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文物古迹——王平镇西落坡村碉楼

标签: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王平镇西落坡村碉楼 |
分类: 别开一门 |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王平镇西落坡村碉楼
资料: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
“古碉楼与大寨
该村有古代军事设施,村民称其为“大寨”,今尚存寨墙、碉楼、地道等遗迹。碉楼高10米,呈梯形,上宽6米见方,下宽8米见方,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已倒塌。《门头沟区文物志》记载:“西落坡村尚存寨墙、哨楼、地道等古代军事遗迹,哨楼共三层,上层已倒塌。”第一层住人,内部南墙设30厘米高、25厘米宽的方孔用于通风、透光,瞭望之用。在靠北边有上二层的台阶约70厘米宽,根据台阶的高度也有使用梯子上去的可能。顶部拱券形,可看出建拱券的模具是用树梢铺垫做成,估计可一次住五六人有余,目前已成为村里人的杂物仓库。第二层可容2人居住。在中层的四面墙上各设有一个圆花瓣式的孔,造型美现,做工较细。在其下面还有两个石质小圆孔,东、西两面墙上还有20厘米的方孔,在一条平行线上,可直看到东、西两面的古道,是瞭望古道的专门设置,第三层也就是上层,四面均有“女儿墙”,也叫“堞”,已倒塌,是专门防身的矮墙,也就是专门站岗放哨的设施。现顶部墙边上生长着一棵近百年的小柏树。”
《门头沟政区通览》:
“古碉楼与大寨
有古代军事设施,民称“大寨”。《门头沟区文物志》载:“西落坡村尚存寨墙、哨楼、地道等古代军事遗迹。
哨楼共三层,上层已倒塌。”第一层住人,内部南墙设方孔用于通风、透光,瞭望之用。靠北边有上二层的台阶约70公分宽。顶部拱券形,可看出建拱券的模具是用树梢铺垫做成。第二层可容2人居住,设有一个圆花瓣式的孔,造型美现,做工较细。是了望古道的专门设置,第三层四面有“女儿墙”,已倒塌,用于站岗放哨防身。现顶部墙边上生长着一棵近百年的小柏树。”
《北京市门头沟区军事志》:
“碉楼
位于大寨南侧,也称哨楼,二者之间有地道相连,碉楼用山石砌成,白灰抹面,高约8米,是个长方形,东西宽5.2米,南北约4.6米,门口开在东侧。碉楼内分上、中、下3层。最下层用山石发券,高约3米,用于住人。内部南墙设30公分高、25公分宽的方孔用于通风、透光和瞭望之用。东南角有通往上层的通道,设置木梯通行。中间一层外侧砌有腰线,并有石质的排水槽。内可容2人居住,四面墙上各设有1个圆花瓣式的孔,造型美现、做工较细。在其下面还有2个石质小圆孔,东、西水泉街两面墙上还有20公分的方孔,在一条平行线上,可直看到东、西两面的古道,是瞭望古道的专门设置。第三层也就是上层,四面均有“女儿墙”,也叫“堞”,是专门防身的矮墙,专门站岗放哨的设施。”
《京畿重地王平镇》:
“《门头沟区文物志》记载:“西落坡村尚存寨墙、哨楼、地道等古代军事遗迹,哨楼共三层,上层已倒塌。”第一层住人,内部南墙设30公分高、25公分宽的方孔用于通风、透光,瞭望之用。在靠北边有去二层的台阶约70公分宽,根据台阶的高度也有使用梯子上去的可能。顶部拱券形,可看出建拱券的模具是用树梢铺垫做成,估计可一次住五六人有余,目前已成为村里人的杂物仓库。第二层可容二人居住。在中层的四面墙上各设有一个圆花瓣式的孔,造型美现、做工较细。在其下面还有两个石质小圆孔,东、西两面墙上还有20厘米的方孔,在一条平行线上,可直看到东、西两面的古道,是了望古道的专门设置,第三层也就是上层,四面均有“女儿墙”,也叫“堞”,已倒塌,是专门防身的矮墙,也就是专门站岗放哨的设施。现顶部墙边上生长着一棵近百年的小柏树。”
《京西商旅古道》:
“村内有元代“元末垒寨”遗存的军事寨墙、哨楼、地道,……。”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110109941160000136 西落坡村碉楼 元 王平镇”
早已修新,原见普查牌已不见。
20170329所拍:








20151003所拍:


20140607所拍:




20131007所拍:



20120816所拍:
后一篇:井盖系列——卫生工程局278