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2018-05-01 21:15:10)
标签: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

斋堂镇杨家峪村

杨家峪村碾房

墨书

分类: 别开一门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资料: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
“碾房与回文联 明时建,无门无窗,俗称为“敞房”。清末因火而毁,直至解放后的1951年在原址重建碾房三间,置碾两盘。碾房中间墙上书写一幅回文联:上联是“运旺起村村起旺运”;下联是“人能兴地地兴能人”。”
《门头沟政区通览》:
“碾房 明时建,无门无窗,俗称为“敞房”。清末因火而毁,置碾两盘。碾房中间墙上书写一幅回文联:上联是“运旺起村村起旺运”;下联是“人能兴地地兴能人”。”
《北京斋堂古村落群》:
“碾房
杨家峪的老碾房是解放初建的,村中公用。碾房坐西朝东,三间在,硬山式,石头墙,石板屋顶,上压瓦垅,房内现在还保留着两盘大石碾子。
碾房的墙上至今还保留有过去的字迹。中间的一幅对联一定是最先映入眼帘的,仔细辨认墙上斑驳的字迹可以看出上联是“运旺起村村起旺运”,下联是“人能兴地地兴人”,很明显,这是一幅回文联,反正都可以念。反过来念即是“运起村村起旺运”,“人兴地地兴能人”。同样的,若把每句头尾相连,拿其中任何一个字作为开头都仍是一幅好联。而当你的目光称向两旁看到那已经同样斑驳的告示时,大概就不会诧异为什么在这样偏远的村子里能出现这样精彩的体现农村文化的回文联了。
南侧的各示,七字一句,合辙押韵,宛如一首七言诗。字迹清楚,保存完好,仅落款处缺失几字。根据告示上的原文判断,大概是写于此碾坊刚刚建好的时候,提醒村民要爱护这个大家的公共财物。而最后的一句“农村遗留公益事,继承传统万古传。”更是可以体现杨家峪较之其他村落更为深厚的道德文化内涵。
在墙北侧也写有一份告示,语言亲切,通俗易懂;但由于墙皮脱落,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大意是提醒村民用碾子要相互谦让,遵守秩序,和睦相处。
随着岁月的流逝,斑驳的碾房门窗皆无,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心,在夕阳斜晖里静默,剩下的只是两盘碾子和两张告示,简简单单,中国民间最为传统的道德礼仪教育就在这样朴实无华的语言中,代代传了下来。”
《皇都古镇斋堂》:
“村中有一碾房虽于共和国之初翻建,失其原貌,但碾房内壁所书“君子不争”和碾房中各类文字都展现出山村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美德。”

20180426所拍: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20140130所拍: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斋堂镇杨家峪村碾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