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文物古迹——王平镇西落坡村大寨

标签: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王平镇西落坡村大寨鞑寨鞑子寨王平镇西落坡村大寨 |
分类: 别开一门 |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王平镇西落坡村大寨
资料:
《门头沟文物志》——《门头沟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表》(1997年):
“3-4-215 西落坡大寨 不详 王平地区办事处西落坡村”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
“碉楼的北侧是大寨。大寨呈长方彤,南、北长350米,东、西宽50
米,南高北低,坡度在10度以上。大寨的最高处有一个四合院,院子很大,宽敞明亮。房子新,旧兼有,南房后面还有碾房、古磨、石臼,并设有后门,看来是专门加工粮食的地方。大寨的四面围墙大部分已坍塌,但地基还在。围墙宽1.8米,离约3.5米,形制比长城的墙窄,比一般民间大墙宽好多,据一姓王的老人讲,在高墙的上面有1.2米高、30厘米宽的堞墙,.此设置是专门藏匿兵丁的。大寨之内是用来圈养马匹的。也就是说一旦发现情况,上面的兵丁能立刻上马出击。据老人讲,中原人称元朝士兵为“鞑子”,自古人们就叫大寨为“鞑寨”。在大寨的地下还建有地道和暗堡,真可谓能攻善守、设施齐全。现在看来,与马各庄村北的马圈、将军坨古战场及其村内的古地道一起,应该是一套相对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门头沟政区通览》:
“碉楼的北侧是大寨。大寨呈长方彤,南、北长350米,东、西宽50
米,南高北低,坡度在10度以上。大寨的最高处有一个四合院,院子很大,宽敞明亮。房子新,旧兼有,南房后面还有碾房、古磨、石臼,并设有后门,看来是专门加工粮食的地方。大寨的四面围墙大部分已坍塌,但地基还在。自古人们就叫它为“鞑寨”。在大寨的地下还建有地道和暗堡,真可谓能攻善守、设施齐全。现在看来,与马各庄村北的马圈、将军坨古战场及其村内的古地道一起,应该是一套相对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京畿重地王平镇》:
“碉楼的北侧是大寨。大寨呈长方彤,南、北长350米,东、西宽50
米,南高北低,坡度在10度以上。大寨的最高处有一个四合院,院子很大,宽敞明亮。房子新旧兼有,南房后面还有碾房、古磨、石臼,并设有后门,看来是专门加工粮食的地方。大寨的四面围墙大部分已坍塌,但地基还在。围墙宽1.8米,离约3.5米,形制比长城的墙窄,比一般民间大墙宽好多。据一姓王的老人讲在高墙的上面有1.2米高、30公分宽的堞墙,.此设置是专门藏匿兵丁的。大寨之内是用来圈养马匹的。也就是说一旦发现情况,上面的兵丁能立刻上马出击。还有老人讲:中原人称元朝士兵为“鞑子”,自古人们就叫“鞑寨”。在大寨的地下还建有地道和暗堡,真可谓能攻善守、设施齐全。现在看来,与马各庄村北的马圈、将军坨古战场及其村内的古地道一起,应该是一套相对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但民间传说更有传奇色彩。”
《北京市门头沟区军事志》:
“落坡大寨 建于西落坡村两条山谷之间的高地上,地势异常险要。大寨呈长方彤,南、北长350米,东、西宽50
米,南高北低,坡度在10°以上。大寨的最高处是1个宽大的四合院,南院房后面还有碾房、古磨、石臼等加工粮食的工具,并设有后门。大寨四面围墙用石头垒砌,外侧高约7米,内侧高约3.5米,围墙宽1.8米,形制比长城的墙窄,比一般民间大墙宽好多。
寨墙的上面有1.2米高、30公分宽的堞墙,用于藏匿兵丁,大寨之内是用来圈养马匹的。发现情况,兵丁可策马出击。山寨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寨墙内外有地道相通,地上地下的防护连成一体、上下呼应。”
《京西军事遗址》:
“王平镇西落坡村有个古山寨通常称为“大寨”。建于两条山涧之中的高地上。东西两条山涧现在仍有水流淌。大寨呈长方彤,南、北长350米,东、西宽50
米,南高北低,坡度在10度以上。大寨的最高处有一个四合院,院子很大,宽敞明亮。房子新旧兼有,南房后面还有碾房、古磨、石臼,并设有后门,看来是专门加工粮食的地方。大寨的四面围墙大部分已塌坍,但地基还在。残存寨墙高约3.5米,宽有1.5米,形制比长城的墙窄,比一般民间大墙宽好多。在高墙的上面有1.2米高、0.3米宽的女儿墙,墙上可以行人,西面有一段长有10余米的墙保存较为完整。据说此山寨大墙是专门藏匿兵丁的,大寨之内是用来圈养马匹的。也就是说一理发现情况,上面的兵丁能立刻上马出击。寨里寨外有地道贯通。中原人称元朝士兵为“鞑子”,自古人们就叫大寨为“鞑寨”大寨是“鞑寨”的谐音。现在看来,与马各庄村北的马圈、将军坨古战场及其村内的古地道一起,应该是一套相对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京西商旅古道》:
“村内有元代“元末垒寨”遗存的军事寨墙、哨楼、地道,今村人称其为“大寨”,……。”
《北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110109941160000087 西落坡村大寨 元 王平镇”
整体保存尚可。院内村居曾私自挂牌收费,今院已部分拆除。
20170329所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