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远人
孔子第75代嫡系长孙孔祥楷老先生以《论语》一书为中心开讲,这位72岁的老人漫漫而谈,字字不离传统,句句不乏真情。阶梯教室中处处弥漫着文化的味道,又不时地爆发出真诚的笑声,正所谓“道不远人”。
社会动荡与伟大思想
孔老先生首先带领我们重温历史,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伟大思想诞生的共性——在社会动荡中诞生并继往开来,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孔子的思想就是在社会激烈动荡、诸侯争霸、战争连年的春秋末年产生的。同时期的基督教创始人耶稣、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也在动乱中积极思索社会的安定之道。不同的是,这三者进而演变成宗教,而儒教最终走向了修身与治世。
学+背+记住=完事?
孔老先生给我们讲了他对《论语》的态度:不应将其看得高深玄秘。面对近日掀起的“论语热”,孔老先生也有着自己的解读:“一本一万多字的论语被解读至九十多万字,恐怕也只能当字典来查了。”在他的眼中,《论语》不过是一本学生的集体课堂笔记,除了必要的对典故的了解,最重要的还是靠自己悟。他鼓励中国人在青少年时期多积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这个过程就像一头牛需要经过一个白天的吃草,才能在休息时将它们进行反刍,转化为自身的营养一样。”另外,我们还学到了一种有效的《论语》学习方法:用自己的方式将论语中的语录分类。
“论语读得通,文章才能写得好”
胡适先生曾经开玩笑说,“论语读得通了,就能写好文章。”在孔老先生看来,《论语》十分值得研读。它对中国人两千多年的深刻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个人素养的提升,二是人际关系的处理。“儒”拆分来为“人”和“需”,表示一个人的需要,即修己。“仁”拆分开来则可以理解为多人之间的关系。《大学》中的“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可以较好地概括《论语》的内容。因此,读《论语》不但有助于文学功底的夯实,更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这也是几千年来《论语》及儒家思想始终在历史的大潮中挺立,成为数代中国人心灵支柱的原因。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孔老先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传统思想的误读。如论语中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在文革时期就成为打倒孔家殿的“有力证据”。因此,在解读传统文化时,我们应当尽量还原历史的本真,避免歧义。另一方面,一味地追求流行文化也会失去历史的根基,造成“历史虚无主义”。时代赋予我们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我们不应该仅仅把《论语》看成是高考中的必考项目,而是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到个人及社会的行为规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