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五)

标签:
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杂谈 |
分类: 海纳百川 |
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五)
世家大族
卿、大夫等谋臣集团是周代诸侯君权的重要补充和智识来源。西周以来,一些重要的官爵、职位往往存在子承父位的现象,春秋以后逐渐形成了世代相袭的世卿制度,也造就了不少影响广远的世家大族。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比较重要的世族有国氏、高氏、崔氏、鲍氏、栾氏、陈氏等,各族宗子都积极地参政、主政,辅助、影响乃至威胁君权,甚至达到取而代之的地步。临淄齐故城等地出土了不少带铭文的青铜器,有的就属于这些著名的世家大族。
“公子土斧”青铜壶
春秋晚期
山东临朐县冶源镇杨善村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此壶颈部刻有铭文:“公孙灶立(莅)事岁,饭者月,公子土斧作子中(仲)姜盤之盘壶,用旅眉寿万年,永保其身,子子孙孙永保用之。”铭文中的公孙灶即文献记载的齐景公时代的公孙灶,亦即子雅。公孙灶于齐景公三年(公元前545年)参与了倒庆氏的政变,此后即上台执政。后死于齐景公九年(公元前539年),当权时间总计六年。由此推测,“公子土斧”壶的制作年代也应在这一时期之内。
种种迹象表明,齐国出土的提链壶具有水器匝的功能,与盘组合使用。这是
春秋战国之际齐国及其邻近地区的一种区域文化特色。




龙纹青铜戈
春秋中期
征集
齐文化博物院藏
此戈的珍贵之处在于其正反两面皆饰有六条龙纹,内部两条,援部四条,各龙略呈“C”字形,都作张口、顾首状。





“钟”青铜戈
春秋时期
征集
齐文化博物院藏
此戈援较宽,前锋圆钝,短胡成锐角,上有“T”形穿,上、下有阑,援中部有数个长条、半圆镂孔。内呈长方形,前端有匙形穿,穿前有“钟”字铭文,内前端有圆帽钉形孔,内尾端有大圆穿。铭文“钟”,应该是器主人的人名或族氏名。




“高子”青铜戈
春秋晚期
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白兔丘村出土
齐文化博物院藏
此戈援近穿处铸有铭文“高子戈”三字。齐国故城北部禇家村和敬仲镇的白兔丘村一带,曾出土过“高子”戈、“节可忌”豆、乳丁纹敦等珍贵铜礼器。据文献记载,这一带是齐国贵族高氏的家族墓地。高氏世代为齐国上卿,“高子”戈应该是春秋晚期某位参与执政的高氏之兵器。





“国子”其人
仅根据铜器铭文中的“国子”称谓,并不能确定器物主人,因为“国子”是一种称号,而不是属于某个人的专名。两周时期齐国各代国氏、高氏之族的宗子,都可以继承国子、高子的封爵、官职和称号,世为齐国上卿,他们中的许多人曾执掌齐国之政,世代称为国子、高子。见于文献的国子有国庄子归父、国武子佐、国景子弱、国惠子夏等,其中庄、武、景、惠等是其谥号,归父、佐、弱、夏等是其名,他们都可以称为“国子”。

“国子”青铜豆
战国早期
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姚王村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齐国的国氏为姜姓,鲁叔孙穆子娶国氏之女为妻,名“国姜”可证。国氏之族的宗子称“国子”。国氏与高氏同属周王朝所命的“守臣”,均为齐国上卿。据《国语》《管子》等文献记载,齐国在管仲改革以后,把全国人口和兵力分为三份,齐侯、国子、高子各统其一,其地位之尊崇可见一斑。





“国子”青铜鼎
战国早期
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姚王村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1956年,临淄徐姚乡姚王村村民在当地的凤凰塚打井时发现了一批铜器,其中完整器有鼎八件、豆六件、壶两件,另外还有一些簋形器残片及器足等已无法修复。该批铜器中,铜鼎内壁铸有“国子”二字铭文,表明这里应该是国子之墓。“国子”鼎所属国氏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显贵世族,姚王村出土的八件“国子”鼎表明战国时期的国氏仍有相当高的等级地位。



“国子”青铜壶
战国早期
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姚王村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邦国之间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间普遍存在婚姻、盟会、战争、贸易等多种形式的交往活动。齐国与强于一时的晋、楚、吴、越、秦及其周边的鲁、燕、宋、莒、秦等国都有频繁的交流和往来。青铜礼器是当时最重要的宗族祭祀用具和婚嫁媒介,观察临淄及其周边出土青铜器的铭文及造型、装饰风格,可以具体地了解到齐与其他邦国之间的交往细节及其造成的影响。

“寻仲”青铜盘
春秋早期
山东省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泉头村出土
临朐县博物馆藏
泉头村乙墓出土有寻仲盘和寻仲匦。寻仲盘内底铸有铭文:“寻仲媵仲女子盘,
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有学者认为,寻应读为鄯,即夏商姒姓古国斟鄩。




“上曾太子般殷”青铜鼎
春秋早期
山东省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泉头村出土
临朐县博物馆藏
此鼎内壁铸有铭文:“上曾大(太)子般殷,乃择吉金,自作肆彝,心圣若虑,哀哀利锥,用孝用享,既龢无测,父母嘉持,多用旨食。”
铭文中的“上曾”,学者或以为是山东境内的夏裔姒姓鄯国,或认为是豫南、鄂北之姬姓曾国。从器物形制以及铭文字形、用语习惯来看,姬姓曾国的可能性较大。铭文称“上曾”是为了与湖北随县的曾国相区别,其国族地望应在随县以北或
以西方向。该器并非联姻之媵器,可能与战争侵夺有关。






“齐趫父”青铜鬲
春秋早期
山东省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泉头村出土
临朐县博物馆藏
此鬲口沿铸有铭文:“齐趫父作孟姬宝鬲,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泉头村甲墓出土有“齐侯子行”匜,乙墓出土有“齐趟父”鬲。“趫”与“行”字义相同,趫父为字,行为名,二者指的是同一个人。从名字来看,
此人是某位齐侯之子。据鬲铭来看,这是齐趫父为其姬姓之妻孟姬所作之器,甲、乙两墓是齐侯之子行与其妻子的异穴合葬墓。







“聖”青铜盂
春秋中期
烟台市海阳县嘴子前墓地四号墓出土
海阳县博物馆藏
这件铜盂体量较大,纹饰精美,其口沿有刻铭一行七字:“聖所献为下寝盂”。聖为人名或族邑名,下寝为燕息之宫寝或庙寝。铭文大意是,将聖所贡献之物作为下寝用的盂。聖所贡献的可能就是这件盂,接受者将其置于下寝之后,刻铭文于口沿以示纪念。







“陈乐君”青铜甗
春秋中期
烟台市海阳县嘴子前墓地四号墓出土
海阳县博物馆藏
嘴子前墓地是迄今胶东地区发现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周代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批品类多样、制作精良的随葬文物,堪称山东地区东周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
此甗甑腹内壁有铭文四行17字:“陈乐君作其甗,用旃眉寿无疆,永用之。”
陈,虞舜后裔,妫姓,地在今河南淮阳。乐君之“乐”为封邑名;,陈乐君的私名。从铭文来看,这件器物的主人陈乐君可能是来自淮水流域的陈国贵族。





“宋左太师”青铜鼎
春秋战国之际
1986年淄博市临淄区东夏庄五号墓出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此鼎鼎盖内铸有铭文:“宋左太师睪左庖之X鼎”。睪当为器主之名。左师、右师乃宋国的执政大臣。此鼎乃宋左师名睪者之庖厨用器。因“庖”字字形属反写,“左”也可能应当释为“右”,即右太师。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长期夹于齐、楚、三晋等诸强国之间。宋襄公曾受齐桓公之托力助齐孝公返国即位,齐、宋之间或战或和,长期保持密切往来。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合灭掉宋国并瓜分其地。这件宋国大臣的家族重器,很可能是因战争或迁徙等原因辗转到达齐国腹心地区的。






“齐叔姬”青铜盘
春秋早期
1959年自济南市物资回收公司废旧物资仓库拣选
济南市博物馆藏
这件铜盘造型庄重,纹饰精美,是两周之际周式铜盘的典型样式。盘内底有铭文四行22字:“齐叔姬作孟庚宝盘,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受大福用。”铭文中的齐叔姬是指家中排行居三的齐国姬姓女子,齐国公族为姜姓,世代与鲁、宋等异姓国族通婚,该女子应该是嫁于齐国的他国姬姓贵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