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东胡林村“东胡林人”遗址

标签: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东胡林村“东胡林人”遗址 |
分类: 别开一门 |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东胡林村“东胡林人”遗址



















资料:
《门头勾文物志》:
““东胡林人”遗址
……。1966年在东胡林村西侧黄土地台地上,发现距今一万年左右的人类骸骨化石。这里,清水河婉埏东流,注入永定河,河两岸层峦叠嶂,岸边是依山傍水的低矮黄土台地,这片黄土台地就是地质界所称的更新世马兰黄土台地。先民的遗骸就掩埋在黄土台地上。这时先民的体质和现代人基本一样,人骨化石为两个成年男子和一个少女,在少女项部发现用小螺壳制成的项链,在腕部有用七块牛肋骨制成的手镯。
这处遗址是继房山周口店地区出土50万年前的“北京人”,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旧石器遗址之后,又一处重要发现,填补了这一时期的空白。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农业产生和发展时期,由于有了农业,人类开始定居,畜牧业也有了初步发展,手工业方面发展最快。人类社会已从简单的依赖自然转向养殖、种植等多种经济生产的新阶段。“东胡林人”遗址出土器物表明,装饰品首先被用于女性的现象,意味着当时对女性的尊重,是女权制的一种表现。这一发现,在北京早期历史考古上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被考古界命名为“东胡林人”。1985年该遗址被门头沟区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北京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地下埋葬区。
门头沟区东胡林村地下文物埋葬区
地点:门头沟区军响乡东胡林村
埋葬区范围:东北至东胡林村后山梁512.5至446.0高点的连线,及东胡林村外沿接至现状公路;东南至现状公路;西南至山503.3高点向正南引线接至现状公路;西北至503.5至512.5高点的连线。
埋葬区面积:28万平方米
地下文物埋葬情况:1996年曾发现人骨化石及骨镯等,距今约一万年,为北京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早期人类墓葬,在北京地区的新石器时期考古发现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门头沟文物志》——《门头沟区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表》(1997年):
“1-1-1 “东胡林人”遗址 区 新石器 军响乡东胡林村”
《门头沟文物志》——《墓葬名录》:
“东胡林人墓 新石器 东胡林村”
《门头沟政区通览》:
“东胡林人遗址
东胡林人遗址位于东胡林村西,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高出河床25米,1966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学生郝守刚(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在东胡林村西首次发现了村民整修梯田时挖出的人骨3具和螺壳项链,骨镯及石器等文化遗物。分属于一个少女和两个成年男性个体。
2001年7~8月进行了第一次正式发掘,除出土了一批重要的石器、陶器、骨器、人骨、
螺壳、兽骨等遗物外,还发现了东胡林人的烧火遗迹多处。采集了丰富的木炭、土样、骨骼、螺壳等供测定年代所用。这对研究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及其文化,探索全世界早期人地关系有重要的价值。
2003年考古队再次对东胡林遗址进行发掘,又发现了一批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重要遗物及几处用火遗迹,同时还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墓葬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完整人类骨架。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吕遵谔教授说,这么完整的墓葬全国仅此一处。中科院院士吴新智认为这项发现填补了自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以来至距今1万年左右人类发展链条中的空白。
被挖掘出来的东胡林人是位女性,目测身高在1.60米以上,从表面看,骨架保存完好,鼻部有类似玉石的覆盖物,据专家考证可能是陪葬。
2005年再次进行挖掘,出土曲体埋葬的人骨骼,轰动了整个考古界。
自1996年的发现到2001年至2006年考古队的发掘证实,“东胡林”距今有一万年的历史,对发掘出的各种陶器和一具完整的人类骨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和京西时报等于2003年5月9日,10月28日,11月7日等头版头条进行了报导,并附有图片。”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
“东胡林人遗址
东胡林人遗址位于东胡林村西,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高出河床25米,1966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学生郝守刚(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在东胡林村西首次发现了村民整修梯田时挖出的人骨3具和螺壳项链,骨镯及石器等文化遗物。之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国兴、尤玉柱做了短期调查与发掘。经研究认为是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该墓葬位于全新世黄土底部,马兰黄土顶部,分属于一个少女和两个成年男性个体。该遗址的发现不但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而且为北京市以至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为进一步搞清楚遗址的文化堆积状况,对该遗址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在多次调查的基础上于2001—2005年对东胡林遗址进行了多次试掘。
在多次调查的基础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9年考古文博院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了东胡林考古发掘队。发掘队由专业工作者组成。领队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朝洪担任,副领队由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郁金城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担任。2001年7~8月进行了第一次正式发掘,除出土了一批重要的石器、陶器、骨器、人骨、
螺壳、兽骨等遗物外,还发现了东胡林人的烧火遗迹多处。采集了丰富的木炭、土样、骨骼、螺壳等供测定年代所用。这对研究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及其文化,探索全世界早期人地关系有重要的价值。
2003年考古队再次对东胡林遗址进行发掘,又发现了一批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重要遗物及几处用火遗迹,同时还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这是自1966年东胡林遗址发现以来第一次通过科学手段获得的,有明确地层关系的墓葬。墓葬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完整人类骨架。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吕遵谔教授说,这么
完整的墓葬全国仅此一处。中科院院士吴新智认为这项发现填补了自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以来至距今1万年左右人类发展链条中的空白。
被挖掘出来的东胡林人是位女性,目测身高在1.60米以上,从表面看,骨架保存完好,鼻部有类似玉石的覆盖物,据专家考证可能是陪葬。”
《斋堂川》:
““东胡林人”遗址
1966年在东胡林村西侧更新世马栏黄土台地上,发现距今一万左右的人骨化石。人骨化石为两个成年男子和一个少女,体质和现代人基本一样,在少女项部发现用小螺壳制成的项链,腕部有用七块牛肋骨成的手镯。这处遗址是继房山周口店地区出土50万年前的“北京人”、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之后又一处重要发现,填补了这一时期的空白亦可作为中石器时代的代表,在北京早期历史考古上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被考古界命名为“东胡林人”。1985年该遗址被门头沟区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其为第二批地下埋藏区。2001年,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朝洪、王幼平和市文研所研字员郁金城率领下,东胡林考古发掘队进行第一次正式发掘。2003年考古队再次进行发振,2005年进行第三次正式发掘。专家称“东胡林人”遗址对研究华北地区新石器早期人类及其文化,探索全世界早期人地关系、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墓葬等,研究北京地区特别是山区气候环境变化等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意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周昆叔称“东胡林人”是新石器文化的鼻祖、创造者、革命者、迎接者。”
《皇都古镇斋堂》:
“1966年首次发现“东胡林人”
1966年4月,时为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学生的郝守刚(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带领一群学生团员担土造田时,偶然在当地的坟坟坡上发现三具尸骨。这些尸骨随后被证实是“东胡林人”的遗骸,其中一具较完整的小女孩,仰卧在墓的中央,两侧各侧卧着一具成年男性,女孩手上戴阒骨镯,尸骨上还有螺壳项链和一些石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周国兴和尤玉柱对此作了短期的发掘和调查,认定尸骨出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经C14鉴定,证实“东胡林人”生活在距今9000至10000年间。这些遗骸后来在文革中遗失。
2001年首次考古挖掘
在多次调査的基础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9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了东胡林考古发掘队。2001年7月,考古发掘队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出土了一批重要的石器、陶器、骨器、螺壳、兽骨等遗物,还发现东胡林人的5处烧火火塘。研究人员采集了丰富的木炭、土样、骨骼、螺壳等可供测定年代、进行孢粉分析以泛进行DNA研究的标本。
2003年发现直肢葬东胡林人
2003年9月,东胡林考古发掘队再次对东胡林遗址进行发掘。在这次发现的东胡林墓葬中,出土了完整的直肢葬骨,尸骨长约1.65m,保存完好,仅头部左眼眶略有破损。尸骨口鼻之间有一块小指大小的玉制品,专家认为可能是装饰品。尸骨南侧是已经清理好的3处用火遗迹,其中一处可明显看出是用石块垒成且有火烧过的痕迹。挖掘区中部散放着大量大小不一的石制品,旁边分布有一些兽骨和兽牙,还包括一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石器、骨器、装饰品和烧火遗迹等重要文化遗产。本次发掘的意义是,首次发现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有明确地层关系和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填补了自发现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以来,北京地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段空白。
2005年发现屈肢葬
2005年8月31日,考古队在此前的两次发掘基础上对东胡林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共开了3个5mX5m的探方(考古发掘的单位)。10月10日,在第二个探方边发现了骸骨的肢骨部分。经过7天小翼翼清理墓葬边的泥土,也就是考古学上常说的进行“扩方”,考古队发现了墓框,新发掘出的古人类遗骸头朝东,双手抱在胸前,双腿卷屈在胸前,遍体完整,长约1.2m,初步推测为成年人。这里国内华北地区及邻近地区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屈肢葬。与2003年发现的仰身直体葬式古人类遗骸相比,此次发掘的遗骸为屈肢葬,这对研究新石器早期人类葬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如体质人类学、遗传学、古病理学等的研究工作。
此次出土遗物更丰富,不仅有打制石器、细石器、陶器、骨器、蚌器以及推测为颜料的赤铁矿,还浮选出了植物种子、果实,这对于了解和研究“东胡林人”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等有重要价值,而一尊平底盂形陶器则是迄今为止从东胡林遗址中发现的第一件可以复原的陶器,陶器上端印有绳纹,底部则有被推测为是炭化了的食物的遗存。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朝洪多年来一直倾心供究旧石器晚期向新石器早期过渡期间的人类发展演变过程,他认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研究在国内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意义。就北京而言,从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人类之间的人类演变过程史,由于缺乏足够有力的考古证据,目前在研究上还处于空白阶段。除东胡林人遗址外,被专家证实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在整个华北地区仅有4处,它们分别是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河北阳原于家沟遗址、北京怀柔转年遗址和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但这些地方仅出土了一些石器、陶器和骨器等古人类活动遗迹。仅梵这些线索,考古工作者无法进行深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研究。因此,对此次出土的“东胡林人”尸骨,赵朝洪认为是填补了自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以来北京地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段空白。此外,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周昆叔认为,此次发现找到了北京创造新石器的鼻祖,“东胡林人”可以被看成是新石器文化的创造者和革命者。”
《北京斋堂古村落群》:
“东胡林人遗址是继“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旧石器文化遗址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又因为发现于东胡林村,故被命名为“东胡钵人”遗址。
东胡林人遗址位于东胡林村西侧黄土台地上,这座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举期的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1万年,它是在1966年被发现的。
在这处遗址共出土3具人体骨架,正中一具少女的骨架,有颅骨、枢骨、股骨、髌件、轻骨、耻骨和趾骨。两侧各为一具男性成人骨架,仅存一些体骨和头骨碎片,其中比较完整的有左侧股骨、腔骨和骸骨。
在出土的东胡林人女性骨骼颈部周围,发现有50多枚小螺壳,最大者长18毫米,宽16毫米,厚11毫米,最小者长11.5毫米,宽8亳米,厚6毫米。用一根细绳将螺壳穿起来,是一件颇为美观的项链。
在女性骨骼的腕部,还发现7枚牛肋骨截断磨制而成的骨管,最长的约39毫米,宽17毫米,厚9.5毫米;短的长29毫米,宽22毫米,厚10毫米。骨管用绳串联,是一件美观的手镯。看来,对于时尚的追求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东胡林人遗址装饰品的发现意味着1万年前的女性就有着对美的追求。虽然这些装饰品在我们看来都显得粗糙,没有如今的首饰华丽,但却有着远古时代的古朴和纯真,凝聚着原始的气息和自然的美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另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两件蚌类的壳制品,一件扁平,上有穿孔;另外一件为扁平长棒,上端也钻有小孔,均为装饰品。在骨骼遗址附近还发现灰色石英岩石片8件,其中6件有明显的人工打击痕迹。“东胡林人”的装饰制品美观、精致,反映了当时人类工艺制作的技术水平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
考古人员曾对东胡林人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先后又发现一批石器、陶器、螺壳、兽骨等,还发现烧火遗迹多处。
1985年,门头沟区政府公布东胡林人遗址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北京市政府公布东胡林人遗址为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人员最近在东胡林村古人类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屈肢葬,发掘出的古人类遗骸头朝东,双手抱在胸前,腿蜷曲在胸前。由于这具古人类遗骸采取了屈肢葬法,所以墓圹长度仅有1.2米左右。至于为何采用屈肢葬法,这还是一个有待科学家进一步研究的未解之谜。考古人员还在墓葬旁发现小型磨制石器、螺壳繼等随葬品。
东胡林人的发现说明了一万年前人类就在此定居和生活,这里成为北京地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北京不可移动目录》:
“110109931020000437 东胡林村新石器人类居住遗址 新石器时代 斋堂镇”
20180409所拍:
20180122所拍:
20160408所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