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勤业斋
勤业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093
  • 关注人气:3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2020-06-15 23:20:00)
分类: 海纳百川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第三单元
汉风儒俗唐韵胡风
随着汉唐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新疆历史进入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辉煌时期。汉唐文化在交流、交融中不断整合,在地域上不断扩大,并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出一种兼容的气度。从粉黛仪容到丧葬习俗,我们能看到西域社会发展演变的轨迹,也能想象到丝路西域的盛世风华。从锦、绣、绫、罗、绮、绢、纱到毛關、织绣等品类繁多的服饰衣料;从素雅的衣饰到贴金、珠饰、敷彩等典雅华贵的等级之体现;从朴素衣裳之初具到服饰文化礼制规约之创成。可以看出,多元一体的社会联系进一步加强,汉风儒俗在西域得到广泛认同,唐韵胡风在这里交流融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是当时新疆地区文化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彩绘伏羲女娲麻布画
唐代
1966年吐鲁番阿斯塔那45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麻布设色,上宽下窄呈倒梯形。彩绘人首蛇身的伏羲与女娲二人,以手搭肩相依,蛇尾相交,上方中间绘太阳,下方绘月亮,四周的小圓圈象征星辰,还画有一颗彗星。
伏羲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神,相传人类是由伏羲和女娲兄妹相婚而产生的。此类题材的绘画在吐鱼番古墓葬中已发现有数十幅,主要属于麴氏高昌时期和唐代西州时期。质地有绢、麻两种,一般是用木钉钉在墓顶上,画面朝下,少数被折叠包好放在死者身边。该葬俗是从内地传入吐鲁番,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当地的传统丧葬文化。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彩绘伏羲女娲绢画
唐代
吐鲁番阿斯塔那佛塔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彩绘人首蛇身伏羲,女娲二人,以手搭肩相依,蛇尾相交。女娲在左,发束高髻,两腮涂红,额间花钿,身着宽袖翻领衣,右手执规。伏羲在右,头戴巾,留须,身穿宽袖翻领衣,右手与女娲搭肩相拥,左手执矩和墨斗,二人共穿一条花裙。上方画象征太阳的红心圆轮,尾下是象征月亮的圆轮,四周是象征星晨的线连小圈。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彩绘伏羲女娲绢画
唐代
1966年吐鲁番阿斯塔那42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彩绘由三片原白色绢缝合,彩绘伏義女娲,二人上身相拥,下尾相交。左为女娲,发束高髻,身穿V字领宽袖衣,右手执规。右为伏羲,头戴网帻,上身穿红色V字领宽袖上衣,左手执带墨斗的矩尺。二人共穿饰有横条纹的红白花裙,两尾相交,色彩为黑、红、白三色。二人上方有太阳,尾下是月亮,两边是星辰。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麻鞋
唐代
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那37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鞋面以细麻绳编织,鞋底以粗麻绳织成,鞋头呈尖圆形微微翘起,鞋带用粗麻绳编织成结。在吐鲁番地区的唐代墓葬中出土了多件同类麻鞋,在阿斯塔那187号唐墓出土的绢画中,几位仕女也穿着此种麻鞋,说明编织鞋是当时男女都会穿着的常用鞋款。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联珠鸾鸟纹锦
唐代
1960年吐鲁番阿斯塔那332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原物为覆面。面心呈长方形,经锦、夹纬经二重斜纹组织。黄色地,白、蓝、绿色纬线分区斜纹显花。花纹围案为宽带大椭圆形联珠纹圔,圈内一只鸾鸟作站立状。
颈有绶带的立鸟纹,和我国传统的鸾鸟或朱鸟纹不同。这种立鸟颈后有二绶带向后飘飞,口衔一串项链形物,颈部和翅膀上均有一列联珠纹,是波斯萨珊式立鸟纹的特征。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壁画、波斯萨珊朝银器上都有这一特征的立鸟纹图案。这件联珠鸾鸟纹锦为中西纹样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鸟兽树木纹锦
南北朝
1959年吐鲁番阿斯塔那306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锦显黄褐色、绛、绿、蓝、白色花纹,对称的鸟兽花纹成行层叠排列,有树木、人面双翼兽、鸟、长颈鸟、鹿等,织物花纹纤巧细丽,栩栩如生。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文明元年”麻布残片
唐代
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9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麻布残片原白色,上墨书“文明元年八月”和“吴”字及两方朱色印章,印文不清。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相当数量的麻类织物,包括衣物、被单、被褥、脚布等,时代自两晋至唐。在部分唐代麻织物上,保存有墨书题款,写明年月、地区、布帛性质、纳布人姓名、数量等,并钤有州、县以及税收仓库管理部门的官印。从该麻布的题记看,应是文明元年八月一吴姓农民上交的调布。
唐代租庸调法规定:每丁每年纳粟二石,为“租”。随乡土所产蚕桑之乡每丁每年缴纳绫或绢或施二丈,丝绵三两,非蚕乡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调”。每丁每年服役二十日;若不从役,可以缴纳绢或布代替,谓之“庸”。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代带墨书题记的布、绢,涉及今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四川、江苏、浙江等省区,反映了唐代国家高度统一、新疆和内地省区间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是研究唐代租庸调制度实施情况的珍贵实物资料。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联珠对凤锦覆面
北朝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69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覆面外环绕一圈打褶的紫色絹,内心为两块拼缝的锦面。锦面为蓝地,显橙(真红褪色)、蓝、白色花纹。联珠纹圈内有一对展翅的凤鸟,上方有宝瓶和忍冬纹,圈外空地上有回首的对鹿和奔跑的有翼神鸟以及对称的几何状花树。此覆面的联珠纹与中国传统的凤乌纹饰相结合,体现了东西方纹饰纹样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梳镜袋
汉代
1984年洛浦山普拉2号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袋苡为蓝红绢,边缘为黄色绢,中间夹有毛毡,为古代居民梳妆用品盛放之物。
新疆山普拉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毛织品,相关研究证明这些毛织品的原材料及制作是在本地。该地区出土的毛织品包括投石器和针线包等生产工具及梳镜袋、枕、栽绒毯、毛布单和各种衣物等生活用品,其中带有纹饰的毛织品数量很多。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双面栽绒彩色地毯残片
东汉
1959年楼兰古城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地毯采用的是天然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植物染料是自然的花草和根木,矿物染料为朱砂、红土等。
地毯是新疆毛织品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它由两个组织联合而成:一种是固定毛毯的基础组织,也称地组织,一种是栽织毛毯的溶组织,载的绒也称为绒纬或绒头。这种栽绒毯的表面覆盖一层平整丰满的绒毛,弹性大,保暖性好,坚牢耐磨,至今仍是草原和寒冷地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栽绒彩毯残片
东汉
1959年民丰尼雅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这块栽绒毯残片由红、黄、湖蓝、棕、白等色织成。
尼雅遗址出土的栽绒毯,大多有三重或更多的边框;图案规整,且以几何纹为主体纹样,富有格律感;色泽浓艳协调,多以“马蹄扣”法栽绒,织制较精细。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动物纹毛裙残片
汉代
1984年洛甫山普拉1号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裙下摆饰窄百褶边,用多股黄色的合捻线,在缀织绦与红色毛布中织出明显的框线和动物纹的轮廓,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
动物纹是山普拉出土织物图案中的突出主题纹饰,图案化和变形纹烘托出各种动物的形态。动物纹在此地的流行,寄寓了人们希望神灵保佑,祈求国泰民安的愿望,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山普拉地区畜牧业的发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对鸭纹锦覆面
唐代
1967年吐鲁番阿斯塔那92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黄色地,棕、绿色纬丝斜纹显花,边缘有较多残缺。圈中央为对鸭,对鸭颜色上下对比鲜明,此织锦为研究纬锦的产地、年代、纹样演化和中西纹样的比较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胡王”锦
南北朝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69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锦以黄色为地,显蓝、绿、白色等花纹。纹样以忍冬四叶纹为中心,联珠圈内织有卧狮、人物牵驼、“胡王”铭文等。卧狮头部扭向一侧,同圈内似为其倒影。身穿窄袖束腰上衣的牵驼人一手执鞭、一手牵着双峰骆驼行走在浅水中,水中映出牵驼人与骆驼的倒影。牵驼人与骆驼间织有“胡王”二字,水中亦有倒影。此锦纹饰题材新颍,色彩艳丽,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小团花和联珠猪头纹锦覆面
唐代
1969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38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覆面呈椭圆形,原白色绢荷叶边,面芯由两块织锦拼接而成,一块是红地联珠猪头纹,一块是黄地联珠团花四叶纹。其中猪头上翘起的獠牙与几何形的眼睛极富装饰性。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紫色菱纹罗残片
唐代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原为褥边,出土时已经残成数段,本件为其中最大的一片。菱纹罗是一种极为精细的单色提花织物,染成绛紫色,菱形图案由中间一个大的菱形和两边两个相等的小菱形套连组成,图案散布在罗地上,匀称美观。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吉”字纹锦
北朝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69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锦为白地,显红、黑二色龟脊纹和“吉”字。其质地厚重,织纹精细,色彩瑰丽。汉代织物上已出现汉字纹样,此锦上的“吉”含有一定的祝福之意,将汉晋传统纹样与新风格结合起来。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
东汉
1959年民丰尼雅1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鸡鸣枕是用“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缝制,枕芯为植物的茎叶。
此枕的主人是东汉时期西域鄯善国的贵族,缝制鸡鸣枕的织锦来自中原地区。有研究认为,汉晋唐时期新疆地区居民盛行陪葬鸡鸣枕,当是受到中原汉民族丧葬习俗的影响。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绢枕
汉代
1984年洛山普拉1号墓地50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绿地,由红、黄等色线刺绣成蔓草纹图案。
从考古发现看,汉代枕具已经发展成较为成熟的软枕和硬枕两大体系,枕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多,多见于贵族墓葬中。从材质上,可以分为石枕、木枕、漆枕、铜木合制枕、锦枕、绢枕等,从造型上可以分为圆形、方形、梯形、动物形和人物形等。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毛布扇
汉代
1984年洛浦山普拉1号塞地126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扇为毛毡里,原白色纹毛布面,红色平纹毛布锦边,木杆将扇面贯穿并固定。这是新疆发现的最早的扇子。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红地团花锦残片
唐代
吐鲁番阿斯塔那76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织锦以红色作地,上有蓝色团花和绿色四叶纹图案纵横排列,色彩明暗排列有序,图案形象生动活泼。团花纹作为中国的传统纹样,寓意吉祥,在唐朝被大量运用。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棊纹锦残片
唐代
吐鲁番阿斯塔那139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织锦以蓝、白、黄等色构成,锦面纹样为不规则几何形,风格较为粗犷,具有印花效果。地色较深沉,花纹呈黄色,颜色反差较强,突出了视觉效果。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红绢衣残片
东晋
1965年吐鲁番阿斯塔那39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绢衣残片由红色与天青色絹及彩色罗制成,色彩明亮,质地轻薄,代表了当时较高的纺织技术水平。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藏青地禽兽纹锦
北凉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77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锦为锦被局部,以藏青色为地,显藏青、缥青、大红、褪红、白色等花纹。纹饰以曲波山行云气纹为骨架,其间装饰有对称的夔、鸭、龙、虎、孔雀、四足鸟、神鹿(有翼)、蜞麟、鹿、朱雀等珍禽异兽。此锦纹样构图繁缛,线条流畅,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联珠对雀“贵”字纹锦
隋代
1966年吐鲁番阿斯塔那48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原物为覆面。布局残,夹纬经二重,平纹组织,经密每厘米144根,纬密每厘米24根,经线显花。地色为橙红,以白、蓝、绿色显花。花纹图案为对孔雀、云纹、回纹和“贵”字等纹样,外绕联珠纹一圈。原白色绢荷叶边,孔雀相向,颈系一绶带,尾上翘,开屏展翅,似鸣似舞。整个织物布局均匀,搭配和谐。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联珠对鸟纹锦残片
唐代
1966年吐鲁番阿斯塔那70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整个织物由两对对称的鸟纹图案构成,四周为六边大联珠纹图案,外围的荷叶边巳残缺。此类织锦采用的斜纹纬锦,是在汉、唐期间丝绸之路上丝绸技术的最新发展,图案最大特点是蛍然有纬向的对称或者重复循环,却没有真正的经向循环。螫个织物布局均勻,搭配和谐。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大联珠纹锦覆面
唐代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05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织锦纹样为椭圆形大联珠纹圈,联珠两两相对,中间夹“回”字形纹饰,联珠与“回”字纹中间夹有莲花莲籽,由白、蓝、黄、绿、天青等色构成,边缘有白绢荷叶边。整个图案对称严谨,色彩对比强烈,极具装饰性。
覆面是葬礼中覆盖在死者面部的遮盖物,秦汉以前在中原地区已经出现,阿斯塔那墓出土的数量众多的覆面,表明了新疆吐魯番地区在唐代前后与中原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是广泛而深刻的。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印花布残片
唐代
1959年巴楚托库孜莎来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印花布残片为一端宽一端窄的楔形平纹棉织物,属“正白”类防染印花布,纹样为六瓣花纹,或称六角星纹。
防染印花是唐代新发明的一种印花方法。染色前,先用防染剂印在织物上,染色后由于印有防染剂的地方不能着色,刮去防染剂便显出地色,花纹便印成了。防染剂一般用溶化后的蜡,也有用渗色的浆剂。但因防染剂本身渗有颜色,经过蒸化水洗脱浆,其本身的颜色便附着在织物上,从而产生两种颜色的效果。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