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七)

标签: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 |
分类: 海纳百川 |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七)


墓主人生活图
东晋
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3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图由六块尺寸相近的纸拼接而成,画面横向展开,描绘墓主人日常生活场景。左侧树下马夫备好鞍马,仪仗放置一侧,中间悬幔之下,主人持扇坐于矮榻上,,其妻侍立榻旁,榻旁树上歇息着凤鸟,右侧厨房内侍女正在烹饪饭菜,上部绘田地和农具。画面左上角圆圈内绘有代表月亮的蟾蜍,右上角圆圈内绘代表太阳的金乌,两者间有两组不同指向的北斗七星。此画风格古朴,画面中人物服饰和矮式家具与同期中原风格类似,显示了中原文化对西域地区的影响。
开元四年《论语》郑氏注
唐代
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7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原件被剪裁为纸靴,这是其中的一片。从文中内容来看,本件是由“高昌县学生贸忠礼”抄写的。从书体来看,本残卷为正书小楷,结构合理,笔法稳健,端庄秀可见当时的书法艺术水平之高。在阿斯塔那的唐代墓葬中,先后出土过多件《论语》抄本,同时还有《尚书》《诗经》《孝经》等典籍的抄本,抄写者既有私塾学生,亦有官学学生,可见当时官私塾都以儒学典籍作为教材。
唐代
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7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原件被剪裁为纸靴,这是其中的一片。从文中内容来看,本件是由“高昌县学生贸忠礼”抄写的。从书体来看,本残卷为正书小楷,结构合理,笔法稳健,端庄秀可见当时的书法艺术水平之高。在阿斯塔那的唐代墓葬中,先后出土过多件《论语》抄本,同时还有《尚书》《诗经》《孝经》等典籍的抄本,抄写者既有私塾学生,亦有官学学生,可见当时官私塾都以儒学典籍作为教材。
化妆砚
南北朝
1972年疏附阿克塔拉采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砚板以石片雕刻而成,是研磨化妆品的用具。两边凸起雕刻有莨苕叶饰,这是罗马艺术常见的织物纹饰。上部男像手托酒杯坐于中间,左侧一人为其持壶添酒,一人面向中间低头而跪,右侧侍者持物站立。下部中间有一研磨之用的凹槽,两侧各雕一小牛。此砚板的植物纹装饰与饮酒场面带有希腊艺术元素,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产物。
南北朝
1972年疏附阿克塔拉采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砚板以石片雕刻而成,是研磨化妆品的用具。两边凸起雕刻有莨苕叶饰,这是罗马艺术常见的织物纹饰。上部男像手托酒杯坐于中间,左侧一人为其持壶添酒,一人面向中间低头而跪,右侧侍者持物站立。下部中间有一研磨之用的凹槽,两侧各雕一小牛。此砚板的植物纹装饰与饮酒场面带有希腊艺术元素,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产物。
铜眼罩
唐代
1973年吐鱼番阿斯塔那227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以铜片模范打制成形,出土时置于死者眼部。铜眼罩的造型犹如现在的眼镜,眼罩的边缘钻有一圈小孔,用以缝缀棉、麻、丝等织物作为装饰。眼罩对着双眼的位置,用小穿孔组成眼形,似乎佩戴眼罩的墓主人可以通过呈眼形的小穿孔窥视外界。此眼罩并非实用品,仅是作为障目的冥器使用。阿斯塔那唐墓中的死者有用纺织物覆面的习俗,覆面的眼部挖空,缝缀上眼罩,使眼罩与覆面连成一体。
唐代
1973年吐鱼番阿斯塔那227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以铜片模范打制成形,出土时置于死者眼部。铜眼罩的造型犹如现在的眼镜,眼罩的边缘钻有一圈小孔,用以缝缀棉、麻、丝等织物作为装饰。眼罩对着双眼的位置,用小穿孔组成眼形,似乎佩戴眼罩的墓主人可以通过呈眼形的小穿孔窥视外界。此眼罩并非实用品,仅是作为障目的冥器使用。阿斯塔那唐墓中的死者有用纺织物覆面的习俗,覆面的眼部挖空,缝缀上眼罩,使眼罩与覆面连成一体。
延昌廿六年墓志
唐代
1960年吐鲁番阿斯塔那326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墓志主人是武将赵孟雍的妻子张氏。延昌(公元561年一601年)是高昌君主曲乾固的年号,共41年,延昌二十六年即为公元586年。墓志用朱红色颜料书写,全文为:“延昌廿六年丙午岁,三月廿七日丁丑,将孟雍妻卒年。赵氏源出敦煌,将孟雍秉节弥固,夙夜在公,蒙皇恩慧(患),先策授领兵将,后有勋于朝,复遗(追)赠民部参军。今妻张氏,皇天降灾,奄尔殒逝。四月二日壬午掩丧,故显其墓表。”
唐代
1960年吐鲁番阿斯塔那326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墓志主人是武将赵孟雍的妻子张氏。延昌(公元561年一601年)是高昌君主曲乾固的年号,共41年,延昌二十六年即为公元586年。墓志用朱红色颜料书写,全文为:“延昌廿六年丙午岁,三月廿七日丁丑,将孟雍妻卒年。赵氏源出敦煌,将孟雍秉节弥固,夙夜在公,蒙皇恩慧(患),先策授领兵将,后有勋于朝,复遗(追)赠民部参军。今妻张氏,皇天降灾,奄尔殒逝。四月二日壬午掩丧,故显其墓表。”
唐代女子发髻妆容一览表
历代女子点唇样式/各式花钿/唐代女子画眉样式的演变/唐代女子化妆顺序示意图/唐代西域女子化妆示意图
历代女子点唇样式/各式花钿/唐代女子画眉样式的演变/唐代女子化妆顺序示意图/唐代西域女子化妆示意图
彩绘泥塑高髻侍女立俑
唐代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29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女俑头梳螺形高髻,上穿交领绿色长袖襦衫,下穿高及胸际的褐色条纹长裙,为典型的中原女子装束。脸型丰满,眼细长,直鼻,小嘴,面带微笑,双手环抱执于胸前,神态端庄。
唐代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29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女俑头梳螺形高髻,上穿交领绿色长袖襦衫,下穿高及胸际的褐色条纹长裙,为典型的中原女子装束。脸型丰满,眼细长,直鼻,小嘴,面带微笑,双手环抱执于胸前,神态端庄。
彩绘泥塑跪坐女俑
唐代
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9号墓出土
新疆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女俑发束高髻,上身穿短袖短衫,下穿绿色长裙,身披红色披帛,为常见汉女装饰。
木质五弦琴、琴几
唐代
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仿真琴以木料削端制作,为随葬冥器。琴面较平坦,在一块琴形的木板上绘五条线表示琴弦,并点绘弦马。琴几由案和两条支撑腿组合而成,几面分成五块,之间用绿松石分隔,每块都刻画出花鸟图案,花卉的叶瓣用绿松石镶嵌。退面有简单纹饰,表面光滑,制作精细。
唐代
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9号墓出土
新疆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女俑发束高髻,上身穿短袖短衫,下穿绿色长裙,身披红色披帛,为常见汉女装饰。
木质五弦琴、琴几
唐代
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仿真琴以木料削端制作,为随葬冥器。琴面较平坦,在一块琴形的木板上绘五条线表示琴弦,并点绘弦马。琴几由案和两条支撑腿组合而成,几面分成五块,之间用绿松石分隔,每块都刻画出花鸟图案,花卉的叶瓣用绿松石镶嵌。退面有简单纹饰,表面光滑,制作精细。
彩绘木鸭
北朝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70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鸭头和鸭身分雕后粘接而成,鸭嘴为锥形,鸭头呈圆形,鸭身作船形。全身敷红彩,双眼点缀白色,脖颈、鸭身两侧及边沿用黑色、蓝色勾勒出羽毛。木鸭可能是玩具,取材自然,以简单的雕刻搭配简洁的线条,体现着民间的朴素之美。
北朝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70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鸭头和鸭身分雕后粘接而成,鸭嘴为锥形,鸭头呈圆形,鸭身作船形。全身敷红彩,双眼点缀白色,脖颈、鸭身两侧及边沿用黑色、蓝色勾勒出羽毛。木鸭可能是玩具,取材自然,以简单的雕刻搭配简洁的线条,体现着民间的朴素之美。
1鏊子
唐代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01号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鏊子是一种用来烙饼的炊具。饼鍪上画有圆饼形,在墓中置于擀饼女俑身旁,生动的展现了女子一边擀面、一边烙饼的劳作场面,极富生活气息。
2彩绘泥塑簸粮女俑
唐代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01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女俑身穿V字领彩色长衫,下着彩条长裙,发髻高束,面部描绘花钿,跽坐,手端簸箕,正在聚精会神地清除粮食中的杂质。整个泥塑造型优美,形态生动。随葬俑中以劳动为题材的比较少见,该组劳作女泥俑作品尤显珍贵。
3彩绘泥塑椿米女俑
唐代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01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女俑发髻高耒,头微向左倾斜,上穿淡绿色长袖衫,下着彩条长裙,面部描绘出花钿,双手持一椿米棒,正在用力捣米。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吐鲁番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4彩绘泥塑擀饼女俑
唐代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01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女俑发束耸起,面部描绘花钿,上穿杏黄色长袖衫,下着淡绿色长裙,席地而坐,双腿向前平伸,上置面板,头微右侧,双手做擀面状。造型生动,真实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劳动女性形象。
5彩绘泥塑推磨女俑
唐代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01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女俑发束高髻,额中嵌花钿,上穿V字领黄灰相同间色彩条上衣,下穿白底褐色彩条长裙,为唐代汉人女子常见服饰。右手持磨杆,左手放在磨盘上,头微斜侧,正在转动磨盘磨粮,神情专注而略显疲惫。人物雕刻精细,神情行姿态表现的惟妙性肖,栩栩如生。
唐代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01号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鏊子是一种用来烙饼的炊具。饼鍪上画有圆饼形,在墓中置于擀饼女俑身旁,生动的展现了女子一边擀面、一边烙饼的劳作场面,极富生活气息。
2彩绘泥塑簸粮女俑
唐代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01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女俑身穿V字领彩色长衫,下着彩条长裙,发髻高束,面部描绘花钿,跽坐,手端簸箕,正在聚精会神地清除粮食中的杂质。整个泥塑造型优美,形态生动。随葬俑中以劳动为题材的比较少见,该组劳作女泥俑作品尤显珍贵。
3彩绘泥塑椿米女俑
唐代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01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女俑发髻高耒,头微向左倾斜,上穿淡绿色长袖衫,下着彩条长裙,面部描绘出花钿,双手持一椿米棒,正在用力捣米。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吐鲁番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4彩绘泥塑擀饼女俑
唐代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01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女俑发束耸起,面部描绘花钿,上穿杏黄色长袖衫,下着淡绿色长裙,席地而坐,双腿向前平伸,上置面板,头微右侧,双手做擀面状。造型生动,真实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劳动女性形象。
5彩绘泥塑推磨女俑
唐代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01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女俑发束高髻,额中嵌花钿,上穿V字领黄灰相同间色彩条上衣,下穿白底褐色彩条长裙,为唐代汉人女子常见服饰。右手持磨杆,左手放在磨盘上,头微斜侧,正在转动磨盘磨粮,神情专注而略显疲惫。人物雕刻精细,神情行姿态表现的惟妙性肖,栩栩如生。

















1料珠
唐代
1964年阜康西泉子新队征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料珠共67粒,质地为琉璃、玛瑙,珠子形态多为算珠形,呈扁圆状,大小不一,最大直径2.3厘米,最小直径1厘米,颜色多为乳白色、暗红色、褐色等。
2串珠项链
汉-晋
1959年民丰尼雅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项链串珠形状各异,有圆柱形、算珠形、球形、菱柱形、不规则形等,色彩丰富,有白色、蓝色、橘红色、黑色、绿色、棕色和黄色等,质地多样,有琉璃、炭精、玛瑙等。串珠项链色彩艳丽,具有较强的装钸性,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汉-晋
1959年民丰尼雅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项链串珠形状各异,有圆柱形、算珠形、球形、菱柱形、不规则形等,色彩丰富,有白色、蓝色、橘红色、黑色、绿色、棕色和黄色等,质地多样,有琉璃、炭精、玛瑙等。串珠项链色彩艳丽,具有较强的装钸性,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玻璃项链
汉代
1984年和田洛浦山普拉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由2颗椭圆形流云纹玻璃珠和30颗小算珠组成,用黄色毛线串连。珠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从不同大小的珠子中打磨出相同的洞,从而使一串珠子得以完整的组合在一起,凸显了当时打孔技术的工艺。
汉代
1984年和田洛浦山普拉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由2颗椭圆形流云纹玻璃珠和30颗小算珠组成,用黄色毛线串连。珠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从不同大小的珠子中打磨出相同的洞,从而使一串珠子得以完整的组合在一起,凸显了当时打孔技术的工艺。
4各色串珠
汉代
1959年民丰尼雅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串珠由红、蓝、黑、白等各色料珠组成,有椭圆形、长条形、方形、菱形等各种形状。
新疆地区的珠饰由玻璃、玉石、玛瑙、翡翠等材料制成,串联起来戴在项颈或手腕。珠饰有深蓝、翠蓝、墨绿、浅黄、上黄、靛青、银白等多种颜色,呈现出闪烁多变的光泽。珠饰造型各异,有菱形、圆珠形、方形、多角形、圆锥形等形状,少数珠饰绘有四瓣形、几何形纹样。珠饰的造型、质地与色彩选择等反映了西域民众非凡的审美力和创造力。
汉代
1959年民丰尼雅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串珠由红、蓝、黑、白等各色料珠组成,有椭圆形、长条形、方形、菱形等各种形状。
新疆地区的珠饰由玻璃、玉石、玛瑙、翡翠等材料制成,串联起来戴在项颈或手腕。珠饰有深蓝、翠蓝、墨绿、浅黄、上黄、靛青、银白等多种颜色,呈现出闪烁多变的光泽。珠饰造型各异,有菱形、圆珠形、方形、多角形、圆锥形等形状,少数珠饰绘有四瓣形、几何形纹样。珠饰的造型、质地与色彩选择等反映了西域民众非凡的审美力和创造力。
5八龙纹嵌宝石金带扣
汉代
1975年焉耆黑圪达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带扣模压捶揲成形,扣面凸显1条大龙和7条小龙。
带扣是古代男子腰带上的扣合器,带有扣舌的带扣是草原民族传统的腰带带头,不是中原文化的器物。这件金带扣的形制虽然具有草原文化特色,但上面的龙纹装饰却是中原文化风格,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上面镶嵌的绿松石和宝石亦是外来物品,可谓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物。
汉代
1975年焉耆黑圪达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带扣模压捶揲成形,扣面凸显1条大龙和7条小龙。
带扣是古代男子腰带上的扣合器,带有扣舌的带扣是草原民族传统的腰带带头,不是中原文化的器物。这件金带扣的形制虽然具有草原文化特色,但上面的龙纹装饰却是中原文化风格,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上面镶嵌的绿松石和宝石亦是外来物品,可谓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物。
6卧虎形青铜扣饰
汉代
1973年吐鲁番哈拉和卓采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青铜质,以镂空工艺铸造,后背有一长方形扁扣。
类似造型的铜饰件,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都有出土。此扣饰刻画了静态中的卧虎形象,代表了汉代匈奴的化特点,为我们探索汉代匈奴在吐鲁番地区的活动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汉代
1973年吐鲁番哈拉和卓采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青铜质,以镂空工艺铸造,后背有一长方形扁扣。
类似造型的铜饰件,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都有出土。此扣饰刻画了静态中的卧虎形象,代表了汉代匈奴的化特点,为我们探索汉代匈奴在吐鲁番地区的活动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7骆驼金饰
汉代
1994年吐鲁番市交河故城沟北1号台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捶揲而成。骆驼的嘴、蜂和腿部有小孔,背面残留铜锈,应是铜器上的镶嵌物。
交河沟北墓地为土著车师文化墓地,有用马或骆驼殉葬的习俗,骆驼被杀死后,蜷曲放入殉葬坑内。骆驼有表示财富的意义。此墓还出土了金牛头饰、对鸟金饰片等金器,可见土著车师对金饰品的喜爱。
汉代
1994年吐鲁番市交河故城沟北1号台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捶揲而成。骆驼的嘴、蜂和腿部有小孔,背面残留铜锈,应是铜器上的镶嵌物。
交河沟北墓地为土著车师文化墓地,有用马或骆驼殉葬的习俗,骆驼被杀死后,蜷曲放入殉葬坑内。骆驼有表示财富的意义。此墓还出土了金牛头饰、对鸟金饰片等金器,可见土著车师对金饰品的喜爱。
8镶嵌宝石金指环
汉代
1962年昭苏夏台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黄金模压制成,戒面周缘点焊一圈联珠纹细金珠,环戒用金珠焊接组成联珠纹和三角纹。
据研究,掐丝和焊缀小金珠技艺是经斯基泰人从西方传入的。有学者认为这类风格的金指环应是西突厥上层贵族的遗物,也有学者认为这类风格的金银器极可能是本土工匠在中亚金银器加工传统影响下的自制产品。
汉代
1962年昭苏夏台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黄金模压制成,戒面周缘点焊一圈联珠纹细金珠,环戒用金珠焊接组成联珠纹和三角纹。
据研究,掐丝和焊缀小金珠技艺是经斯基泰人从西方传入的。有学者认为这类风格的金指环应是西突厥上层贵族的遗物,也有学者认为这类风格的金银器极可能是本土工匠在中亚金银器加工传统影响下的自制产品。
9镶绿松石金耳饰
汉代
1996年吐魯番市交河故城西1号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金耳饰整体为一抽象的牛头形金质框架,并按不同的部位分割成若干金框。背面焊接一弯曲状的细钩,便于佩戴。
古代西域首饰制作用料极为丰富,材质有金、银、铜、玉石、木、海贝、玻璃、珊瑚、锦、谷物、炭精等。其中既有就地擷取之材,也有来自中原地区和异域的珍贵材料,材质的巧妙运用体现了西域人民独特的审美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汉代
1996年吐魯番市交河故城西1号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金耳饰整体为一抽象的牛头形金质框架,并按不同的部位分割成若干金框。背面焊接一弯曲状的细钩,便于佩戴。
古代西域首饰制作用料极为丰富,材质有金、银、铜、玉石、木、海贝、玻璃、珊瑚、锦、谷物、炭精等。其中既有就地擷取之材,也有来自中原地区和异域的珍贵材料,材质的巧妙运用体现了西域人民独特的审美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0漆篦
汉代
1984年洛浦山普拉5号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木质髹漆,篦的上端为半圆形柄,柄的正反两面髹黑漆,并在黑漆地上用红、黄、绿等色漆绘上下两组图案。上面一组图案有异,正面描绘了弯月、星星、流星纹;反面是联珠组成的方格纹,方格内填画4个一组的实心圆。下面一组图案雷同,都是3排实心圆圈纹饰,下端为细密整齐的61根梳齿。
从纹饰上看,漆篦具有楚文化的风格,有可能是从中原地区输入的。
汉代
1984年洛浦山普拉5号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木质髹漆,篦的上端为半圆形柄,柄的正反两面髹黑漆,并在黑漆地上用红、黄、绿等色漆绘上下两组图案。上面一组图案有异,正面描绘了弯月、星星、流星纹;反面是联珠组成的方格纹,方格内填画4个一组的实心圆。下面一组图案雷同,都是3排实心圆圈纹饰,下端为细密整齐的61根梳齿。
从纹饰上看,漆篦具有楚文化的风格,有可能是从中原地区输入的。
11石眉笔、眉石
汉代
1985年温宿包孜东71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石眉笔和眉石均有钻孔,用以系绳,便于携带。眉笔和眉石是古代西域女子用于修饰眉毛的主要用具。与中原地区相比,西域女子更喜欢自然之美,不拔去原有的眉毛,而是在眉毛上用眉笔进行修饰。
汉代
1985年温宿包孜东71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石眉笔和眉石均有钻孔,用以系绳,便于携带。眉笔和眉石是古代西域女子用于修饰眉毛的主要用具。与中原地区相比,西域女子更喜欢自然之美,不拔去原有的眉毛,而是在眉毛上用眉笔进行修饰。
12石眉笔
距今2500年
1986年和静察吾乎4号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石眉笔一般与眉石一同使用,用眉笔在眉石上研磨,匿后再涂在眉毛上,从而达到修饰眉毛的作用。
眉笔主要有石质和木质两种类型。石质眉笔以细砂岩为主,根据器形的不同分为圆锥形、棱锥形和双尖头三棱形三种。眉石应为中国古代女子画眉的黑色颜料一黛。
距今2500年
1986年和静察吾乎4号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石眉笔一般与眉石一同使用,用眉笔在眉石上研磨,匿后再涂在眉毛上,从而达到修饰眉毛的作用。
眉笔主要有石质和木质两种类型。石质眉笔以细砂岩为主,根据器形的不同分为圆锥形、棱锥形和双尖头三棱形三种。眉石应为中国古代女子画眉的黑色颜料一黛。
前一篇: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六)
后一篇: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