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文物古迹——大台地区大华村盛泉岩道观

标签: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大台地区大华村大华村盛泉岩道观大华村盛泉岩沿里沟沿柳沟 |
分类: 别开一门 |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大台地区大华村盛泉岩道观
资料:
《门头沟文物志》:
“盛泉岩道观
盛泉岩道观位于木城涧沿柳沟崖壁天然洞穴内,岩洞坐西朝东,盛泉岩道观创建于明嘉靖年间,康熙二十一年(1682)玄门弟子重修,道光丙申年(1836)京都白云观尹喜祖派玄门弟子玉明子发慧云游到此山,发愿重修,添置钟磬。洞前崖壁垒高数十米,垒砌石墙以护游人。由南向北有三处岩洞,编为一、二、三号洞。一号洞口宽30米,高30米,深20米,洞底最低处3米,洞内常年滴水不断。二号洞口宽18米,高6米,深10.2米,洞底最低处2米。洞内正中有建筑遗迹,西房面阔二间6.9米,进深一间4米,室内有龛台长2.9米,宽0.7米。南、北房各二间面阔5.7米,进深3.45
米。三号洞未见建筑痕迹。一、 二号洞之间崖壁雕刻摩崖碑,……。”
《古今大台》:
“岩里沟盛泉岩寺庙遗址
“由潘涧子沟经大华沟进岩里沟(又名沿柳沟),有盛泉岩寺庙遗址,建于当地俗称“大塘”的天然洞内。据调查了解和考证,这里于明嘉靖年间创建佛教寺庙,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玄门(道教)弟子重修,道光丙申(十六年、1836),京都白云观尹喜祖派玄门弟子玉明子云游到此,重修道观,添置钟磬。清末民初,三个洞分别龙王庙、真武庙和菩萨殿,最后曾住尼姑,故百姓有称其为“姑子庙”者。均已被毁,残基及一块摩崖碑尚存。
盛泉岩依天然石窟洞穴而建,自洞口向下崖壁深达数十米,洞前垒砌石墙加以防护。岩洞坐西朝东,由三个洞穴组成,由南向北编为一、二、三号洞。一号洞口宽30米,高30米,深20米,洞底最低处3米,洞内常年滴水不断。此洞后期为龙王庙,殿堂3间,遗基尤存。二号岩洞在一号洞西北,口宽18米,高6米,深10.2米,洞底最低处2米。洞内正中有建筑遗迹,正房,面阔二间6.9米,进深一间4米。室内有龛台,长2.9米,宽0.7米。南、北厢房各二间面阔5.7米,进深3.45
米。此洞后期为真武庙。曾有匾额,嵌于洞口正中上方石槽内,曰“圣泉岩”。槽高20厘米,宽约50厘米,深4厘米,额已失。再往北三号洞,洞口朝南,宽约8米,高约4米,深约5米,有建筑筑基,似一明两暗格局,中间一间正中刻有佛龛,但佛像已无。据王平口刘子伶、刘克宝讲,此洞为菩萨庙,刘克宝曾在沟底见过石佛头。”
《门头沟文物见闻》:
“盛泉岩道观位于木城涧沿柳沟崖壁天然洞穴内,岩洞坐西朝东。盛泉岩道观创建于明嘉靖年间,康熙二十一年(1682)玄门弟子重修。道光十六年(1836)京都白云观尹喜祖派玄门弟子玉明子发慧云游到此山,发愿重修,添置钟磬。洞前崖壁垒高数十米,垒砌石墙以护游人。由南向北有三处岩洞,编为一、二、三号洞。一号洞口宽30米,高30米,深20米,洞底最低处3米,洞内常年滴水不断。二号洞口宽18米,高6米,深10.2米,洞底最低处2米。洞内正中有建筑遗迹,西房面阔二间6.9米,进深一间4米,室内有龛台长2.9米,宽0.7米。南、北房各二间面阔5.7米,进深3.45
米。三号洞未见建筑痕迹。一、 二号洞之间崖壁雕刻摩崖碑,……。”
《北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110109941170000021 盛泉岩道观遗址 明 大台镇”
20171202所拍:





















































20150320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