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慕名前往中国美术馆欣赏“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展品绝大部分来自敦煌研究院提供的自魏、晋、南北朝到元代最具代表的10个精美复原洞窟、敦煌彩塑复制品13尊、敦煌石窟壁画临本120幅、敦煌石窟彩塑真品9尊、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真迹10件、敦煌花砖10件。
走到厅内才知道不能拍照,不过,没有关系,那就记下每个洞窟的编号及壁画的名字,想必在信息量如此发达的网络时代,没有找不到的东西,哈哈~~
美术馆外的装饰模仿敦煌莫高窟,隆重迎接“盛世和光”

进入展厅前的大厅内,壁画非常的精美(允许拍照区)

自我感觉“盛世和光”是相当好的主题及名称,这的确是一个让人骄傲的时期,丝绸之路、敦煌.....回顾历史,不免唏嘘......国力衰弱时,敦煌藏金洞的发现...让人那么的无奈及心酸,难怪感叹“敦煌在中国,但是敦煌学在国外”。
敦煌的确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的文化大宝库,回到家后又在网络上查看了很多资料,感觉仅仅泛泛一看是完全不够的,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就分为了好多类别:
先介绍最简单易懂的“故事画类”: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的魅力。
“故事画类”中又一种是“本生故事画” 是指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画中广泛流行的题材,如“萨埵那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救鸽”、“九色鹿舍己救人”、“须阁提割肉奉亲”等。虽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着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的本色。
“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故事简介:古印度大车国的国王,有三个王子,最小的名叫摩诃萨埵 ,一天,他们弟兄三个骑着马到山中游玩,山林中景色优美,三个王子玩的特别高兴,在他们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山谷,看到一只老虎带着七只刚出生不久的小虎饥饿难忍,母虎因此欲将自己的小虎吃掉,七只小虎面临死亡的威胁,三个王子见此情景,都特别难受,但却想不出救助它们的办法,萨埵暗自决定要救活老虎,于是他谎言支走了两个哥哥,脱光衣服,躺在地上让老虎吃他,可是老虎太饥饿了连吃他的力气也没有,于是萨埵爬到山顶上,找了一根尖锐的竹刺,用竹刺刺破了自己的喉咙,纵身跳下山崖,摔死在老虎的面前,老虎舔了他身上流出的血后,恢复了力气,带着七只小虎把他吃了。
萨埵的两个哥哥久等弟弟不来,感觉情况不妙,慌忙返回山中寻找,只看见一堆白骨,二人伤心欲绝,慌忙骑马回宫报信,国王和夫人赶到山林,抱尸痛哭。最后二王子收拾萨埵的遗骨,起塔供养。
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本生故事画有的是依据《贤愚经》所绘,有的是依据《金光明经》所绘,原文详见《大正藏》第3卷。
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此故事共有18幅,其中:
“单幅组合画”第254(北魏)窟中艺术性最高。(以下图片是转载,本次展览中有此图。一幅画是就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呵呵~~故事的所有要素都具备,不同的时间、地点、内容等等在壁画中展现无遗,真的是非常神奇和传神~~)

“连环画式”第428(北周)窟中,规模最大,内容最完整。(以下是转载,此次展览中有此图)

还有一种是“经变画式”第138(晚唐)窟,内容最详细。不知是我看的不够认真还是其它原因,没有印象看到138窟的图。
再简要介绍一下敦煌,它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丝绸之路之重要地标,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公元4世纪开始,随着佛教东传与兴盛,敦煌连续开窟造像,千年不断,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宝藏。特别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整体保存了一千多年间的雕塑与壁画作品。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敦煌现存812个洞窟,计有历代壁画5万多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大量8~10世纪的绘画作品得以面世,一般统称为“敦煌遗画”或“敦煌绢画”。而敦煌藏经洞所出的5万余件写卷,年代上自东晋,下迄北宋初年,数量巨大,极大丰富了中国书法史的景观。
由此也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