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文物古迹——大台地区潘涧子村玉成桥

标签: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大台地区潘涧子村潘涧子村玉成桥大台地区潘涧子村玉成十里八桥 |
分类: 别开一门 |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大台地区潘涧子村玉成桥
资料:
《门头沟文物志》:
“玉成桥,又名潘家涧桥、潘涧子桥。”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
“玉成桥
十里八桥的第一桥便是从百崖子古道下山,立在大华沟沟口的玉成桥。据碑文记载:玉成桥修建于明代之前,清乾隆年间重修。民国二十八年再一次被洪水冲垮,没有再修。至今半个桥身仍然架在沟上。”
《古今大台》:
“玉成桥(潘涧子桥)
玉成桥,在百岩子北、潘涧子村东,横跨潘涧沟。据玉皇庙中原来有过的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桥路功德碑》记载:“……前潘家涧玉成桥告竣之时,健峰三公(玉皇庙道士)为之撰文,以记其事,继众桥之修、山路之补,未及备哉,复嘱予作文以记其事。”证明早在乾隆年间,此桥已称玉成桥了。桥为石砌单孔拱桥,桥面距沟底高6.5米,宽6.6米,通长25米,过水券洞高5米,宽9.4米,两侧均建于山体基岩上,相当雄伟。但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一次洪水,竟将券洞以上桥面冲断9米,现东侧桥面仍存,仰面观之,虽为断桥,但雄风犹存。”
《京西古道》(上):
“从王平口关城与口西(又名口子西,王平口村所属小自然村)之间向北,古道一直在潘涧子沟东侧的悬崖上,路临绝壁深壑,俗称“百岩(音nie)子,将到沟底时有桥过沟跨涧,桥西即潘涧村,又名潘家涧,桥名玉成,为清水涧沟“十里八桥”第一桥。据玉皇庙原存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桥路功德碑》记载:“前潘家涧玉成桥告竣之时,健峰三公(玉皇庙道士)为之撰文,以记其事,继众桥之修,山路之补,未及备哉,复嘱予作文以记其事。”结合东板桥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桥路摩崖碑》所记,可知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山洪暴发,将桥冲坏,不得不“募化众善施资重修。”修成的潘家涧新桥,桥为单孔,券洞式桥面所距沟底高6.5米,宽6.6米,通长25米,过水券洞高5米,宽9.4米,两侧均建于山体基岩上,十分雄伟。但民国十八年(1929年)岩里沟出来的洪水竟敢将券洞以上西段桥面冲断9米,以后再未重修。虽然路仍在继续使用,但只能从沟底横穿而过了。”
《京西商旅古道》:
“(一)潘涧子玉成桥
从王平口关城与口西(又名口子西,王平口村所属小自然村)之间向北,古道一直在潘涧子沟东侧的悬崖上,路临绝壁深壑,俗称“百岩(音nie)子,将到沟底时有桥过沟跨涧,桥西即潘涧村,又名潘家涧,潘涧子村,……。据玉皇庙原存清乾隆五十七年(1794年)《桥路功德碑》记载:“前潘家涧玉成桥告竣之时,健峰三公(玉皇庙道士)为之撰文,以记其事,继众桥之修,山路之补,未及备哉,复嘱予作文以记其事。”结合东板桥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桥路摩崖碑》所记,可知乾隆五十四年(1789)山洪暴发,将桥冲坏,不得不“募化众善施资重修。”修成的潘家涧新桥,桥为单孔,券洞式桥面所距沟底高6.5米,宽6.6米,通长25米,过水券洞高5米,宽9.4米,两侧均建于山体基岩上,十分雄伟。但民国十八年(1929年)岩里沟出来的洪水竟敢将券洞以上西段桥面冲断9米,以后再未重修。虽然路仍在继续使用,但只能从沟底横穿而过了。……。”
《京西古道》(第二期 大台专刊)——《浅淡大台地区古道上的十里八桥》:
“潘涧子村已成废墟,村东现存断桥是“十里八桥”的第一座桥玉成桥,据资料记载桥为单孔券洞式,桥面距沟底高6.5米,宽6.6米,通长25米,过水券洞高5米,宽9.4米,两侧均建于山体基岩上,十分雄伟。此桥曾在清乾隆年间重修,民国初年被洪水冲垮未修复,现在只留半个桥墩耸立在山崖旁,透过断壁残桥仿佛可以感受到当年它高挺拔的身躯。”
《北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110109943180000003 潘涧子桥 清 大台镇”
20171202所拍:














20150618所拍:











20150320所拍:
20121101所拍:
20120810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