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2018-07-30 21:52:06)
标签:

畿辅通会

通州历史文化展

首都博物馆通州展

杂谈

分类: 海纳百川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
(一)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运河西运河东西运河运东西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首都博物馆和通州区文化委员会承办,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通州区博物馆协办,于5月16日至7月22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展。上展了169组件与通州相关的文物,主要来自三家单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展品(以新出土为主);通州博物馆藏品(以运河文化为主);首博馆藏(各个时代均有)。向观众展示了北京副中心考古部分成果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的历史文化。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前言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这是清代文人王维珍笔下的通州。漫步通州,每一处古迹、每一处地名都向人们表明,它是个有城、有水、有漕运、有故事的城市。在古代,因为处于通途之上,它是北京城的东大门;因为漕粮的缘故,它是北京城的生命线;因为运河的缘故,它是北京城的生命线;因为运河的缘故,它又有了很多运河城市的特征。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邈远时代

通州,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北京市的东南部。区域内河渠纵横,有“九河下梢”之称。这种自然环境对于早期人类生存形成某种程度的挑战。伴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逐渐提高,通州地区的文明才相应发展起来。跟其他地区早期的文明类似,通州地区渺远时代的历史遗存也是断断续续。例如,在宋庄镇尹各庄村发现古树、莲子、菱角、软体动物和脊榷动物遗骸,在菜园等地发现零星石器,在中赵甫发现燕文化的青铜器等等。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考古文化时期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北京地区部分先秦文化分布态势图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通州早期的文化遗存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通州区宋庄镇菜园村、三间房、梨园镇半壁店村等地出土了部分石器,种类有斧、铲、凿、研磨器等。石器加工工艺包括磨光、穿孔。宋庄镇菜园村还发现了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细砂泥质灰褐陶鬲,其年代属于商周时期。菜园遗址表明商周时期通州地区出现人类活动并从事农业生产。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石器——商周——菜园遗址出土——通州博物馆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袋足灰陶鬲——商周——菜园遗址出土——通州博物馆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燕文化时期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西周初年,召公封燕,燕文化逐渐成为北京地区的主流文化。就通州地区而言,1981年在中赵甫村西发现了一座战国时期中型墓葬,出土了青铜豆、敦、鼎、匕、匜、勺、戈、剑、镞、刻镂刀、、削刀、车马器、带钩等共计31件文物。鼎、豆、壶、盘、匜等为燕文化的兵型器物。另外在于家务乡东垡村、张家湾镇南火垡村、潞城镇古城村、永乐店镇德仁务村也发现战国墓葬。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侈口高领灰陶瓶——战国——东垡村战国墓出土——通州博物馆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盘口灰纹灰陶罐——战国——东垡村战国墓出土——通州博物馆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燕式红陶鬲——战国——北京市文研所拔交通县宋庄公社丁各庄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几何纹铜敦——战国——文研所移交通县信托——首都博物馆藏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三犀铜鼎——战国——通县中赵甫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鼎圆腹,圆底,附耳微外撇,蹄足,盖微隆,中心一环钮,外围三卧犀。腹部装饰蟠螭纹,口沿外侧有秃棱一周,使口部形同子口。盖饰变形的蟠螭纹。
匕,大小、状和纹饰基本相同。为椭圆形,靠柄处向上翘;直柄, 上宽下窄,装饰有兽面纹、勾连云纹。匕与柄合铸一体。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三鸟铜鼎——战国——通县中赵甫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鼎圆腹,圆底,环耳,高蹄足,盖顶一环钮,外围三鸟兽。腹上部有宽凹弦纹两周,其间装饰蟠菱纹,其下装饰垂叶纹,足跟装饰兽面纹。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小矛头——战国——通县中赵甫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马头带钩——战国——南火垡出土——通州博物馆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铜戈——战国——北京文研所移交通县信托——首都博物馆藏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鹅头带钩——战国——南火垡出土——通州博物馆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山云纹半瓦当——战国——通州区路城镇——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
瓦当置于大型建筑的顶部。山云纹瓦当的当面以两道山形纹示重峰,山峰两边各填两条小卷云纹。这种器物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的燕国统治区内。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燕式陶鬲——战国——通州南关出土——通州博物馆
敞口,深腹,圆底,三实柱足,器表施绳纹,是燕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灰陶鼎——战国——永乐店镇德仁务村出土——通州博物馆
盖上附三兽钮,附双方耳,兽足。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灰陶豆——战国——永乐店镇德仁务村出土——通州博物馆
盖上有三个倒置的蹄足形钮,高柄,圈足。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秦汉变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帝国。秦代结束了春秋战国的诸侯混战局面,创立皇帝制度,在统治区域内推行郡县制,废除封制” “不立尺土之封”。汉兴,延续秦的制度,通州地区设立了县治所——路县。2016年,因为配合北京副中心的建设而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 发现了路县敌城,这一工作被评为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地始有名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秦代天下郡县示意图

在春秋时间,随着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能够强化君主权力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封建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立尺土之封”,也就是全面取消“分封制”,推行单一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继承了郡县制,但是西汉初年惩秦之失,同时也施行分封制。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据史籍记载,最晚在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漁阳郡已设置有路县。取名“路”,大概是道路四通八达之意,这是迄今所知通州域内行政建置的开始。2016年,为建设北京行政副中心进行的考古中发现了路县故城遗址。路县故城考古,对探索驻帝国政体中基层行政区建设、社会架构、管理机制、组织形式等均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它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副中心考古发掘总平面图
副中心考古发掘共完成122万平方米勘探、4万平方米发掘。保护战国晚期至清代的墓葬1147座及窑址等遗址,出土各类文物万余件(套)。墓葬数量多、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形制类型多样。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艾演墓志柘片
2017年初出土的艾演墓志记载,唐穆宗长庆初年,墓主开始担任潞县县丞。此人去世后,“卜宅于潞县甄昇乡古潞城南一里平原”。而艾演墓志出土的辛安屯村正好位于西汉古城遗址南一里,这证明了今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就位于西汉的路县县城。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汉书》记载渔阳郡及其属县(含路县)情况
渔阳郡,秦置。莽(指王笄)日通路,属幽州。户六万八千人百二,口二十六万四千一舍一十六;县十二:渔阳,沽水出塞外。东南至泉州入海,行七百五十里。有铁官,莽曰得渔。狐奴,莽曰举符。路,莽曰逋路亭。雍奴,泉州,有盐官。莽曰泉调。平谷,安乐,厗奚,莽曰敦德。犷平,莽曰平犷。要阳,都尉治。莽曰要术。白檀,洫水出北蛮夷。滑盐。莽曰匡德。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