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勤业斋
勤业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093
  • 关注人气:3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2020-02-12 21:30:46)
标签:

丝路孔道

甘肃文物菁华展

甘肃青铜器

分类: 海纳百川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青铜之路
铜的冶炼、加工和使用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考古发现表明,中国青铜文化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林家遗址出土的一件含锡青铜刀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这与世界范围内最早出现青铜的年代相当。这也让河陇大地成为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的萌芽地。
甘肃地处东西交通要道,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圈在这里相切相交,中西文化在这里汇流,融合互鉴,河陇青铜文化受到了中原青铜文化和欧亚草原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双重影响,这也决定了甘肃青铜文化的独特性,即既保有商周中原青铜器的基本特征,又融有域外青铜器文化的独特风貌。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铜器中有红铜器,也有青铜器,已经掌握了锻造和铸造两种工艺技术。马家窑文化冶炼合金铜的能力,足以与同期世界其他文明古国在冶金术方面取得的成就相媲美。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青铜刀
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2100年)
东乡族自治县林家文化遗址20号房址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青铜刀为短柄长刃,刀尖圆钝,微上翘,弧背,刃部前端因使用磨损而凹入。柄端上下内收而较窄,并有明显的镲嵌木把的痕迹。刀身厚薄均匀,表面平整,有较厚的深灰绿色锈。此青铜刀由两块范浇铸而成,刃部经轻微冷锻成戗磨,以增加锋利度。
经检验,青铜刀中含锡,含锡量大约在6-10%之间。研究者认为,林家含锡青铜刀的出现,可能与当地矿产资源的条件有关,并非有意识地冶炼青铜合金的结果。但其对于探索中国铜器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齐家文化、辛店文化铜器
考古研究发现,齐家文化冶铜技术已经达到一定高度,铸造逐渐取代锻造成为主流。不仅能铸造单耳、双耳竖銎铜斧、带钮铜镜、人首铜匕等,还铸造铜项饰、臂钏等装饰性铜器,拓展了铜器应用领域。 '
与齐家文化相较,辛店文化冶铜业有较大发展,铜器以刀、锥、矛、匕、凿、铃、铜扣等为主,并出现青铜容器残片和冶铜炉壁残块等。辛店文化虽然受到商周文化的影响,但其遗址出土的多是小件青铜器物,并没有出现像商周时期一样的大型青铜器。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环首青铜短刀
齐家文化(公元前2200—前1600年)
康乐县苏集乡塔关村征集
甘肃省博物馆藏
铜刀刀体扁平,环首,直柄,拱背,刀刃前部微弧,锋部尖锐而后部较宽,使用时着力点能集中在刃端。研究者指出,这类铜短刀主要用来切割肉类,还兼有匕的功能。环首可穿系,以供随身佩带。
此铜刀形制轻巧,轮廓优美,被认为是齐家文化冶铜技术的代表作之一。与马家窑文化青铜刀相比,齐家文化先民的冶铜技艺在造型和工艺方面均有明显的进步。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人首形柄铜匕
辛店文化(公元前1600—前1000年)
定西市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素面青铜镜
齐家文化(公元前2200—前1600年)
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出土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藏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青铜臂钏
齐家文化(公元前2200—前1600年)
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出土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藏

青铜璧
齐家文化(公元前2200—前1600年)
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出土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藏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月牙形青铜项饰
齐家文化(公元前2200—前1600年)
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出土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藏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弦纹青玉琮
齐家文化(公元前2200—前1600年)
1984年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
静宁县博物馆藏
玉琮为青玉质,方柱型,外方内圆,对钻贯空,两端出射,四角略钝。方体四面等距离减地浮雕三组由五条凸线组成的纹带,形制整饬,凸线细匀,是齐家文化出土玉琮中的代表性器物。
与此件玉琮一同出土的还有蚕节纹玉琮和素面玉琮,都是齐家文化重要的礼器。研究发现,齐家文化玉琮的起源可能受到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的影响,而陕西石卯文化是良渚文化玉琮西传至齐家文化的重要中介。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四坝文化铜器
在玉门火烧沟、酒泉干骨崖、安西鹰窝树、民乐东灰山等主要四坝文化遗址,发现有斧、刀、锥、矛、匕、镞、耳环、手镯、连珠饰、权杖头等种类多样、数量丰富的铜器及少量的金、银耳环,绿松石、海贝项链等装饰品。
四坝文化冶铜业比齐家文化时期具有更加稳定、成熟的特征:综合应用铸造、热锻和冷加工技术。铸造成为最为主要的冶铜技术;除使用单范浇铸外,还出现合范、分铸技术;除锡青铜外,还出现砷铜、锡铅青铜等合金铜器。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青铜空首斧
四坝文化(公元前2000—前1600年)
1976年玉门市火烧沟遗址出土
玉门市博物馆藏
青铜斧为套管形状。四坝文化所见这类空首斧在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中较为常见。这说明四坝文化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之间关系密切。除了空首斧外,还有一种被称为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矛,在中国境内分布也十分广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青铜钺
四坝文化(公元前2000—前1600年)
民勤县釆集
甘肃省博物馆藏

青铜铲
四坝文化(公元前2000—前1600年)
1976年玉门市火烧沟遗址出土
玉门市博物馆藏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骨柄铜锥
四坝文化(公元前2000—前1600年)
1976年玉门市火烧沟遗址出土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石权杖头
四坝文化(公元前2000—前1600年)
2006年玉门市火烧沟遗址出土
玉门市博物馆藏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球形石权杖头
四坝文化(公元前2000—前1600年)
1976年玉门市火烧沟遗址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石权杖头呈梨形,上大下小,中心有钻孔,用于纳柄。出土时置于塞主人右手中。从该塞葬中丰富的随葬品来看,塞主人生前应拥有特殊的身份和享有较高的权力。
考古资料显示,早在公元前9500—前8800年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即土耳其高原)就已经出现石权杖头。此外,在两河流域及埃及等地也发现有大量权杖头。中国出土权杖头的形态与近东地区的同类物非常相似。研究普遍认为,中国权杖头很可能是通过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传播而来。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青铜刀
四坝文化(公元前2000—前1600年)
2006年玉门市赤金镇天津卫塞出土
玉门市博物馆藏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陶勺
四坝文化(公元前2000—前1600年)
1976年玉门市火烧沟遗址出土
玉门市博物馆藏

网格纹彩陶埙
四坝文化(公元前2000—前1600年)
1976年火烧沟遗址出土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金、银鼻饮
四坝文化(公元前2000—前1600年)
1976年玉门市火烧沟遗址出土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沙井文化铜器
沙井文化是甘肃最晚的一支青铜文化。沙井文化是以河西走廊东部土著文化为主,吸收草原游牧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一支独具风格的青铜文化。研究表明,沙井文化的主人可能是月氏人。出土铜器多为小型工具和装饰品,如带扣、铜环、联珠状铜牌饰、动物纹铜牌饰等。以仿生动物、动物纹为特征的各种小件青铜饰品最具特色。也有一定数量的武器类(如短剑、刀、锥、铲、镞等)和生活用具类(如铜匙、铜梳、铜镜等)铜器,同时伴有少量金银饰品和早期铁器。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环首钢刀
沙井文化(公元前1100—前400年)
永昌县双弯公社三角城遗址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环首青铜刀
沙井文化(公元前1100—前400年)
金昌市金川区三角城遗址出土
金昌市博物馆藏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孔首青铜刀
沙井文化(公元前1100—前400年)
金昌市金川区三角城遗址出土
金昌市博物馆藏

环首青铜刀
沙井文化(公元前1100—前400年)
金昌市金川区三角城遗址出土
金昌市博物馆藏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云雷纹环首铜短剑
沙井文化(公元前1100—前400年)
1979年三角城遗址出土
金川区博物馆藏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鸮首权杖头
沙井文化(公元前1100—前400年)
1994年永昌县水源镇乱墩子滩墓群采集
永昌县博物馆藏

鹰首形青铜权杖头
沙井文化(公元前1100—前400年)
永登县楡树沟沙井文化遗址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权杖头被设计成一只鹰的头部形状,颈内中空为銎,两侧有对称穿孔,用以安装权杖。权杖头在设计中应用了写实与夸张兼具的理念。鹰首上饰有线条简洁的勾云状耳和鳞形羽瓣,极富写实性。设计者将鹰的弯喙表现的异常宽厚,意在夸张地展现鹰的力量感;鹰眼锃圆外突,充分渲染鹰的凶猛和桀骜不驯。
鹰是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崇奉的猛禽,沙井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鹰首青铜权杖头,研究者普遍认为其当为月氏或匈奴人的器物,是部族首领权威的象征。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镶嵌绿松石金耳环
沙井文化(公元前1100—前400年)
1979年永昌县沙湾港遗址出土
甘粛省博物馆藏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凤鸟状铜带扣(2件)
沙井文化(公元前1100—前400年)
金昌市金川区三角城遗址出土
金昌市博物馆藏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缘钮梨形铜镜
沙井文化(公元前1100—前400年)
金昌市金州区三角城遗址出土
金昌市博物馆藏

缘钮铜镜
沙井文化(公元前1100—前400年)
金昌市金州区三角城遗址出土
金昌市博物馆藏

弦纹小铜镜
沙井文化(公元前1100—前400年)
金昌市金川区三角城遗址出土
金昌市博物馆藏

龙纹铜镜
沙井文化(公元前1100—前400年)
金昌市金川区三角城遗址出土
金昌市博物馆藏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青铜立鹿(6件)
沙井文化(公元前1100—前400年)
永登县树坪乡榆树沟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镂空铜铃
沙井文化(公元前1100—前400年)
金昌市金川区三角城遗址出土
金昌市博物馆藏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竹节状铜针筒
沙井文化(公元前1100—前400年)
1981年永昌县三角城柴湾岗遗址出土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针筒呈管状,分为六段,每段纵向镂空呈橄榄形。各段连接处内收有五道弦纹。针筒一端为圆形开口,另一端为一子母口式镂空圆头,筒内有一横梁。据了解,出土时针筒内装有一圆形皮囊,皮囊中还装有四枚长短不等的骨计。
此件铜针筒及骨针,当为月氏或匈奴人、用于缝补衣物、动物皮毛的日常生活用品。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字型铜泡
沙井文化(公元前1100—前400年)
永登县蛤蟆墩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三层伫马铜饰牌
沙井文化(公元前1100—前400年)
金昌市金川区三角城遗址出土
金昌市博物馆藏

双层狗形铜饰
沙井文化(公元前1100—前400年)
金昌市金川区三角城遗址出土
金昌市博物馆藏

立狗铜环饰
沙井文化(公元前1100—前400年)
金昌市金川区三角城遗址出土
金昌市博物馆藏

葫芦形铜管状饰
沙并文化(公元前1100—前400年)
金昌市金川区三角城遗址出土
金昌市博物馆藏

双牛首铜饰牌
沙井文化(公元前1100—前400年)
金昌市金川区三角城遗址出土
金昌市博物馆藏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玉璧(两件)
齐家文化(公元前2200—前1600年)
1984年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
静宁县博物馆藏
青灰色玉质,中有褐色瑕斑。体呈圆片状,外缘不甚规整,器体厚薄不一,器面有截锯痕;中有圆孔,系单面钻成。通体磨光,素面无纹,器形较大,是齐家文化宗教礼仪的代表性器物。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