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第75代嫡系长孙孔祥楷

(2008-01-23 23:44:31)
标签:

杂谈

 

道不远人

    孔子第75代嫡系长孙孔祥楷老先生以《论语》一书为中心开讲,这位72岁的老人漫漫而谈,字字不离传统,句句不乏真情。阶梯教室中处处弥漫着文化的味道,又不时地爆发出真诚的笑声,正所谓“道不远人”。

 

社会动荡与伟大思想

    孔老先生首先带领我们重温历史,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伟大思想诞生的共性——在社会动荡中诞生并继往开来,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孔子的思想就是在社会激烈动荡、诸侯争霸、战争连年的春秋末年产生的。同时期的基督教创始人耶稣、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也在动乱中积极思索社会的安定之道。不同的是,这三者进而演变成宗教,而儒教最终走向了修身与治世。

++记住=完事?

    孔老先生给我们讲了他对《论语》的态度:不应将其看得高深玄秘。面对近日掀起的“论语热”,孔老先生也有着自己的解读:“一本一万多字的论语被解读至九十多万字,恐怕也只能当字典来查了。”在他的眼中,《论语》不过是一本学生的集体课堂笔记,除了必要的对典故的了解,最重要的还是靠自己悟。他鼓励中国人在青少年时期多积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这个过程就像一头牛需要经过一个白天的吃草,才能在休息时将它们进行反刍,转化为自身的营养一样。”另外,我们还学到了一种有效的《论语》学习方法:用自己的方式将论语中的语录分类。 

“论语读得通,文章才能写得好”

    胡适先生曾经开玩笑说,“论语读得通了,就能写好文章。”在孔老先生看来,《论语》十分值得研读。它对中国人两千多年的深刻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个人素养的提升,二是人际关系的处理。“儒”拆分来为“人”和“需”,表示一个人的需要,即修己。“仁”拆分开来则可以理解为多人之间的关系。《大学》中的“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可以较好地概括《论语》的内容。因此,读《论语》不但有助于文学功底的夯实,更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这也是几千年来《论语》及儒家思想始终在历史的大潮中挺立,成为数代中国人心灵支柱的原因。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孔老先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传统思想的误读。如论语中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在文革时期就成为打倒孔家殿的“有力证据”。因此,在解读传统文化时,我们应当尽量还原历史的本真,避免歧义。另一方面,一味地追求流行文化也会失去历史的根基,造成“历史虚无主义”。时代赋予我们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我们不应该仅仅把《论语》看成是高考中的必考项目,而是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到个人及社会的行为规范之中。

修己为人  安身立命

   儒者,言人之所需也。孔祥楷老先生如是解。老先生并不是研究历史文学的,这一解却可谓深入浅出、大有深意。作为孔子的后人,孔老先生具有深厚的家族底蕴,对于儒家学说,特别是对于《论语》自然是有独到的见解与体会。而作为两千多年后的中国人,我们对于《论语》也只好抱着“不求甚解”态度来研读《论语》。所谓“不求甚解”,并不是泛泛而读甚至是不读,而是取其大意、品位精髓、把握内涵,深刻感悟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渊源。对于古奥的字义音形,不必太过于在意。这种读法与古人特别是清儒的训诂是迥异的。

    儒家学说,产生于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春秋战国时期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时期。在中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诞生了一位改变未来中国历史的人物——孔子。与此同时,在世界的其他地区也出现了几位伟大思想家,他们思考人生世界的真谛,各自提出截然不同的世界理想。而作为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将终极世界的理想建立于死后的理想世界之中,提出“上帝”等绝对精神的概念。他们主张在绝对精神的指导下,人们应该遵守世俗的伦理道德。而儒家,姑且称之为儒教,从来不将自己的信念寄托在无法验证的死后世界,而是“敬鬼神而远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华民族务实的精神与此有重大渊源。孔祥楷老先生从这方面对三大宗教和儒家进行对比,可谓高屋建瓴,博古通今。

   《论语》当必读。儒家学说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之久,直至今天仍然有巨大的价值。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以语录的方式展示了孔子的立场观点,是研究孔子其人和早期儒学的宝贵原始资料。老先生对此次新课改将《论语》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模块高度赞赏。虽然我们的时间和学识都不足以深刻地理解《论语》,但是能对《论语》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和轮廓,不至于对儒家学说及传统文化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这对于我们今后的成长历程都将有极大的意义。

   老先生认为《论语》一以贯之,即与己交与人交。两笔为“人”,一为己,一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据此,更深一步提出“仁”的思想。“仁者爱人”成为儒家行事的最高准则。儒家主张将个人的修为扩展到社会上从而稳定社会秩序,而这竟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孔子最伟大的地方在于给予人作为个体的极大关注,将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再推广到全社会,而这也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孔子的后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