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3月20日,华东师大中文系郑桂华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郑桂华先于下午为我校教师上了三节展示课,课题分别为——高二作文课(主题:“类比思维”),初一阅读课(课题:《散步》),高三作文课(主题:“高考作文指导”)。晚上,郑桂华为全体中学教师作《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的讲座。
20日晚上7点,我校中学部阶梯教室座无虚席,中学部全体专职教师在这里聆听了郑老师的精彩讲座。郑老师认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好的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就是要理清“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郑老师说,好的教学设计应该“合适”的。“何谓合适的目标?”郑老师就此展开论述。
郑老师认为合适的目标应该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弹性的、具体的、集中的、连续的
“因为具体的才是明晰的;具体的才是可达成的;具体才是可检测的。如《听潮》中,有老师把目标定为‘抓住景物的特征,描写景物,了解重要的句子作用’就不是具体的目标。”
“教学过程,应该是合乎逻辑的,是‘流动’的,所以我个人很赞同“教学流程”这种说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获得成就感,就不会产生兴趣”。
何来“合适”的目标?郑老师没有展开来讲,因为讲座时间限制,她着重强调了学生的认知现状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
另外,郑老师还向大家推荐了美国希尔伯曼的《积极学习》一书。
《描写的奥秘》是她今天开课的内容。借绍兴一中初一九班的学生开课。先展示画面,然后学生上台描写,接着师生研讨佳句败笔,然后总结出描写的要点:一,有什么——叙述——清楚;二,怎么样——描摹——具体;三,像什么——比喻——生动。一点拔,学生如梦初醒,我也茅塞顿开。
看了自己硬盘上保存的几节作文课的视频录像,就当作电影看,不过也不是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就坐在电脑前面看,一边做其他事情一边漫不经心地听,听到出彩的地方,再倒过去重新看看。老实说,这样听课也是比较累的,一天听了三四节课也就倦了,其中看到绍兴市文澜中学赵卓青老师的《文字的味道》时,突然眼前一亮,这节课上得很好啊,作文课能上出文学味来,真是不容易。这样的课,在全国比赛中也能获大奖了吧。
于是,我随意地搜索了一下,这才知道这节课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我所看到的视频录像正是首届“中语杯”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课堂作文教学大赛的专题视频,比赛的时间才过去两个月,2007.7.28-31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行了这次比赛,其中高中组11节课,评出了三个全国一等奖,初中组18节课,评出了七个全国一等奖。
于是,我继续搜索相关的其他视频,看看还能不能在网上找到其他的视频,见识一下全国最高水平的作文课堂,还真让我找到了网上能看的视频网址。虽然因为网络的关系,时常有断断续续的,但总算看了其中的十一二节课,多少有些收获和心得吧。
国庆最后一天的晚上写这篇日志的时候,本来想像小兵那样做个导航贴的,把所有的视频录像网址贴出来,也便于大家共享和学习。可是,再去打开收藏夹的网站,发现所有的视频链接都已经失效了,甚至包括原来的大赛主页也不能再打开了。我真是万分的遗憾,网上免费的好东西失效实在太快了,任何东西都不如下载到自己硬盘上来得保险,虽然硬盘也可能会有问题,所以我就只好把最珍贵的一些资源刻录出来保存了。
绍兴的赵卓青老师是代表浙江参赛的,她这种风格的作文课也就只有唯一的一节,能把作文课上到文学的境界上,非常难。可是赵老师把握得非常好,从苏轼的那首著名的“长亭短景无人画”入手,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解读北京奥运的图标和休、春等字,指导学生探究文字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而作文训练也是要求学生就自己喜欢的一个汉字写一段话,品析文字的味道。赵老师最后总结如何写品读文字的作文段落,给学生的指导是这样的:
看看文字的形状;听听文字的声音;会会文字的意义;猜猜文字的起源;谈谈文字的演变;说说文字的故事;品品文字的意境;想想文字的组合;探探文字的文明……
这节作文课不仅是给学生上课,也给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促使我思考: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何引领学生体味祖国语文文字的魅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让学生的写作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听一堂好的课收获是一辈子的,一年前我在效实的张悦老师身上看到了,一年后我又在绍兴的赵卓青老师身上看到了。我期待以后能看到更多更精彩这样的课堂实录。
语文课培养的是读书人。陈日亮曾说,不如把语文课改成“读书课”。
现在的课有越上越大,越上越空的趋势。
对文本的阅读,是“进得慢,出得早”。
应把近短期的学习意识改进为中长期的学习意识。
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
评课,讲一个优点,要搭配着讲三个缺点。找优点容易,找缺点的难度就大了。
陈教授在讲座中表现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要深入文本言语,他随堂解读《我有一个梦想》,真的读出了一些教师们平时漏掉的文本解读内容。
俞发亮老师很郑重地向大家推荐华师大的郑桂华老师,一是她的书,二是她的教学风格,很能体现语文学科的价值。郑桂华老师是倪文锦的学生,一些特点在倪的学术优势下得以凸现。当然,郑桂华的课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