿算哪儿吧;也别指望这部小说能引起多大的反响,权当您茶余饭后或睡不着觉时的消遣和陪伴好了。”我之所以这样说,是留有余地的,到时候大家都不尴尬,权当玩了一回。
话虽然这样说,但我还是努力的。比如今天,我就贴了十四、十五两节,明天争取再帖两节,以报答关注这个连载的所有的朋友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