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桂华老师的印迹

(2008-03-24 17:03:54)
标签:

杂谈

 

 

3月20日,华东师大中文系郑桂华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郑桂华先于下午为我校教师上了三节展示课,课题分别为——高二作文课(主题:“类比思维”),初一阅读课(课题:《散步》),高三作文课(主题:“高考作文指导”)。晚上,郑桂华为全体中学教师作《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的讲座。

20日晚上7点,我校中学部阶梯教室座无虚席,中学部全体专职教师在这里聆听了郑老师的精彩讲座。郑老师认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好的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就是要理清“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郑老师说,好的教学设计应该“合适”的。“何谓合适的目标?”郑老师就此展开论述。

郑老师认为合适的目标应该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弹性的、具体的、集中的、连续的 

“因为具体的才是明晰的;具体的才是可达成的;具体才是可检测的。如《听潮》中,有老师把目标定为‘抓住景物的特征,描写景物,了解重要的句子作用’就不是具体的目标。”

“教学过程,应该是合乎逻辑的,是‘流动’的,所以我个人很赞同“教学流程”这种说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获得成就感,就不会产生兴趣”。

何来“合适”的目标?郑老师没有展开来讲,因为讲座时间限制,她着重强调了学生的认知现状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

另外,郑老师还向大家推荐了美国希尔伯曼的《积极学习》一书。

 

 

       今天有幸聆听郑桂华老师的“打开作文思路”的观摩研讨课,跟随着郑老师的步步深入我也不自觉的进入到情景中,顺着她的引导展开一系列的活动,此时发现自己想问题的短时性、狭隘性、封闭性。听完一堂课我心中很想再听一堂学生写好这个题目的评讲课,还想听一堂她的有关“发散思维”的课,

        回顾这节课,仔细品味:从问题地引入到具体例子的研读,再是具体题目的解决----都在点点滴滴中让学生学会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回想自己的教学扪心自问:我教会了学生怎样的“本事”?新课程的理念已经贯彻了好几年,自己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到何种程度?为了这个目标行动过多少?

        是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情况、教学行为,再给自己提一些要求,让自己的课扎实、实在些,尽可能让学生的收益多些,在较轻松的环境中学到自己有益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描写的奥秘》是她今天开课的内容。借绍兴一中初一九班的学生开课。先展示画面,然后学生上台描写,接着师生研讨佳句败笔,然后总结出描写的要点:一,有什么——叙述——清楚;二,怎么样——描摹——具体;三,像什么——比喻——生动。一点拔,学生如梦初醒,我也茅塞顿开。

  我的学生,号称尖子班,是根据初二期终成绩,在全年段抽出来的最优秀的学生(个别关系户除外),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很强,前二十名学生的理科成绩接近于满分,英语成绩不分伯仲。他们能否上诸暨中学,学勉实验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成绩,确切地说,是取决于作文分。

  他们的作文,老实说,我也很花精力的。从命题的确定,到写法的指导,到批改。我是做得很认真的。我恨不能自己能替考。然而,半学期下来,我发现收效甚微。

  听郑桂华老师上课,我找到原因了。我要做的第一点是:落实过程指导。我必须有具体清晰的目标,开展指向目标,然后才会事半功倍。

  八点应试小技巧。一,开头三行以内,直接点题,导出下文。二,有效分段,不要造成视觉上的分段。三,用上五种以上的标点,三种以上的修辞。四,起承转合流畅,结构完整。五,运用一两个名人名言,富有表现力的佳句。六,拉开时空距离。七,有真情实感,生活气息,童真童趣,倡导真善美。八,谢绝小标题,题记,后记。

 

看了自己硬盘上保存的几节作文课的视频录像,就当作电影看,不过也不是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就坐在电脑前面看,一边做其他事情一边漫不经心地听,听到出彩的地方,再倒过去重新看看。老实说,这样听课也是比较累的,一天听了三四节课也就倦了,其中看到绍兴市文澜中学赵卓青老师的《文字的味道》时,突然眼前一亮,这节课上得很好啊,作文课能上出文学味来,真是不容易。这样的课,在全国比赛中也能获大奖了吧。

于是,我随意地搜索了一下,这才知道这节课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我所看到的视频录像正是首届“中语杯”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课堂作文教学大赛的专题视频,比赛的时间才过去两个月,2007.7.28-31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行了这次比赛,其中高中组11节课,评出了三个全国一等奖,初中组18节课,评出了七个全国一等奖。

于是,我继续搜索相关的其他视频,看看还能不能在网上找到其他的视频,见识一下全国最高水平的作文课堂,还真让我找到了网上能看的视频网址。虽然因为网络的关系,时常有断断续续的,但总算看了其中的十一二节课,多少有些收获和心得吧。

国庆最后一天的晚上写这篇日志的时候,本来想像小兵那样做个导航贴的,把所有的视频录像网址贴出来,也便于大家共享和学习。可是,再去打开收藏夹的网站,发现所有的视频链接都已经失效了,甚至包括原来的大赛主页也不能再打开了。我真是万分的遗憾,网上免费的好东西失效实在太快了,任何东西都不如下载到自己硬盘上来得保险,虽然硬盘也可能会有问题,所以我就只好把最珍贵的一些资源刻录出来保存了。

绍兴的赵卓青老师是代表浙江参赛的,她这种风格的作文课也就只有唯一的一节,能把作文课上到文学的境界上,非常难。可是赵老师把握得非常好,从苏轼的那首著名的“长亭短景无人画”入手,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解读北京奥运的图标和休、春等字,指导学生探究文字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而作文训练也是要求学生就自己喜欢的一个汉字写一段话,品析文字的味道。赵老师最后总结如何写品读文字的作文段落,给学生的指导是这样的:

看看文字的形状;听听文字的声音;会会文字的意义;猜猜文字的起源;谈谈文字的演变;说说文字的故事;品品文字的意境;想想文字的组合;探探文字的文明……

这节作文课不仅是给学生上课,也给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促使我思考: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何引领学生体味祖国语文文字的魅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让学生的写作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听一堂好的课收获是一辈子的,一年前我在效实的张悦老师身上看到了,一年后我又在绍兴的赵卓青老师身上看到了。我期待以后能看到更多更精彩这样的课堂实录。

    语文课培养的是读书人。陈日亮曾说,不如把语文课改成“读书课”。
  现在的课有越上越大,越上越空的趋势。
  对文本的阅读,是“进得慢,出得早”。
  应把近短期的学习意识改进为中长期的学习意识。
  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
  评课,讲一个优点,要搭配着讲三个缺点。找优点容易,找缺点的难度就大了。
  陈教授在讲座中表现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要深入文本言语,他随堂解读《我有一个梦想》,真的读出了一些教师们平时漏掉的文本解读内容。
  俞发亮老师很郑重地向大家推荐华师大的郑桂华老师,一是她的书,二是她的教学风格,很能体现语文学科的价值。郑桂华老师是倪文锦的学生,一些特点在倪的学术优势下得以凸现。当然,郑桂华的课是很好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