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羲之的痛与悲

(2015-12-23 20:04:47)
标签:

教育

文化

 王羲之的痛与悲

   《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传世美文,由于被“天下第一行书”这样无人能及的绝世光环所笼罩,人们传为美谈的往往是其书法价值,反而忽略了它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作为中学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散文,每次品读都会有更深的发现和感悟,并觉得以往大多没有触及文章的灵魂,也没有切住文章一以贯之的思想情感之脉,要么蜻蜓点水、一晃而过,要么支离破碎、杂乱无序。那么怎样来贯通全文的思想情感之脉呢?

对本文的理解可用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乐”“痛”“悲”三种情感的依次出现,“乐”最容易理解,“痛”不难领会,而“悲”最难把握。作为一篇序文本来只用交待兰亭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内容和写作缘由即可,但王羲之却借此全面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生死观,提出了爱惜生命,珍惜时光,有所作为这样积极的入世思想。这在我们现在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放在东晋那个崇尚老庄、消极避世思想盛行的大背景中就显得尤为可贵了。

下来就具体地来梳理这种由乐而痛、由痛而悲的情感变化和随之产生的生死观。

兰亭盛会是在王羲之51岁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时发起的,参加这次盛会的有谢安、孙绰等41名当时的社会名流贤达,文人雅士会聚,活动形式又是流觞曲水,吟诗作赋,显得高雅而有情趣。再加上环境清幽,天气晴好,每个与会的人都感到了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快乐。文中一二两段就是着重渲染这种盛况空前的快乐。可是快乐往往都是短暂的,每个人在生命中不同阶段、不同经历的感时伤怀都会情不自禁的爆发出来,必然会有由乐而生痛惜了。因为 “老之将至”而痛惜,因为“所之既倦”而痛惜,因为“情随事迁”而痛惜,因为“已为陈迹”而痛惜,因为“终期于尽”而痛惜,更因为“死生亦大矣”而痛惜,这些现实的埋藏在人心中的痛惜都会适时适地倾泻出来,即使眼前的聚会快乐也无法遮蔽。这里的痛惜感是王羲之对生死这个大命题的真实流露,只有痛惜了才会去珍惜生命的美好,才会让生命更加精彩。

除了痛惜之外,王羲之更从古人文章中读出了千古同悲的共鸣。他开始虽“不能喻之于怀”,但随后就悟出了原因:“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只有“重生死”的人才能读出这种面对生死所流露出来的生命将逝、时不我待的悲伤,只有重生死的人才能这样急切地热爱生命,珍惜时光,积极入世,有所作为。王羲之超越了那个颓废消极、崇尚虚无的时代局限,在那个清谈遁世的时代发出了一声响亮的呐喊。不要在无所作为中荒废生命,不要在“一死生”和“齐彭殇”的荒诞虚妄中消磨生命。每个人在历史长河中都会消失,只有积极入世,才可能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留下自己的一串脚印。那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既是“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的提炼升华,更是“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的根本原因。它道出了多少大浪淘沙、时光无情的悲伤与无奈!然而正因为这亘古不变的淘汰规律,有多少古人已经了无踪迹、灰飞烟灭了,只有用千年不衰的文章才能传达这厚重而悲伤的人生感悟,才能激发更多的后人热爱生命、奋发有为,才能让这些鲜活而美好的风物人情经受住风雨侵蚀而永存在人们的心中。没有王羲之发起的一觞一咏的《兰亭集》,没有王羲之欣然而作的《兰亭集序》,兰亭集会不可能是一次空前绝后的文人盛会,兰亭才俊的风貌该要削弱多少!

 

王羲之的痛与悲是现实和内心碰撞出来的肺腑之音,是在东晋这样一个消极避世的时代里发出的正能量,是自我生命意识的真正觉醒,是激发我们有所作为的振臂呼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