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的五种美
(2015-11-18 10:58:20)
标签:
文化教育杂谈 |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应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最美的散文之一,不管是学生时代初读这篇文章,还是当语文老师后多次品读这篇美文,总有一种魔力触动内心深处,总能让浮躁的心灵突然就沉静下来,静静地沉浸在荷塘月色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中,轻轻地贴近作者那淡淡的愁与喜交织的情愫里。
笔者也试图拷问自己,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用一个普通读者的审美能力来欣赏这篇文章,我们又会获得怎样的感受呢?
笔者觉得本文主要体现了五美:工笔细描画面美、起伏变化情感美、质朴自然语言美、娓娓细语音韵美、首尾圆合结构美。
画面美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作者用工笔细描的手法来勾画那活色生香的荷塘月色,每一处景致都刻画得细腻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香。每一个意象都活灵活现地在笔下生花,你看那荷叶、荷花、荷香、荷韵、月光、月影都一层层铺开,如特写镜头一样一帧帧粘连起来,成为令人陶醉的月夜赏荷图。写景的文章确实不少,但像朱自清这样纯粹痴醉细密的写景还是不多见,别人写景似乎是为了衬情,景只是一个摆设和背景,而朱自清却完全被景所俘虏,景就是他要呈现的主角。
情感美在本文也很让人遐想,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淡淡的喜悦始终贯穿在文中,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人生感悟。人人都有内心不宁静的时候,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而成,总得寻找一个情绪发泄的方式,将情感寄托于山水风物之中是古今文人通用的方式。作者因为内心不宁静才要去寻找宁静的荷塘月色,让心情在静谧的美景中得到安抚,从而在享受美景时能暂时得到内心的安宁。文中的情愫就时而是淡淡的忧,时而是淡淡的喜,最后又回归到不宁静,这种情感的起伏随着行踪变化而有起有落,特别能触起很多人类似的生活体验,勾起人们内心的情感涟漪。而且人们对于朱自清内心不宁静的原因也进行了很多有理有据的揣测,关乎时代背景、理想追求、家庭生活等多方面,使作者的情感蒙上了一层含蓄的多元的解读意趣。
语言美在文中主要体现为语言质朴自然,炼字生动传神,修辞丰富多彩。朱自清也是白话文创作的倡导者,他始终坚信用最为通俗的白话文也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来,本文就是这样的典范之作,口语化的语言随处可见。文中的炼字也很见功力,都是平常的字却用得极为传神。如,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还有有情有味的“画”字等等。博喻、通感和拟人的运用更是生动细腻,充分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精描细刻了荷塘月色中的各种不同神韵。
音韵美是本文不可回避的特色,每每读之,总能感觉到一种类似舒伯特《小夜曲》的旋律在文中弥漫,你不得不跟着这旋律吟咏。为何会有这种音韵美呢?笔者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采用心灵独白式的倾诉细语,舒缓细切的句子是心灵吐露出来的,真情坦露,不遮掩,更不装腔作势,仿佛是在向人低语诉说一般,自然有一种娓娓道来的韵味。二是叠字的大量使用,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日日”“渐渐”“迷迷糊糊”“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隐隐约约”“亭亭”“田田”“缕缕”“脉脉”“密密地”“静静地”“重重”等等,这些叠字延缓了声韵,产生一种缓缓流淌的韵律美。
结构美主要体现在布局巧妙,首尾圆合。《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真是中国近代散文中文质兼美的经典力作,我们在品读中总能不断感受这五种美的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