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三)

标签:
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齐文化博物院 |
分类: 海纳百川 |
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三)
竞争称雄
自齐国受封建国开始,齐文化就被赋予锐意革新的精神内核。太公建国后,政治上“尊贤尚功”,文化上“因其俗,简其礼”,经济上则“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不仅巩固了政权基础,并开创性地完成了对夷俗和周礼的初步改造,一举奠定了齐文化开放务实、变革求新的精神格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变革、转型时期之一。周平王东迁,开启了春秋战国的时代大幕,中国古代历史自此进入诸侯群起、霸权迭兴的新阶段。动荡失序的政治格局给各诸侯国带来激烈的竞争,大国争雄,小国图存。齐国数位君主都曾主动变法图强,使齐国长期跻身于大国之列。春秋早中期,齐桓公任用管仲等贤臣,实行“四民分业”“官山海”“相地而衰征”等政策,终于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令齐国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田氏代齐后,齐国依然保持着强国地位。齐威王整顿吏治,严罚重赏,选贤任能,广开言路,齐国一度“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齐宣王、湣王时期,齐国进入战国史上的盛世,文化影响力也极盛于一时。伴随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发生了诸多显著化,齐国青铜礼器在器类、器型、纹饰方面均呈现出不少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对周边地区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东方都会
临淄齐故城是海岱之间最重要的古代都会之一,堪称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齐国西周时期曾经两次迁都,太公始封于营丘,胡公迁于薄姑,献公迁于临淄。齐都临淄即今淄博市临淄区的齐国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大城最迟始建于西周中期,核心范围位于大城东北部;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城在西周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小城始建于战国早中期,镶嵌于大城西南角,应为田齐新建的宫城,总面积约三平方公里。小城北部偏西的桓公台附近应是主体宫殿区;分布有大量冶铁、铸铜、铸钱、制骨等作坊遗迹的大城则应是战国时期临淄城的郭城所在。齐故城及其周边的贵族墓地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展示了齐文化的特色和面貌。
临淄齐故城遗址平面示意图
青铜甗
春秋早中期
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棕榈城28号墓出土
齐文化博物院藏
甗是一种蒸炊食器,通常由上部的甑和下部的鬲组成,联体或分体铸就。使用时,鬲内盛水,甑内盛食物,三足之下生火煮水以蒸汽蒸炊食物,作用相当于今天的蒸锅。西周早期以后的覷,鬲、甑之间通常配有带孔的铜箅,既不影响通蒸汽,又可以有效隔离食物与水。
波带纹青铜壶
春秋早中期
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椋榈城28号墓出土
齐文化博物院藏
《诗经•大雅•韩奕》记载“显父饯之,清酒百壶”,表明西周时期的壶主要用为盛酒器,这与东周时期《仪礼》《周礼》等文献的记载都保持一致。不过从出土铜壶铭文来看,东周时期的一些器物偶尔也用作盛水器、汲水器。棕榈城28号墓出土的两件铜壶形制、大小、纹饰均基本相同,为成对使用的一组礼器。
蟠龙纹青铜盘
春秋早中期
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棕榈城19号墓出土
齐文化博物院藏
棕榈城墓葬群东北距齐国故城约三公里,其中的28号墓保存完整,出土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等大量珍贵文物,其中铜礼器有鼎三件,簋四件,壶、各两件,甗、盘、匜各一件。从墓葬及随葬品规格来看,棕榈城28号春秋墓的墓主人应该是士一级的齐国贵族。
兽首流青铜匜
春秋早中期
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棕榈城28号墓出土
齐文化博物院藏
在周代,盘、匜经常是成套使用的沃盥之器,在某些礼仪场合需要净手以示恭敬,洗手时,用匜盛水浇于手上,下边以盘承接洗过手的水。除此之外,东周时期的一些铜匜可能也用作饮酒器。







重环纹青铜盘
春秋早中期
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东古城村一号墓出土
齐文化博物院藏
东古城一号墓位于临淄齐故城东北部,北距城墙150米,西北200米左右有一城门,东南1000余米处是著名的殉马坑,南面不远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制骨、冶铁作坊遗址和居住区域。该墓的墓主人应为西周早中期齐国中小贵族,墓内出土铜器、陶器30余件,铜器与周代典型青铜器基本保持一致,素面陶器罐、鬲、豆、簋等则显示出一些齐文化区域特色。
重环纹青铜匜
春秋早中期
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东古城村一号墓出土
齐文化博物院藏
商周时期,髙级贵族使用的青铜礼器往往包含若干形制、功能不同的器物构成的组合,同一组合的青铜礼器之上往往铸有相同的纹饰或铭文。东古城村一号墓出土的两件青铜盘、匜之上装饰有相同的重环纹,表明二者为成套搭配使用的一套盥洗礼器。
重环纹青铜鈚
春秋早中期
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东古城村一号墓出土
齐文化博物院藏
鈚是春秋时期新出现的一种铜器类型。鈚的形制、功能与壶相近,主要用以盛酒。这种器物与壶的区别主要在于其腹部较扁,多无圈足。正由于鈚与壶有相似之处,春秋早期齐器洹子孟姜壶即自称“羞纰”。从现有资料来看,春秋时期鈚主要流行于山东地区的齐国等地。
龙纹青铜
春秋早中期
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东古城村一号墓出土
齐文化博物院藏
此器形制较为特殊,口呈椭圆形,鼓腹,腹部一侧有带綯索纹的环形鋬,窄肩两侧各有一个环形小钮。铜耳内的范土未清理,可见这件器物应该并非实用器。
重环纹青铜
春秋早中期
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东古城村出土
齐文化博物院藏
东古城村位于临淄齐国故城大城的东北角处,东临淄河约300米,村舍最北部叠压在大城北墙上。经发掘,这里分布着西周至战国时期的大量文化遗存,包括城墙、道路、房址、墓葬、水井、灰坑等。齐国故城最早开始营建的部分即位于东古城附近,其城墙的始建时代至少不晚于西周中期,也即献公迁临淄之前,这一发现对于探讨临淄齐故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河崖头东周殉马墓
河崖头东周大型殉马墓位于临淄齐国故城东北部,其墓室被多次盗扰,随葬品荡然无存,仅存残墓圹和殉马。该墓呈“甲”字型,南墓道残长14.7米,宽18米,墓圹南北长26.3米,宽23.7米。东西北三面的殉马坑构成“门”字型,共埋葬拘马600余匹。此墓殉马之多,世所罕见。据专家推测,其墓主人应为春秋时期的齐国国君齐景公。齐都临淄附近多次发现大规模殉马坑,与《论语》“齐景公有马千驷”的记载正相契合。
重环纹青铜簋
春秋时期
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河崖头村出土
齐文化博物院藏
这是一件明器,制作较为粗糙。其器、盖铸为一体,器口、盖缘各饰有重环纹一周,器、盖结合部仍有类似扣合的痕迹。其肩部两侧有上翘的小耳,形制较为奇特。另外,该器无器底,也是随葬明器的典型特征。
窃曲纹青铜簋
春秋早中期
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东古城村一号墓出土
齐文化博物院藏
在周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中原地区,铜簋是最常见的礼器类型之一,而且往往与铜鼎搭配使用,成为周代礼仪制度的核心载体。但是在齐国成组的东周铜器中,铜簋却较少见,且多集中于春秋早期。这是齐国礼器制度的一个特点,一方面与齐国统治者“因其俗,简其礼”的统治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齐国早期墓葬发现较少、大型墓葬普遍盗掘严重等因素有关。
龙纹青铜鼎
春秋中期
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南高阳村出土
齐文化博物院藏
此器为附耳,上有折沿平顶盖,盖上有三个曲尺形钮。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铜鼎形制的主要变化之一就是附耳鼎取代了立耳鼎,该转变的主要原因是附耳鼎盖的制作更加简便易行。春秋战国时期,附耳带盖鼎已经成为铜鼎的主流形制。



青铜形器
春秋中期
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南高阳村出土
齐文化博物院藏
一般认为类器物是一种饮酒器,做件形器却较为特殊。该器的造型为,
但腹内三分之一处有一镂孔隔栅,将器内空间一分为二。
吕氏齐国国君世系表
田氏齐国国君世系表
夔龙纹青铜盆
春秋早中期
征集
齐文化博物院藏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自名为“盆”的铜礼器,其器形有两类,一类如本器,
该类器物又或自名为“”;另一类自名为盆的器物即敦。
窃曲纹青铜鼎
春秋早中期
征集
齐文化博物院藏
此鼎颈部饰窃曲纹,腹部饰变形环带纹。这两种纹饰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中期以前。窃曲纹源于作为西周早期的铜器主体纹饰的龙纹、兽面纹等动物纹的抽象化、几何图案化,其出现和流行不仅标志着礼器装饰的审美倾向和艺术风格的转变,也体现了两周之际铜礼器文化内涵的逐渐转变。
乳丁纹青铜敦
春秋晚期
征集
齐文化博物院藏
这件铜敦的器形略似園底鼎,又与同时期椭圆形器口的雷同。因器形特殊,兼具、敦的特征,学者或称其为,或称其为敦。这种乳丁纹敦数见于临淄地区春秋晚期的齐国墓地,是具有典型齐国特色的青铜器类型之一。
青铜
春秋中期
征集
齐文化博物院藏
周代中原地区的最早出现于春秋中期偏早,而山东地区的大致可以追溯至春秋早期。从现在材料来看,这是山东地区首先创制的一个新器种。此外,山东地区的数量丰富,器形变化较多且不乏精美之器,表明这种器物在齐国等山东地区较受重视,且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