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情怀——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十)

标签:
平民情怀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平山郁夫丝绸之路文物杂谈 |
分类: 海纳百川 |
平民情怀——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十)
鬼子母与般阁迦石雕
灰色片岩
犍陀罗
公元2-4世紀
画面中怀抱孩童者为鬼子母神(柯梨帝),是丰收、多产的女神。另一位珐其丈夫般阇迦,既是武神也是财富之神。他们常表现为与孩子在一起的夫妇坐像。






鬼子母神
灰色片岩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据传说,鬼子母曾经不分日夜地盗取王舍城中的孩子吃,在被释迦牟尼教化后,她就变成了佛门弟子,并且成为了保佑母子平安和小孩子健康成长的善神。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过犍陀罗的鬼子母佛塔。鬼子母的周围总是有很多男孩子,但被抱在左腕或者膝盖上的只有她的小儿子平伽罗会。在法尔哈德•贲古•亚拉和雅尔湖等地也有同样的出土作品。中国也有信仰鬼子母的传统。








佛传浮雕
犍陀罗
公元2-4世纪
这件佛传浮雕表现太子深夜逾城出家的场景。画面中间为骑着马的太子,身后为象征王权的伞盖,马蹄下有为不出声音而托举马蹄的夜叉。










婆罗门像浮雕
灰色片岩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婆罗门自古以来就是印度的祭祀阶级,他们在作品中的形象通常是头顶盘发,剩下的头发自然下垂,左手持有装着仪式用的圣水的水瓶。修行者和他人都身着及膝的简易服装。目前还不知道该展品所体现的是什么场景。但通过拄着拐杖的老者们的视线来推测,这应该是表现释迦牟尼的佛陀生涯(佛传)的一个场景。
吹奏双笛的海神特里同浮雕
绿泥片岩
犍陀罗
公元1-3世纪
画面表现特里同吹奏双笛的场面。这种双笛是发源于小亚细亚的一种乐器,后传播到犍陀罗地区。
奏鲁特琴的海神特里同浮雕
绿泥片岩
犍陀罗
公元1-3世纪
特里同为锁悔之神,保佑肮海、捕鱼做的人们。在希腊神话里,特里同也有如唤、诱导死者的灵魂回故里职能。所以常有其吹笛、奏乐的浮離。
佛传浮雕
灰色片岩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表现的是有头光的悉达多太子和身着长长的婚礼服装的耶输陀罗手牵手走在火堆边上的婚礼场面。手持着象征着皇权的华盖的侍者和擎新娘裙摆的侍女,表现了操持婚礼的婆罗门出身的女性形象。如今的印度在结婚仪式上也有烧行火堆的传统。





供养者胸像
灰色片岩
犍陀罗
公元2-4世纪
从豪华的首饰和右手拿着的花状物品来看,此件雕像是散花的信徒,但是戴有装饰的发型是佛陀式的头顶盘发,衣着也是右肩裸露,并且穿着外套的佛陀样式。被认为是“装饰佛陀像”。身着如此的饰品的佛陀像始自哈达,在以巴米扬萨尔达鲁丘地等为中心的阿富汗地区流传,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法耶斯丘地等地也有出土。玄奘法师也记载过巴米扬西大佛的宝饰绚烂。





王侯供养者胸像
灰色片岩
犍陀罗
公元3-4世纪
这是以佛陀为中心的浮雕的一部分。他视线看着的方向应该就是佛陀。这是一个头戴王冠,有着豪华的三叉状披肩,蓄着胡须的精悍人物,应该是皈依佛教并支持着教团的众多王候中的一位。这个极具特征的披肩,最初见于犍陀罗和秣菟罗等地浮雕中的贵霜王侯形象。后来它跨越了时代,在阿富汗的巴米扬和丰都斯坦、克什米尔地区的特殊佛像上,甚至粟特地区的壁画上也都出现过。但至于流传的过程和经纬尚不得而知。





童子供养者头像
粘土
犍陀罗
公元4-5世纪
只留下一部分头发的特殊童子发型,不仅出现在犍陀罗,也常见于阿富汗(绍特拉克出土的童子像)和西域(米兰出土的壁画或苏巴什出土的舍利容器中描绘的爱神)。起源不明,据说是从中亚传到中国而后又流入日本的。日本将这种发型的孩童叫做“唐子”。该展品应为一位来自有贡献于佛教的家庭的少年之头部。





王侯供养者头像
犍陀罗
公元4-5世纪
是一位游牧民族的王族奇年像。其特征是戴有圆形王冠,发型很有特点,面貌精悍,畜有胡须。这类人被称为信徒,正因为有他们皈依佛门,所以教团或佛教文化才得以蓬勃发展。在佛传图浮雕上和祠堂的佛陀周边常常会雕刻上这些人的身影。此类形象皆按照时人肖像来雕刻,因此是非常宝贵的资料。





骑马狩猎图浮雕
灰色片岩
犍陀罗
公元2-4世纪
画面整体呈横长型构图,在表面细致地雕刻有狮子,有翼狮子,牛等猎物,以及骑在马上的勇敢的狩猎者。整体雕刻生动,构图饱满。










菩萨头像
赤色砂岩
印度马土拉
公元2-3世纪
从先史时代起就被誉为圣地的秣菟罗位于印度中北部,亚穆纳河右岸,开始制作佛像的时间稍晚于跺霜王朝时期的犍陀罗。这一地区是在希克利特产的黄斑点红砂岩上雕刻佛像,材质和风格都和犍陀罗迥然不同,独具特也。菩萨头像虽说也是裹着头巾、眉间有白毫的菩萨像头部,但却没有胡须,脸上富有肉感,头巾上也没有镶嵌犍陀罗佛像上常见的金属和宝石。包头巾的前面装饰的是印度的灵鸟迦楼罗。







女性供养者头像
粘土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是向着佛陀礼拜的一位女信徒的头部。虽然工匠是根据真人的面部特征来雕刻的,但缺乏能够判别其族属的特征。尽管发型有一定特征。不过从其等比大的头部来看,这应该是一位地位非常高且家境富裕的女性,为支持佛教发展和教团运营做出过实际的贡献。






佛陀头像
灰泥
犍陀罗
公元4-5世纪
是佛陀像逐渐巨型化时代的初期作品。公元400年左右,从中国前往天竺(印度)求法的高僧法显曾记载,在巴基斯坦北部的陀历国,有高八米的弥勒菩萨坐像。(《法显传》第二章)。该头部出土于犍陀罗北方斯瓦特地区。眉毛和鼻梁间连贯的线条是犍陀罗佛像的特征,整齐的发际线和双耳形状与哈达(阿富汗东部)出土的文物相似。眉间的巨大伤痕显示着在应有白亳的地方曾经镶嵌过较大的宝石或者水晶。





执金刚神(赫拉克勒斯)头像
粘土
犍陀罗
公元3-4世纪
一般认为此头像表现的是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为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和英雄,其形象常借用到佛陀身边的持金刚的身上。此头像雕刻手法娴熟,色彩保留较好,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