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五京——内蒙古出土文物暨辽南京建城1080年展(一)

标签:
大辽五京内蒙古出土文物辽南京建城1080年展五京备焉临潢天府辽上京 |
分类: 海纳百川 |
大辽五京——内蒙古出土文物暨辽南京建城1080年展(一)
《大辽五京——内蒙古出土文物暨辽南京建城1080年展》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文物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协办,首都博物馆和内蒙古博物院共同承办。
此次展览共展出文物270件套,分别来自17家文博单位的文物精品,既有精致美丽的金银器、瓷器,也有珍稀神秘的壁画、佛教器具,还有玉器、书画、石碑等,展现了辽代制度及文化上的鲜明特点,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产生、发展、碰撞、融合、升华,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该展览分为五京备焉、四时捺钵、南北面官、华夷同风、塔寺巍巍五个篇章,步入展厅,每个篇章风格各异却又浑然一体,仿佛描绘勾勒出一幅辽代全景图,为市民详细解读辽代的历史文化。
主办单位: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北京市文物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
承办单位:首都博物馆和内蒙古博物院
展览时间:2018年9月6日——2018年12月9日
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西区一层B展厅





前言
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如龙。
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映红。
契丹,-个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民族,草绿花中牵车策马,穹庐毡帐里奏乐起舞;“春水”
“秋山”,鹘健鹅肥,相地卓歇,以时捺钵。
然而,在如画的边地风光的另一面,是契丹人一段叱咤风云的历史:公元907年辽太袓耶律阿保机建国,至1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为金兵俘虏,其后耶律大石建西辽,于1218年亡于蒙古,契丹族的政权延续了三百余年。其盛时,曾势压后晋而得幽云十六州,与宋争峰而屡挫对手,四面所及,一时倶服。大辽“五京”也随之次第而建。
五京并峙,见证了契丹人雄踞北国、虎视中原的历史进程。在大辽五京巍峨宫阙、繁华市井的背后,时代更迭中的天下分合之势、王朝盛衰之由、族群融合之情、礼俗信仰之状等无不贯穿其中。五京,不仅仅上演五京的故事……



五京备焉
辽代设立五京: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又以五京为中心,划分统治区域为五道。《辽史》记载称:“上京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有之。余四京随宜设官,为制不一。大抵西京多边防官,南京、中京多财赋官。”这种记录虽有所偏差,但是也反映出五京呈现多中心发展态势,又有所分工。





太宗以皇都为上京,升幽州为南京,改南京为东京,圣宗城中京,兴宗升云州为西京,于是五京备焉。
——《辽史•地理志》
临潢天府
辽上京
上京临潢府,在今天内蒙古巴林左旗。918年(神册三年),辽太袓耶律阿保机以礼部尚书康默记充任版筑使,营建城邑,百日而成,称为皇都。随着辽朝南掠中原、东平渤海战争的节节胜利,俘虏的人口大大充实了新兴的皇都,于是在926年(天显元年)和931年(天显六年)两次大规模扩建皇都。938年(会同元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将之更名为上京,府曰临潢。
1120年(辽天庆十年),“金人攻陷上京路,袓州则太袓阿保机之天膳堂,怀州则太宗德光之崇元殿,庆州则望圣、神仙、坤仪三殿,乾州则凝神宜福殿,显州则安元安圣殿,木叶山之世祖享殿、诸陵并皇妃子弟影堂焚烧略尽,发掘金银珠玉器物。”遭受极大破坏的上京城渐渐荒废物。
辽上京的地位
《辽史》这样描述辽上京的地位:上京,太袓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金龊一箭,二百年之基,壮矣。
上京城规模
《辽史》记载:(上京)城高二丈,不设敌楼,幅员二十七里。门,东曰迎春,曰雁儿;南曰顺阳,曰南福;西曰金凤,
曰西雁儿。其北,谓之皇城,高三丈,有楼橹。门,东曰安东, 南曰大顺,西曰乾德,北曰拱辰。中有大内。内南门曰承天,
有楼阁;东门曰东华,西曰西华。
辽上京城示意图


辽上京遗址勘探与发掘图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为了进一步认识辽上京城址的布赐和沿革,促进对辽上京遗址的有效保护,推进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辽上京和辽祖陵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二队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辽上京考占队,于2014年5—10月,组织对辽上京宫城进行了全面的考古钻探,年度勘探面积约80万平方米。木次考古勘探和发掘,首次确认了辽上京宫城的准确位置和四至,更正了以往对宫城范围的错误推测,为研究辽上京城址布局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也对辽上京宫城城墙的营建做法、形制结构及其年代等了初步了解,并明确了辽上京宫城西门的位置、形结构及其沿革。
辽上京遗址乾德门航拍图
契丹大字银币 | 辽上京皇城外西二里出土
1977年6月在辽上京遗址出土的契丹银币,正面有四个阳文契丹大字,为原铸,背面有八个阴文契丹大字,每两个字一组,为后刻。与该银币正面铭文完全相同的契丹铜币曾有过出土,但背面无字。该币似不作为流通钱币,而是用作某种盛典的厌胜钱。有专家把银币正面四个契丹大字考释为“天朝万顺”,其顺序是上一下一左一右。
太袓以迭剌部众代遥辇氏,起临潢,建皇都;东并渤海,得其城邑之居百有三。太宗立晋,有幽、涿、檀、蓟、顺、营、平、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十六州,于是割幽、并、营之
境而跨有之。东朝高丽,西臣夏国,南子石晋而兄弟赵宋,吴越、南唐航海输贡。嘻,其盛矣!
《辽史•地理志》



上京都残石
辽上京汉城出土
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藏
铜铎
铎是一种摇奏体鸣乐器,《说文解字》:“铎,大铃也。”在宋辽时期,铜铎还用于仪仗。宋代孟元老在其著作《东京梦华录》冬至日皇帝至太庙时的“驾行仪卫”条目下记载:“或数十人唱,引持大旗而过者,
或执大斧者,胯剑者,执锐牌者,持镫棒者,或持竿上悬豹尾者,或持短杵者,其矛戟皆缀五色结带铜铎。”
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藏
骨簪
辽上京汉城出土
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藏
骨刷
1990年春,在内蒙古赤蜂市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南约20公里的山谷中发现一座辽代壁画墓。壁画中有一女性俯身整理矮桌上木盘器具。木盘中有一长柄骨刷,两件扣盖瓷盒和一把木梳。骨刷与梳妆器物放置一处,其可能是化妆用具。另一种看法认为骨刷为牙具。宋辽时期有一种称为“刷牙子”的牙刷。北宋人温革撰《琐碎录》载:“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摇,
久之患牙痛,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而在南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中作者提到:“每日清晨以牙刷刷牙,皂角浓汁揩牙,旬日数更,无一切齿疾”,可知当时有刷牙和揩牙两种牙齿保护方法。
内蒙古赤蜂市巴林左旗辽墓壁画
梳妆侍奉图(局部)

击腰鼓人物牌饰
辽上京汉城出土
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藏
击腰鼓人物玻璃牌饰
玻璃牌饰上线刻一人,盘腿而坐,双手做击打腰鼓状。胳膊上缠绕一飘带。这种腰鼓可见于敖汉四家子镇羊山3号墓天井南壁东侧壁画及宣化下八里辽墓。



河北宣化下八里辽墓壁画
散乐图(局部)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辽墓壁画
击鼓图(局部)

琉璃建筑饰件
辽上京皇城出土
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