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依旧——唐代诗人墓志拓片展(三)

标签:
唐代诗人墓志拓片展卢纶的家族墓志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
分类: 海纳百川 |
桃花依旧——唐代诗人墓志拓片展
(三)
卢纶家族世系表
大历诗歌为唐诗又开新篇,也是促成中国古典诗歌发生突变的转折点。这个时期的诗歌,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和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大历诗人中最具代表的是大历十才子,其中以卢纶最为人所熟知。卢纶的一生,无论科举还是仕途,都不顺利,直到晚年始受到器重,官做到检校户部郎中。卢纶今存诗339首,其中约20首边塞诗最为著名,他的诗歌完整而典型地体现出了在社会动乱中成长起来的一辈诗人的生命历程。通过出土的卢纶家族人物墓志,可以全面地了解其家族的文化秉承与时代风尚的影响。



卢绶墓志并盖
时 代:唐元和五年(810)
尺
寸:志盖长56x宽56x厚8cm/志石长56x宽56x厚8cm
撰书者:卢简辞撰
收藏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卢绶(751一810),范阳人。卢之翰卒后,卢授由兄长卢纶照顾长大成人。卢绶四世祖卢羽客今存诗一首《杂曲歌辞•结客少年场行》:“幽并侠少年,金络控连钱。窃符方救赵,击筑正怀燕。轻生辞风阙,挥袂上祁连。陆离横宝剑,出没惊徂旃。蒙轮恒顾敌,超乘忽争先。摧枯逾百战,拓地远三千。
骨都魂已散,楼兰首复传。龙城含晓雾,瀚海隔遥天。
歌吹金微返,振旅玉门旋。烽火今已息,非复照甘泉。”卢羽客善五言诗,对后来卢纶写作影响甚大。这首诗写于初唐,用了乐府的旧题,但已将游侠和边塞联系在一起咏叹,开唐代边塞诗的先河。墓志撰者卢简辞为卢纶第二子,文名盛誉当时。






卢绶妻张氏墓志
时 代:唐开成三年(838)
尺 寸:志石长45x宽45x厚8cm
撰书者:卢简求撰
收藏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卢绶者张氏(777—837),南阳人。卢绶先娶王氏,王氏早卒,然后再娶张氏。张氏墓志由卢纶第四子卢简求攒文。卢简求,进士及第,仕途显达,官至太原尹、北郡留守。卢纶名作《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诗歌通过写将年发令出征、夜巡射虎、雪夜慑敌、庆功宴舞、狩猎等场面,表现了边塞真实生动的军旅生活与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性格,寓意隽水,气势雄阔。诗歌所言张仆射指的就鏠张氏父张献甫,约作于贞元十二年(796)张献甫曾任邠宁节度使、检校左仆射,守卫边地抵御吐番的侵扰,卢纶诗歌的写作背景及其对象据墓志文可以一目了然。




卢之翰墓志
时 代:唐贞元十二年(796)
尺 寸:志石长59x宽59x厚10cm
撰书者:卢纶撰
收藏地:长安博物馆
卢之翰(717--757),范阳人,卢纶之父卢之翰墓志文反映出了唐代应用文学的原生面貌,对于卢纶诗歌的理解也具有特殊的参考作。用卢纶在他的自叙性长诗中写道:“禀命孤且贱,少为病所婴。八岁始读书,四方遂有兵。童心幸不羁,此去负平生。是月胡入洛,明年天陨星。夜行登灞陵,倘恍靡所征。云海一翻荡,鱼龙俱不宁。因浮襄江流,远寄鄱阳城。”卢之翰中年突然过世,卢纶不得不担负起长兄照顾家庭的责任,这对于卢纶诗歌的认识可进一层理解。关于卢纶的的早年经历记载不多,今从卢之翰墓志撰写时间和当时卢纶所任的官职.可以对其经历有进一步了解,进而对他早年诗歌的写作有所甄別。

卢之翰妻韦氏墓志
时 代:唐天宝四载(745)
尺 寸:志石长59x宽59x厚14cm
撰书者:卢之翰撰并书
收藏地:长安博物馆
卢之翰韦氏(727-745),京兆长安人。京兆韦氏乃是中古时期最箸名的望族之一,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韦氏是卢纶的生母,从其卒年推断卢纶约生于天宝元年(742)
。卢纶之诗,涉及舅氏的作品很多,其中称“二十舅”者为韦肇,称“二卜三舅”
者为韦皋,称“二十四舅”者为韦渠牟,“考功郎中舅”是韦夏有。韦氏墓志由其丈夫卢之翰撰文,是一篇情辞恳切、哀感动人、典雅古朴的悼亡之作。志文出于最亲近的配偶之手,对亲人的描述和评价都出自平日生活的细节,所述伤悲更是切身的情感表现,对于理解唐代的家庭生活、夫妻关系及文字情感的表达方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卢弘本墓志
时 代:唐大中十一年(857)
尺 寸:志石长46x宽46x厚15cm
撰书者:卢简求撰,苏确书
收藏地:长安博物馆
卢弘本(793—857),范阳人,卢绶长子。卢弘本一生仕途平平,最后官至河中府录事参军。墓志记载了卢氏世系和卢弘本的子女情况,对于了解卢纶家族的人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墓志由卢简求撰文,时任泾原节度使。卢简求素有才名,惜无诗作存世。赵嘏有作《山中饰卢简求》:“竹两池上有花开,日日幽吟看又回。心忆郡中萧记室,何时暂别醉乡来。”据此可对卢简求的交游情况及其诗歌特征有所理解。




卢文度墓志
时 代:后唐同光二年(921)
尺 寸:志石长61x宽61cm
撰书者:杨紫□撰
收藏地:洛阳陴物馆
卢文度(873—921),范阳人。卢文度曾组卢纶,为卢氏家族在中晚唐形成著名的词臣家族奠定了文化和社会基础。卢简能是文度的祖父,是卢纶四子当中才华最为突出的,惜在甘露之变中被杀。卢文度才学过人,惜无诗存世。中唐以后,以词臣家族为代表的精英人群,不仅每一代人都有进士及第的成员,而且不断进入台阁,在政治上发挥着极其特别的作用。卢氏家族从卢纶开始,经过卢简能、卢知猷、再到卢文度、卢义纪等人,正楚深入理解这种精英家族发展轨迹的最佳例证。

卢虔懿墓志
时 代:唐咸通十四年(873)
尺 寸:志石长47x宽15x厚8cm
撰书者:薛昭纬撰
收藏地:大唐西市博物馆
卢虔懿,范阳人,咸通十四年(873)卒。祖父卢纶,河东朔方副元帅判官、检校尚书户部郎中,赠尚书右仆射;父卢弘止,检校刑部尚书、义宁军节度使,赠尚书左仆身;母国太夫人陇西李氏。卢虔懿年二十嫁于韦审已,韦审已以文学名世。墓志撰文者薛昭纬,乾宁中为礼部侍郎,天复中累贬州司马,今存诗二首,其中《谢银工》云:“一碟毡根数十皴,盘中犹更有红鳞。早知文字多辛苦,悔不当初学治银。”
挽歌是诗歌的一种,以寄托对逝者的哀悼之情为主题,通常由挽士在葬札上吟唱。《全唐诗》留存挽歌约200余首,大多是文人士大夫为皇帝或达官贵人所写的挽词。这些挽歌,除了悼亡之外,往往附加着政治与身份的内涵,风格也有雅俗之别。挽歌在唐代墓志上的表现方式,一般多镌刻在志盖的四周或四杀,以五言四句为主,偶见七言诗句。出土所见唐代墓志上的挽歌,多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古称上党、潞州)的长治、晋中等地。墓志盖上的挽歌文字较为通俗浅显,可视为民间文学的一部分,同时也反峡了繁荣的唐代诗歌文化从上层社会向民间普及的现象。


李神暨妻郭氏墓志并盖
时 代:唐开元二十三年(735)
尺
寸:志盖长38x宽39x厚10cm/志石长39x宽39x厚7cm
收藏地:西安碑林博物馆
剑镜匣晴春,哀歌踏路尘。名镌秋石上,夜月照孤坟。




张国清暨妻杜氏墓志并盖
时 代:唐咸通十二年(871)
尺
寸:志盖长39x宽39x厚10cm/志石长39x宽39x厚10cm
收藏地:西安碑林博物馆
阴风吹□阳,苍苍度秋水。车马却归城,孤坟月明里。










任府君妻赵氏墓志
时 代:唐代(618-907)
尺
寸:志盖长44x宽44x厚11cm/志石长43x宽45x厚13cm
收藏地:西安碑林博物馆
篆石继文清,悲凉落泪盈。礼泉彰孝道,幽壤万年名。






唐故府君夫人墓志盖
时 代:唐代(618-907)
尺 寸:志盖长34x宽34x厚8cm
收藏地:西安碑林博物馆
篆石继文清,悲风落泪盈。哀哀传孝道,故显万年名。

王氏墓志盖
时 代:唐代(618-907)
尺 寸:志盖长36x宽36x厚9cm
收藏地:西安碑林博物馆
篆石继文清,悲风落泪盈。哀哀传孝道,故显万年名。





唐张免墓志并盖
时 代:唐中和三年(883)
尺 寸:志盖长41x宽41xcm
收藏地:山西省沁县文博馆






张免墓志盖图案从内向外可分为五个层次。最中间刻有挽歌,其文曰“哀歌:片玉琢琼文,用族亡者神。云埋千陌家,松摸九泉人”。第二层为盖题“张君之志”四字篆书对角排列。第三层为八卦符号。第四层为二十八星宿。第五层为四神与十二生肖。刻有挽歌与各类纹饰图案的墓志盖象征着一个完整的宇宙时空系统,借以承载墓主的功业与灵魂,并期望可以沟通天地而永垂不朽。墓志及其墓室代表着古的思想信仰,通过墓志把墓主嵌入宇宙的镜框里面,这样一来墓志本身以及置放墓志的处所或者整个墓葬就化为墓主生平的纪念厅,成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丧葬纪念碑。





结语
唐代文学以诗歌而璀璨,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引导着传统的古典美学的认知途径。而墓志所呈现的文学世界和历史记忆,有幸为我们复原了那些淹没于时间长河中的诗人群体在文学创作之外的别样情感与生活。云霞梅柳,海平一线,一首首诗歌,一方方墓志,在唐代文学的天空下起承开落。方折的石头曲线,
凝固成空间立体而幽寂的画面,通过书法的点化美汇集成苍茫的文学语言,给
后人诉说着真实的细节。斯人已去,诗卷长留,当历经千年的冰冷石头将一段段令人赞叹的历史和一群令人崇敬的伟大诗人映现于眼前,我们相信,通过陈列展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带给每一位观众的心情与感受,或许
正是相思长安,桃花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